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庆市妇联、重庆市教科院专家团队赴涪陵区开展困境儿童家庭监护教育关爱改革工作情况调研 |
加强对困境儿童的关爱帮扶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事关儿童健康、家庭幸福、社会和谐。
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强调要针对不同家庭的个性化需要提供具体指导,特别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孤儿和特殊家庭儿童等困境儿童。同年11月,《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出台,为进一步加强困境儿童关爱帮扶提供了行动指南。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
重庆市教科院(以下简称“市教科院”)高度重视困境儿童帮扶工作,以教育创新破解困境儿童成长难题,形成了省域构建困境儿童校家社协同教育支持体系的“重庆经验”。在重庆市教委的指导下,市教科院充分发挥教科研优势,协同各方力量,提供精准帮扶,切实增强困境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同绘就困境儿童的“七彩未来”。
解析成长密码
构建困境儿童发展理论框架
在渝中区某栋住宅楼里,10岁的小彤(化名)正专注地跟着特教老师学习生活技能。这位长期居家的智力障碍儿童,如今每月都能享受到专业团队送来的“定制课程”。这背后,是重庆市创新实施校家社协同育人,为全市数万名困境儿童铺就通向阳光的成长之路。
聚焦困境儿童家庭教育质量不高、校家社协同不全、专业指导能力不足等问题,市教科院提出“渝爱同行 育见未来”的校家社协同育人理念,以学校为主导,积极引导家庭、社区共谋“提升困境儿童生活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挖掘未来发展潜力”的协同育人愿景。
为提升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市教科院充分发挥智库引擎作用,牵头构建“标准研制—资源开发—队伍培育—精准帮扶”四位一体的服务机制,以高端教育智库的专业化赋能推动困境儿童关爱工作向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纵深发展。
针对困境儿童身心健康问题,市教科院牵头组建重庆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以项目研究为切入点,组织开展全市困境儿童身心健康状况摸排调查,发现现实难题,分析问题成因,提出有效举措。
为积极提升全市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市教科院帮助学校将困境儿童帮扶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总盘子”,做到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检查;推进针对困境儿童的课程资源开发、师资队伍培训、评价制度创新、协同机制构建等一系列工作。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六大美德和24项积极心理品质,结合阳光的七种色彩,以关爱为核心,以发展为目标,市教科院着力构建“七彩”阳光少年目标体系,着力把困境儿童培养成为具有“红色仁爱、橙色智慧、黄色勇气、绿色健康、青色正义、蓝色自律、紫色美雅”积极心理品质的“七彩”阳光少年。
为突破家庭养育困境,市教科院统筹各方力量,为全市打造“渝儿有方”家长课堂系列课程,其中专设困境儿童关爱课程板块。同时,指导各区县结合当地困境儿童实际情况,挖掘本土资源,开发本土家庭教育课程,提升家庭教育实效。
锻造守护之翼
多方联动培育专业队伍力量
小峰(化名)是南岸区一名脑瘫儿童,语言发展较慢,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时不时会大叫,上课随意离开自己的位置,四处走动。
“我是在小峰二年级时遇到他的,看到他的情况,感到很心疼,但更多的是焦虑。因为从来没和这种特殊孩子相处过,不知道该怎么帮助他。”小峰的班主任周老师介绍。
后来,周老师通过参与各类培训,在与小峰的相处过程中也逐渐摸索出一些有效方法,比如“勤于和家长沟通,形成教育同心”“抓教育时机,缔造友爱之心”等。通过学校老师对小峰的“特殊照顾”,以及市教科院专家、南岸区区域力量对小峰家庭的专业指导,目前就读六年级的小峰已经成为一颗和其他同学一样能发出闪烁光芒的“希望之星”。
关爱帮扶困境儿童需要爱,更需要智慧,一支专业的队伍是关键。
市教科院指导学校整合内部力量,全面完善困境儿童帮扶组织体系,组建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困境儿童支持团队,协同提升困境儿童校内关爱服务工作成效,并组织开展困境儿童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专项培训,让教师更加理解和贴近困境儿童的成长需要。
此外,市教科院联动高校、医院和公安、司法、妇联等行政部门组建困境儿童支持专家队伍,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家校共育专题活动,分类分层为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和精准帮扶,为困境儿童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激活家庭磁场
家庭教育指导唤醒养育潜能
在丰都县“家庭教育互助会”的画室里,花花(化名)正专注地涂抹着靛蓝色油彩。这个出身聋哑家庭的女孩,曾因长期封闭自我而被贴上“沉默的星星”标签。如今,每天半个小时的美术疗愈课程让她找到了与世界对话的新语言。“得到‘家庭教育互助会’的帮助后,花花有了很大的进步,看书学习、与人交流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看到她每天脸上的笑容,我很欣慰。”花花三伯欣喜地说。
“家庭教育互助会”是丰都县聚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失位脱位等问题而建立的覆盖全县的创新公益平台。在重庆,此类创新实践已成燎原之势,南岸区的“阳光工作站”、永川区的“周末开心课堂”、云阳县的“青少年之家”等特色项目相继涌现。
近年来,在重庆市教委的领导下,重庆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积极推动困境儿童支持计划的落地落实,加强困境儿童创新公益平台的建设指导,努力为全市困境儿童打造“快乐大本营”和“成长加油站”。
该中心通过政策宣讲、示范引领、交流展示、项目研究等方式,积极指导各区县构建校家社协同联动机制,前后共有30余个区县相继制定了聚焦困境儿童帮扶的校家社协同育人长效机制。2024年,渝中区、南岸区、丰都县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试验区”。丰都县“家庭教育互助会”获重庆市委改革办“重庆市改革创新奖”。
为提升家庭依法履职能力和科学育儿水平,市教科院与市妇联不久前就深化困境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推进未成年人家庭监护教育关爱改革工作,有效解决监护困境家庭的家教指导难题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聚焦困境家庭实际情况,在家教队伍、精品课程、系统培训、特色品牌等方面开展合作,擦亮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名片,让每个困境儿童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七彩未来”。
谭舒予 石潇 杨开洪 图片由市教科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