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 “三向”聚焦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
第022版: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忠县
上一版 下一版 
忠县 “三向”聚焦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4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忠县 “三向”聚焦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

  忠县独珠江村

  忠县2025年一季度集中签约活动

  重庆瑞竹公司生产的竹纤维产品

  忠州二小学生在上手工剪纸课

  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去年以来,忠县对标党中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高标准、高起点谋划改革“施工图”,紧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按照因地制宜、全盘联动的思路,主动探索和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推动各项改革任务在全县落地落实,改革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为忠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如今忠县的改革蓝图徐徐展开,经济体制改革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生态领域改革正不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民生领域改革正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节节攀升……乘改革之势、持改革之力,忠县正续写新的华章。

  向发展聚焦

  开创民营经济发展新局

  开局即冲刺,迎来开门红。3月31日,忠县举行2025年一季度招商引资集中签约活动,签约项目49个,协议总投资113.62亿元,涵盖了数字经济、绿色能源、智能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年产200万套电池PACK项目、年产10万吨速冻米面食品项目、金龙船业二期建设项目、易寻医互联网医院项目……众多大项目、好项目纷沓而来。

  忠县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成绩的背后是忠县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心和行动。

  近年来,该县围绕加快创建重庆市营商环境标杆城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除制约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协同发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作用,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狠下功夫、集中攻坚,创新打造了一批改革亮点工程。

  由此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陆续推进,一批批切口小、见效快的改革成效逐步显现。如围绕精准高效服务解决企业急难愁盼,该县创新实施重点企业(项目)“四定八帮”专班服务制度。组建了由市管领导牵头的服务专班32个、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的专班23个,为企业提供政策宣传、问题化解、事项协调等全方位服务。去年全年累计收集问题2300多个,问题解决率达99.89%。

  如创新建立“走宣解”服务民营经济工作机制和优化营商环境“三会三员、两评两督”机制的运行。该县“四大家”、县级部门、乡镇(街道)三级领导定期到企业走访,选配营商工作人员80名、企业信息监测员69名、特邀监督员13名等,开展线下服务对象测评和线上政务服务“好差评”跟踪问效,用好日常督导和考核督办两种方式,构建起覆盖全县的营商服务网络。去年全年召开营商环境“三会”123次,“三员”收集问题362个、协调解决320个,“两评”满意度达99%,开展“两督”65次、督促落实437个……

  一串串亮眼的数据,体现的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交出的“硬核”答卷,更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迸发的活力。2024年,忠县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县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70%以上的GDP、80%以上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和90%以上的新增就业。

  向生态发力

  不断拓展“两山”转化通道

  一根竹子,在忠县,能够演绎出怎样的精彩?在重庆瑞竹植物纤维制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经过碎解、热压成型等多道精细工序,可以看见一根普通的竹子,化为一套套环保的竹纤维餐具。

  “忠县竹林总面积超过30万亩,丰富的竹材资源吸引了不少企业的落户。”据忠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推动“以竹代塑”产业的发展,忠县采用了多元化合作模式,共同助力竹子从引种试验到广泛种植,再到规模化发展的全过程。

  如今,忠县已拥有7家竹产品加工企业,更是带动发展了超过10万亩的竹材基地,年产值可达到6亿元,为老百姓带来了可观收入的同时,也让绿竹成就全新生态。

  这一成功案例是忠县深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体现。据忠县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围绕生态产品价值高效转化这一改革重点,该县在方法上不断探索,在制度上逐步完善,围绕解决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变现”等问题,开展先行先试。

  针对难度量,忠县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通过全面开展森林、草地、淡水、农田、湿地、城市等生态系统的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对自然资源进行确权登记,通过设计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量化生态产品经济价值。围绕难抵押,该县聚焦资源权益交易重点,引进社会资本开发“山上银行”;将林权、柑橘、取水权等生态产品作为项目贷款抵押物,开发“忠橙贷”“林权+项目贷”“取水权+项目贷”“生态项目前期贷”等金融产品,完善政银企合作模式,打通生态产品抵押融资路径。

  “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关键在交易,在于促进自然资源资产及其产品直接参与市场化交易。”忠县相关负责人称,该县制定林权、养殖水面使用权等19类交易品种清单,依托“碳惠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平台、中国水权交易所,以及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构建生态产品权益交易体系。

  忠县还与相邻区县签订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推动生态产品保护开发和生态产品评价考核,加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

  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再反哺“绿水青山”,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忠县已形成了良性循环。截至目前,全县在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的基础上,促进自然资源资产及其产品直接参与市场化交易16.54亿元,推动经营主体绿色金融贷款32.54亿元,累计完成碳履约超3000万吨,100MW光伏纳入碳汇交易。

  向民生倾斜

  改革成果实现全民共享

  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成为忠县最动人的改革景象。

  忠州街道独珠江村就是其中的一例。2018年起,忠县在全市率先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2024年随着改革的深入,该村依托县属重点国有企业,利用土地、林地、山坪塘、闲置房屋等资源入股组建合股联营型“强村公司”,通过“公司+农户+特色餐饮”“公司+农户+民宿”等模式,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升级版”。

  “村里房子变了脸,居住环境变了样,游客多了村子也热闹起来。”独珠江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独珠村年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次,20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加上土地流转收入、村集体分红等,村民每年户均增收超过1万元。

  “改革的初衷就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忠县县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深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领域改革,打出了暖人心、惠民生的“组合拳”,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医疗领域多点突破,促发展惠民。创新打造了“纵联横合”医共体,构建“人才学科下沉、服务能力提升、资源整合共享”的县域医疗一体化发展和分级诊疗新格局,建成了覆盖全县心电、影像、检验、病理、会诊、消毒供应等“六大资源共享中心”,实现“乡镇检查、县级诊断、结果互认”,并依托医共体“总药房”,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全覆盖,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用药有保障。

  全县人均期望寿命由改革前76岁提升至79.38岁,孕产妇死亡率连续五年为零,婴儿死亡率由3.2‰下降至1.42‰,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18%提升至34%。

  教育综合改革亮点突出。针对城乡教师供需结构不合理、流动困难、待遇不均等问题,创新实施“带岗分流”改革举措,成功分流农村学校富余岗位162个,城区“大额班”占比下降5个百分点,财政支出每年减少174.96万元,有效解决农村学校教师富余难分流问题。

  群众关切得到最快速回应。该县创新推行网上民生实事“七办”机制,构建“网上办民生”运行体系、拓宽“网上听民意”收集渠道、推动“网上解民忧”闭环处置、深化“网上聚民心”监督评价,走深走实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一年来,随着改革重锤一次次落地,一块块“硬骨头”被啃下,一个个“老大难”问题被化解,切口小、见效快的政策性创新成效逐步显现,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红利正加快释放。

  “破发展之羁,纾民生之困,谋奋进之局,始终是忠县全面深化改革一往无前的不竭动力。”忠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全县定将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更上层楼。

  数说>>>

  以重点领域改革为突破口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去年全年累计出台6张改革项目清单,承接落实55个改革项目,自主生成11个改革项目。数字政府建设代表重庆接受中央改革办督察获高度评价。年度改革报表获评全市并列第一。

  ●压茬推进“三个一批”“十大重点”改革。去年全年113项“三个一批”改革序时推进,争取国家级改革试点10个、排全市第二,改革获评全国性肯定评价4次、排全市第四。

  ●深入推进“三攻坚一盘活”改革。去年全年国企止损治亏、政企分离改革完成率均达100%,园区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完成率107%,存量国有资产盘活回收资金完成率169%、排全市第五。

  张亚飞 龙搏 图片由忠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