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潼南城区 |
 |
外滩商圈综合性“暖新驿站” |
 |
潼南青年干部“潼台比武”决赛现场 |
 |
“巴蜀同脉 文明同行”川中渝西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共建暨“家风润万家”主题宣讲活动在双江镇举办 |
 |
大佛坝联村党委举办党员冬训座谈交流会 |
时代使命重如千钧,变革重塑引领发展。2024年以来,潼南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聚焦加快建设新时代市域党建新高地目标,不断创新党建模式、强化组织力量、提升服务效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一幅基层党建引领精神文明建设的美丽画卷正在潼南大地徐徐展开。
党建统领“双网共治” 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在潼南大地,党建引领如强劲东风,吹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双网共治”模式便是其中亮点,它织就服务群众“一张网”,让基层治理焕发生机。
“多亏了‘双网共治’模式,让我们能迅速解决问题。”潼南区群力镇白兔村水稻基地负责人陈俊光对此赞不绝口。去年夏天,水稻出现稻瘟病,他向网格长反映后,不到一天,农业管理岗技术人员就来到基地指导,最终水稻喜获丰收。
潼南区通过线上“云网格”、线下网格治理微单元,划分基础网格1947个,“一格一组”建立网格党组织,“一格一团”配备网格长、网格指导员、专兼职网格员、驻格民警医生等“1+6+N”网格治理团队,“一格一群”组建2058个“潼心共治”服务微信群,引导22万名居民进群,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民情掌握、矛盾化解、问题解决和服务开展均在网格内完成。党建统领“双网共治”获评2024年全国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与此同时,“暖新”服务圈为新就业群体带来温暖。去年9月以来,潼南区首个主要服务新就业群体的隆鑫商圈党群服务中心和外滩商圈“暖新驿站”相继建成投用,设置24小时服务等功能用房,建立共享共用等工作机制,成为骑手们的“打卡”热门点。在隆鑫、外滩两个中心站点基础上,潼南区依托14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N个“友好场景”,加快打造“2+14+N”暖新服务矩阵,构建“15分钟关爱服务圈”。
为引导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潼南还依托该“暖新驿站”,开发“新新e家”积分管理微信小程序,上线“网格事件随手拍”“双网共治我参与”功能。
快递员刘波送货途中发现井盖损坏,拍照上传后社区及时修复,他还获得积分兑换日用品。“以前发现问题不知道咋反映,现在有了这个应用,大家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刘波说。
如今,新就业群体通过小程序线上累计报事385条,从接单抢单的“快手”变成基层治理报事的“好手”。“双网共治”与“暖新”服务圈相互融合,有效化“管理变量”为“治理增量”,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潼台比武”以赛促学 锻造干部人才新能力
为提升干部人才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潼南区开展了“潼台比武”活动。
1月16日,潼南区青年干部“潼台比武”决赛在潼南区委党校举行,30支青年干部队伍同台竞技,以赛促学、以赛代训、以赛提能。来自潼南区工投集团的廖冰凭借出色的表现荣获了招商引资能力大赛金奖。
他表示,通过“潼台比武”,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素养,还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此次“潼台比武”分招商引资、文旅宣传、法治建设能力大赛3个赛道开展,选手们以辩论赛、情景剧、微宣讲等形式,分享招商妙招、宣扬法治精神、推介潼南之美,亮点突出、精彩纷呈,吸引37万网友直播观看。
2025年,潼南进一步升级“潼台比武”,聚焦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人才、村(社区)书记,启动“‘七比七晒’强本领 赶超跨越建新功”系列活动,扩大比武领域,在招商引资、文旅宣传、法治建设、教育、卫生等领域分别举办干部人才“潼台比武”活动,全面加强干部人才培养。
除“潼台比武”外,潼南还创新选聘产业村支书(主任)机制。
2023年8月起,分两批从西南大学、重庆市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选聘58名博士、正高级专家等担任产业村支书(主任)。
在太安镇鱼溅村,产业村支书何霞凭借专业知识,指导村民科学施肥和田间管理,大幅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还积极拓展销售渠道,让村里的农产品产得优、卖得好。
目前,潼南首批30个聘任村(社区)的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同比增长137.8%。2024年,这一创新举措还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实践案例、全市基层改革典型案例、全市人才工作改革创新优秀案例、全市改革创新成果。
文明同行携手共进 奏响川渝合作新乐章
2024年以来,川渝CP强强联合,以“跨省共建”模式,联合开展“巴蜀同脉 文明同行”川渝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创新打造川渝文明实践“一廊四带”,协同奏响新时代西部“双城记”的文明乐章。其中,潼南联合大足,四川资阳、遂宁联合打造川中渝西文明实践带。
4月9日,在潼南区双江镇,“巴蜀同脉 文明同行”川中渝西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共建暨“家风润万家”主题宣讲活动拉开了帷幕。活动中,来自潼南和资阳的6位先进典型代表走上讲台,分享了他们的家风故事。
潼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一活动,在文明实践领域开展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合作,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区域联动和资源共享,提升广大市民的精神风貌。
同时,“春风满巴渝·三风润潼城”社会风气提升“1+10”行动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目标,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
去年以来,潼南区涌现出一批道德模范和文明家庭,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共同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共同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该负责人表示,这一举措提升群众道德素养和文明程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城乡互动融合发展 绘就美丽潼南新画卷
在党建引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下,潼南区实现了城乡资源的互补和融合发展,构建了城乡互动、分级分层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大格局。
在大佛街道大佛坝,党建统领下的“双网共治”格局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活力。2022年,潼南区委、区政府依托大佛坝“农业有条件、旅游有资源、文化有底蕴”的特色和优势,将其作为全区城乡融合发展引领区和乡村振兴示范核心区,打造一个城市田园、田园城市的“涪江壹村”。
为更好地服务“涪江壹村”建设发展,潼南区打破村与村行政边界,在此成立大佛坝联村党委,建成“三村联建”党群服务中心,整合干部、人才资源,创新“五立五破”发展治理模式,推动乡村产业形成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态势,为当地群众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来源。
同时,“坝上讲堂”和“院委会”等创新举措也应运而生。“坝上讲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为村民授课解惑,“院委会”实行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相互监督的机制,有效解决了“涪江壹村”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
此外,潼南在大佛坝“涪江壹村”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文明积分试点,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积分事项,设置积分超市,以行动兑积分、积分转习惯的方式,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通过政府部门出一点、村(社区)补一点、联村集体经济掏一点、成功人士捐一点、村民个人筹一点的方式,做实做大积分兑换资金池,充分调动了群众积极性。
“有了积分制的鼓励,加上村里的党员干部经常到各院落进行人居环境整治宣传,大家爱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了。”潼南区相关负责人说,自积分制运行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摒弃陈规陋习,村风民风不断向好。
在潼南,像这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还有很多。数据显示,潼南已建成镇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3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304个,实现全区各镇街、村(社区)的全覆盖。
未来,潼南区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乡深度融合,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绘就更加绚丽多彩的美丽新画卷。
链接>>>
新时代文明实践绘就潼南幸福新生活
在重庆潼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正如火如荼开展,绘就了一幅幸福新生活。
潼南区以阵地建设为抓手,构建三级联动网络。成立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23个镇街实践所、304个村(社区)实践站,还启动建设展示培训厅等,注册成立548支志愿服务队伍,制定19项工作制度,编撰17册口袋书。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实现全员广泛参与。组建区级总队1个、分队242个、小队304个,成立“潼城潼行”志愿服务联盟及14支专业化团队,招募近2000名人才充实“六讲”队伍。通过“志愿重庆”系统和“潼南区文明实践云平台”,实名注册志愿者众多。
以服务群众为标准,开展丰富文明实践行动。组建“潼城潼心”理论宣讲队开展近万场次活动,动员众多单位和组织参与疫情防控。推出优秀作品、开展文化进基层活动,创新做法获中央、市级媒体报道。结合条例宣传开展专项行动,志愿者广泛参与。
以品牌战略为引领,城乡群众共建齐享。培树“三风润潼城”文明活动品牌,广泛开展文明新风宣传引导、培育展示行动。全域发掘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自强不息先进典型,100多个组织和个人获区级、市级和国家级荣誉,10个创新项目入选典型示范案例,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风尚在潼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名词解释>>>
“一廊四带”
川渝两地围绕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川渝高竹新区和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等4个区域发展经济圈,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合理设置了川南渝西、川中渝西、川东北渝北和川东北渝东北等4条各具特色的文明实践带,串珠成链形成1条川渝新时代文明实践走廊。
王静 刘廷 图片由潼南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