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同时,重庆是西部地区唯一的能源净输入省区市,资源禀赋不佳,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是增加外电入渝,另一方面就是加快布局新型储能项目,发挥“削峰填谷”的电网调节作用。
“再加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国家战略,让川渝两地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发展愿景很吸引我,相信这里会是一片创新创业的沃土。”李德胜告诉记者。
多重因素叠加下,他把重庆作为创业落地的城市。可没人才、没产业链,怎么办?
“我偏想做一道‘0+0=1’的数学题!”不被看好时,他却格外坚定:没人才,就去培养人才;没产业链,就去打造产业链。
李德胜是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师从欧阳明高院士。在恩师的支持下,他带着团队来到重庆,于2021年9月正式成立清安储能。这也是欧阳明高院士团队孵化的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储能领域企业。
双向奔赴
“企业的难处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事实上,清安储能的落地,也是水到渠成、双向奔赴的结果。
“科学城建设初期,就聚焦绿色低碳,把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等列为重点培育和发展方向。”重庆高新区改革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那时,科学城高新区正在加快布局科学谷等产业载体,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双方洽谈后,招商团队立即跟进,实现当月项目对接、当月签约落地、当月注册公司,清安储能成为首家入驻科学谷的企业。
“企业的难处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跟进到哪里。”该负责人说,他们在办公场所、人才政策、科研经费、产品应用场景等多方面给予企业大力支持。
比如,项目落地后,科学谷尚未建成投用,清安储能没有办公场地,科学城高新区就将刚腾出来的一个管委会行政办公场地,提供给他们作为临时过渡场地。
为引进高水平青年人才,企业成立不久就着手申报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学城高新区安排专人对接,向他们详细介绍市区两级博士后专项政策,帮助他们完成市区两级审核,110天就成功获批,成为全市最快获批建站的初创企业。
与此同时,科学城“金凤凰”人才政策出台,吸引了大量高水平人才。多方支持下,清安储能很快就崭露头角。
2022年4月21日,在位于科学城的金华电器产业园,重庆首个兆瓦级用户侧自投储能电站并网投运,该项目采用的正是清安储能首套自主研制的高安全储能系统,可利用峰谷电价差获益,企业每天能节省约3000元电费,每年最高可节省近百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该储能系统从概念设计到产品发布、并网投运,仅用了3个月。
2023年7月5日,西南地区首个百兆瓦级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科学谷储能电站并网运行,其采用的也是清安储能高安全储能系统。目前,科学谷储能电站已运行600多天,每天最多可放电40万度,满足7万家庭的用电需求,有效提升了区域电网的保障能力和调峰能力。
“安全始终是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李德胜说,3年多来,他们坚持自主创新、技术引领,为“超级充电宝”设立了8道防线和108道安全防火墙,可提前数天识别安全风险并预警,极端情况下可在毫秒级时间内启动安全灭火及隔离措施,让储能电站级别的大型安全事故概率降低为零。
如今,清安储能建设的储能项目已遍布全国,即便是在西藏、新疆等高海拔、高辐射、高温差的环境中,其储能系统也实现了安全高效运行。
2024年,清安储能正式开启海外业务,新加坡、德国子公司相继投运,面向全球提供绿色低碳转型“中国方案”。
创新力释放“强磁力”
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集聚成势
成立时,只有30平方米临时办公场地,如今拥有3万平方米总部大楼和制造基地;成立时,创始团队只有3个人,如今团队规模已达200人,且80%都由自己培养;布局175项知识产权,构筑起核心技术“护城河”,建设储能项目近百个……如今,清安储能年产值已近5亿元,企业估值约10亿元。
“我们走过了‘从0到1’的初创阶段。”李德胜说,目前他们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拓展业务,提升产品竞争力,把产值继续做大。
不过,储能产业链很长,靠“孤军奋战”肯定不行,必须扩大“朋友圈”、打通产业链,构建具有储能产业核心部件及系统集成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聚集地。
2022年7月,清安储能起步不到一年,就牵头成立了重庆市储能与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汇聚市内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投资机构等数十家单位,通过技术交流合作、资源和成果共享、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成立重庆储能与智慧能源创新中心,由欧阳明高院士担任技术顾问,通过搭建科研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产业化应用转化平台,积极培育引入产业链相关企业,打造储能与智慧能源产业集群。
让李德胜欣慰的是,发展初期,清安储能自主研制高安全储能系统,大部分依靠外地厂商配套,如今已实现80%的本地化集成制造。
清安储能的快速成长,是科学城高新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新质生产力“动力源”的生动写照。
作为全市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科学城高新区紧抓科技创新这条主线,奋力抢占前沿技术创新高点,依托创新力释放“强磁力”,加快招新引高、聚链成群。
截至2024年底,科学城高新区引进落地科技创新重点平台43个,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增至94家;全年促成科技成果转化165个,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38亿元;新增科技型企业508家、高新技术企业148家、专精特新企业86家、独角兽和瞪羚企业12家,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正在集聚成势。
接下来,科学城高新区将持续营造一流创新生态,高效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大力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整体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