扎实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速升级加快完善数智化改造税收抵扣政策
第024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扎实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速升级
加快完善数智化改造税收抵扣政策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4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库圆桌

扎实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速升级

  3月25日,鸟瞰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团结村中心站,一片繁忙有序的景象。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对于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不久前召开的重庆市深入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工作会议也指出,扛起使命担当,服务开放大局,扎实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迈上新台阶。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重庆肩负的重大使命、面临的重大机遇,也是新重庆建设的重要抓手。如何扎实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速升级?就此,重庆日报特邀专家学者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编者

  

  在全方位提升数字通道贯通实战能力,高水平建设“通道大脑”方面该如何着力?

  全方位提升数字通道贯通实战能力

  王济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重庆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主任):

  全方位提升数字通道贯通实战能力是重庆深入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点任务。高水平建设“通道大脑”是提升数字通道贯通实战能力的战略选择,需要从协同创新体系构建、重大场景应用开发、航运区块链改革突破三个方面,明确数字通道建设推进路径,为统筹国家战略落地实施、放大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功能提供数字化动能。

  加快构建“通道大脑”协同创新体系。一是推动数据中枢建设,打破跨系统数据壁垒。依托重庆自贸区及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整合海关、铁路等核心数据源,构建覆盖物流、贸易、金融的全域数据图谱;打通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与多式联运系统接口,建立统一数据标准和交互协议,形成跨部门共享枢纽。二是构建数字孪生系统,实现物理—虚拟空间映射。通过“铁公水空管数”六网融合的物联感知体系,部署“5G+北斗”时空基准网络,实时监测跨境货物运输轨迹等核心指标,形成通道运营数字镜像系统;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技术,建立时空数据动态采集与处理机制。三是优化智能决策,强化算法模型支撑。开发基于多模态数据的智能调度引擎,实现运力资源动态配置;构建机器学习驱动的健康度评价模型,提升异常预警准确率;重点突破智能审单系统技术,提升信用证处理时效。四是加强服务生态培育,形成数字化服务闭环。建设通道科技金融试验区,集成跨境支付、退税核销等政务服务功能;创新“数字仓单+区块链”融资模式,实现运单质押秒级放贷;搭建海外仓数据共享平台,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智能报关、汇率避险等增值服务,形成覆盖贸易全流程的数字化服务闭环。

  全面推动数字场景应用与中枢系统协同发展。一是聚焦多式联运创新,加快应用场景升级。构建铁海联运“数字船代+智能场站”系统,开发冷链数字孪生平台;打造铁路联运“数字关铁链”平台,实现“海关—铁路—货代”穿透式监管;建设跨境公路TIR数字监控体系,形成“卡车版滴滴”运力匹配机制。二是加大算法模型开发力度,突破路径优化瓶颈。探索设立西部陆海数据交易所,整合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13+2”省区市物流数据资源;开发“陆海智脑”预训练框架,重点攻克多式联运路径优化算法难题;构建“1+N”模型体系(基础模型+报关/仓储等场景插件),形成场景驱动迭代机制。三是实施标准互认工程,强化通道国际合作。推行“渝通码”集成货物溯源等核心数据共享,实现与东盟商品编码体系互认;开发AI贸易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全球政策、汇率等指标。四是分层分类推进创新生态培育,形成全域空间协同。建立“基金—实验室—补贴券”三级支持体系,市级层面设立场景创新基金,区县层面建设测试实验室,企业层面发放数字化改造补贴,并同步推进《数字化场景建设指南》标准制定。

  准确把握区块链赋能航运贸易改革突破路径。一是重视基础设施升级,构建虚实互动双核架构。推进国家航贸链超级节点与分布式数字身份体系构建,实现电子提单标准化上链;同步建设数字货币支付系统,联通新加坡、迪拜区块链网络,开发链上融资验核模块,支持银行实时调取存证数据。二是打破跨境壁垒,强化监管协同创新。构建“三地四方”监管链(重庆/新加坡/香港+海关/税务/外管/银行),建立智能核验模型和白名单企业库,实施“免审直通”便利措施,极限压缩单证核验时效。三是分级分类施策,推进企业链改培育。实施“链改领航计划”,为头部企业建立数据资产估值体系,探索链上资产抵押融资;通过“链企通”平台向中小企业提供各类标准化工具,降低航运贸易交易成本;组建跨境区块链联盟,制定跨链互操作标准。四是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强化风险防控。出台《航运区块链电子单证管理办法》,建立跨境数据负面清单和量子加密防护体系;建立“通道大脑”建设与改革工作专班,统筹推进航运贸易区块链与数字通道运营全面贯通;配套产业基金和完善容错机制,实现节点动态风险预警。

  

  怎样创新多式联运组织模式,加快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物流体系?

  加快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物流体系

  刘玮(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主任、研究员):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对于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这为进一步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年来,重庆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作用,推进通道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2024年,重庆经通道运输货物25.2万标箱、同比增长41%,货值467亿元、同比增长67%;重庆枢纽通道联运量达14.5万标箱、同比增长56%,通道建设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接下来,要加快构建现代化集疏运体系,推进干支联动突破通道堵点卡点,做强全市重点港区集散辐射功能,创新多式联运组织模式,加快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物流体系。

  持续扩大通道物流运营组织规模。一是提高铁海联运、国际铁路联运、跨境公路等运输组织效率,力争压缩物流运行时间1天左右。常态化开行重庆经钦州至雅加达、海防、胡志明精品航线,新增至林查班精品航线。推动“铁路笼车+海运滚装船”铁海联运高效衔接。二是拓展中新、中老、中缅线路。增开广西北部湾铁海联运“天天班”,拓展国际中转航线网络,实现渝黔桂“氢走廊”公路运输,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衔接。深化中老泰(马)班列运营合作,稳定开行中老泰全程时刻表线路,力争将铁路全程运行时间压缩至5天以内、物流成本下降30%。稳定运行重庆经清水河、猴桥、打洛等口岸至缅甸跨境公路班车,开行经老挝、泰国中转至缅甸跨境公铁联运班列。三是推动通道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空中走廊高效衔接。常态化开行越南、泰国经重庆至欧洲的陆海新通道“东盟快班”。

  增强数字化引领通道整体智治能力。一是加快推动航运贸易数字化区块链改革,推动应用场景扩围提质放量,新增离岸贸易结算真实性链上核验等6大场景,形成3项服务全国的业务公共服务能力,上链存证超10万票。二是优化智慧铁海联运场景,推进渝桂通关便利化改革。建设智慧国际铁路联运场景,实现中欧、中老等国际铁路联运“一码通”。打造智慧航空物流全链条协同应用场景,探索航空货站单证无纸化、作业无人化,促进交货、装货、提货等全链条贯通。打造“数字氢走廊”等智慧跨境公路物流应用场景,实现边境口岸的车辆通关预约、线路规划等功能,提高跨境班车在边境口岸的运行时效。三是加快智慧口岸建设,推动重庆口岸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迭代升级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场景,实现海关卡口集约化管理,便利企业一站式申报作业。

  改革创新引领通道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一是推动多式联运提单行业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持续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应用。二是清单化、项目化落实海关总署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新15条”举措,推动更多“小切口”改革事项落地。探索推动渝桂“陆海通”通关便利化改革,并逐步扩大到沿线出境口岸,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三是加快实施通道“氢走廊”建设方案。联合沿线地区构建“氢走廊”示范建设体系,形成区域、管理、运营、政策“四协同”机制,打造“千辆级”氢能货车示范场景与“千亿级”氢能产业集群双千项目,搭建全国首个“氢车管理+碳管理”双系统平台。

  加快完善多维度综合服务体系。一是提升两路果园港综保区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长寿义乌小商品城(重庆)数智产业园、大足龙水五金等专业市场规模化集聚能力,提供“线上+线下”服务,推动形成“买全球、卖全球”的服务能力。二是落实“13+2”省区市金融联动机制。探索跨境金融服务平台陆海新通道场景应用,推动“跨境易融”平台在数字陆海新通道上线运行,为企业提供跨境贸易融资结算便利。三是发挥陆海新通道国际工商会联盟作用,提供贸易促进一站式服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打造全链条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平台。四是打造中新互联互通项目10周年标志性成果,持续完善中国—东盟海关深化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互联互通联络员机制。探索建立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联络沟通协调机制。推动越南驻渝总领馆开馆,深化与越南胡志明市、缅甸仰光市等重要节点城市友好交流合作。

  

  如何突出产业导向、强化产业导入,以点连线带面做大做强枢纽经济?

  以点连线带面做大做强枢纽经济

  王志章(西南大学二级教授):

  枢纽经济是以特定地理空间为依托,以平台为支撑,以交通枢纽、物流网络、信息港等为核心要素,通过汇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与高效流通,以区域协同驱动物流、制造、服务产业集聚,推动贸易、产业升级,带动就业与开放的一种经济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重庆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不仅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区位优势突出、战略地位重要,做大做强枢纽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24年,重庆枢纽通道联运量达14.5万标箱、同比增长56%;经通道货运量、货运值分别增长41%、67%,在全球物流网络中的竞争力显著增强,为做大做强枢纽经济筑牢了坚实根基。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重庆需保持战略定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通过强化政策引领、深化区域协作、完善基础设施等多元路径,持续推动枢纽经济扩容提质,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突出产业导向强化产业导入。根据枢纽区位、资源禀赋和周边产业基础,重点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精准确定主导产业布局,制定详细发展规划,明确目标、重点和路径。依托“五型”国家物流枢纽,以枢纽港产业园为牵引发展枢纽经济,培育航空维修制造、化工新材料、粮食加工、商贸物流等临港、临空、临铁产业,推动形成通道带动物流、物流促进产业、产业反哺通道的良性循环。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绘制招商图谱,明确重点招商对象。通过举办招商会、参加行业展会、开展小团队招商等方式,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入驻。枢纽港产业园可根据西部陆海新通道产业需求,引进与东盟贸易往来密切的制造业和物流企业。推动枢纽港与周边地区产业合作,完善产业链,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提升附加值;通过成立产业联盟、合作园区等方式,加强区域产业交流。

  实施以点连线带面重要举措。加快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牵引,高效衔接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国际航空网络通道,构建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一体推进通道、物流、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打造寸滩国际邮轮母港、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等枢纽港产业园区,联动江北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重庆东站高铁新城等产业平台,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成渝),加密“渝满俄”“渝黔桂新”等国际班列线路,提升平台承载能力;强化运营管理,大力推行“一站式”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金融服务。整合政务、金融等服务资源,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等主导产业集群,发挥长安汽车、京东方等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加大对港口、铁路、公路等建设投入,优化布局、创新机制,推进工业互联网、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和“两小时重庆”交通圈,开辟渝粤、渝沪等跨区域产业专线通道,实现从点突破、线串联到面辐射,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强化高端人才引进与培育体系建设。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通过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人才服务模式,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投身重庆枢纽经济建设。聚焦高端技术研发、战略管理、产业创新等关键领域,以优厚的薪酬待遇、完善的科研配套、宜居的生活环境为吸引点,打造人才集聚高地。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机制,联动国内知名高校及市内职业院校,以“通道+经贸+产业+教育”深度融合为导向,围绕重庆枢纽经济核心产业需求,构建“订单式”“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培育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的人才引擎和创新高地,为推动重庆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