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科摇橹船创始人郑道勤 |
 |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重庆机务段司机吕嗣湘 |
 |
重庆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科研处综合科科长徐龙(左)和江北区石马河街道桂花园社区工作者陈莉 |
 |
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潘晓江 |
 |
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伍成莉 |
4月21日下午,在“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重庆的实践”专题宣介会现场,6位在重庆工作、生活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逐一上台,围绕科技创新、开放发展、城市治理、乡村振兴、城市更新,讲述了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实故事。
这些故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庆篇章,也让我们读懂了故事细节里的“国之大者”。
科技创新
奔赴“中国智造” 的星辰大海
作为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与机器视觉领域的硬科技企业,重庆中科摇橹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摇橹船)这几年在行业内迅速崛起,被称为“智能视觉国家队”。
你敢相信,这是一家2020年底才创立的公司?它凭什么能够在四年里实现产值规模超10倍的增长,从市级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科摇橹船创始人郑道勤分享了企业的成长故事。
“四年前,我还是一名寻找人工智能项目落地途径的年轻创业者。当时,重庆开始大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希望让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实体经济,这给人工智能带来了非常丰富的应用场景。”郑道勤说,他一琢磨,这不正是自己苦苦寻觅的创业宝地吗?
2020年12月,郑道勤创办了中科摇橹船。创业之初,企业缺乏资金,重庆为创业者设立的创业投资基金解了他的燃眉之急,让他顺利拿到360万元启动资金。不仅如此,政府还牵线搭桥,帮助企业进入大客户的供应链体系,并提供人才公寓,专门增设夜间公交线路,让他们安心落户。
2021年3月,中科摇橹船迎来首个客户。重庆一家企业在生产中,焊花飞溅起来有三五米高,落在产品表面冷却后会留下灰黑色的疤痕,只能先通过人工撬除,再进行打磨,十分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接到这笔业务后,我和团队花了两个月时间在客户的车间里反复观察,找到了问题症结,然后马上回公司商讨技术方案。”郑道勤说,经过两个月试验,他们开发出一款光学相机捕捉焊花飞溅路线,再使用AI“大脑”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对飞溅路线进行控制,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和更换最新设备相比,该解决方案只花了十分之一的价钱。
2023年,重庆开始推动建设“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科摇橹船更上一层楼,越来越多的客户找到了他们。
“赛力斯也是我们的客户。他们的超级工厂有300多个工位,要完成上万个零部件的组装。零部件的型号和安装角度都有严格要求,靠人去管理,难免会出错。”郑道勤介绍,中科摇橹船为赛力斯部署了国内首条全流程、全场景、全在线智能视觉质检线,30秒就可完成1万个零部件的检测,不到1分钟就能检测1台新车,使赛力斯的关键制造工艺实现100%自动化,成为全国的标杆案例。目前,该质检线已在全国新能源车企中全面推广使用。
“随着重庆制造高质量发展的脚步,中科摇橹船已从市级创新型中小型企业,迅速崛起,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值规模实现了超10倍的增长。”郑道勤说,在重庆还有数千家高新技术初创企业在过去几年快速成长起来,形成了数十个国家级产学研平台。
展望未来,郑道勤还有更大的梦想——希望中科摇橹船等一批创新型公司一起奔赴“中国制造”下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星辰大海。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吴刚
开放发展
接续传承的“幸福之路”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重庆机务段司机吕嗣湘讲述了自己见证并参与重庆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的故事。
“驾驶中欧班列‘第一棒’的火车司机,正是我的师傅江彤。在这张照片里,站在习近平总书记左边的人就是他。”吕嗣湘骄傲地说,师傅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让他印象很深——“这辈子做梦都没想到,开了几十年火车,我还能开上跨境货运列车。”
中欧班列横跨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国语言文字不同、铁轨宽度不同、托运方法和程序也不同。
吕嗣湘分享起师傅江彤给他讲过的一个故事。
“班列所经地区,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当时班列主要运送笔记本电脑,但这些电子产品根本受不住那样的低温,运过去都要坏,所以班列最开始在冬天还得停运。”吕嗣湘说,为此,重庆找到全球顶尖的材料公司,并联系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耗时一年多,研发出蓄热恒温箱,彻底解决了电子产品无法在严寒地区运输的难题。
“听师傅讲这些故事时,我非常羡慕,盼望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开上跨境货运列车。”吕嗣湘笑着说,2016年,重庆迎来了又一个开放契机——与广西、新加坡谋划了一条“铁路+海运”的南向路线,也就是后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西部陆海新通道。“2017年,我有幸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第一棒’司机。”吕嗣湘说。
很快,西部陆海新通道迎来了更多的伙伴。西部12省区市、海南省、广东省湛江市、湖南省怀化市等加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共同开行班列近2万列,辐射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
这几年,吕嗣湘发现,货物查验装车速度越来越快,出关手续越来越简单,最快几分钟就能通关,铁海联运5天就能到达东南亚,“我拉的货物以前多是煤炭、钢材等原材料,现在是智能装备、医疗仪器、新能源汽车等高价值产品。”
他驾驶的班列还给重庆市民带来了许多“洋货”:例如德国的汽车、阿根廷的牛肉、厄瓜多尔的白虾、泰国的榴莲和椰子。
“我入行时,团结村车站被农田包围,人烟稀少。现在,团结村车站楼房林立,车水马龙,已经变成了现代化的内陆国际枢纽。”吕嗣湘说,每天,向西的中欧班列、向南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向东的渝甬班列、向北的“渝满俄”班列,在团结村“四向通道”齐发。如今,他也带起了徒弟,当年师傅传给他的“接力棒”正在一代代传递下去。
“我们见证并参与了重庆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的故事。”吕嗣湘表示,今后,他将继续开好火车,在这条“幸福之路”上加速前行。
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杨骏
城市治理
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正向我们走来
重庆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科研处综合科科长徐龙和江北区石马河街道桂花园社区工作者陈莉作为一个“组合”,共同讲述了重庆城市治理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们两人,一个管理着城市的交通“大动脉”,一个管理着城市的“神经末梢”,对数字建设给城市治理带来的改变有着深切体会。
“交通拥堵是全球各国面临的‘大城市病’之一。2014年,我曾在重庆最大的商圈——解放碑商圈临江门交通岗亭值勤。每天,来自11个方向的车流在这个路口汇合分流,让这里成了有名的堵点,有时车流长达数公里。”徐龙回忆。
陈莉的工作是服务所在社区的900多名居民。2023年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她每天走街串巷,步数超过3万步。虽然整天泡在社区里,但她坦言,对独居老人突发疾病等紧急情况,往往难以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理。
改变是从2023年4月,数字重庆建设启动开始的。
徐龙说,当时他被调到工作专班,负责开发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智能管理应用体系。工作专班整合了6800公里城市道路、3400个路口、2900组信号灯等交通要素,通过潮汐车道、定向车道、可变车道等精细管控措施,实现了交通的智慧管理。
最让徐龙印象深刻的,是去年国庆节。早上7点刚过,出城高速公路上车流量剧增,每小时车流量超过5800辆,比平时多了近一倍。交通智能管理应用立马作出反应:向指挥中心发出预警预案、自动调整周边道路信号灯时长、疏导上高速的车流、精准派警上路指挥、与导航软件联动、向车主推送避堵线路……当天,车流量虽然比往年多了5万辆,但拥堵时间反而缩短了1个多小时。
像重庆这样的超大城市,人口密集、地形复杂,中心城区拥有37座跨江桥梁、22座穿山隧道、300座立交桥,连导航都会迷路。智慧交通为破解超大城市交通拥堵的“世界级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改变不仅发生在交通上。
数字重庆建设也让陈莉的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我们每个社区工作者的智能手机上都多了一个App。通过这个App,我们既可以接收市、区、街道下发的工作任务,又可以上报居民反映的问题,还可以对辖区化粪池、燃气管网等风险点进行隐患监测。”陈莉高兴地说,如今,她对自己所负责的几百户居民的需求情况了如指掌,更能和其他部门一起协同处置问题。
最后,陈莉和徐龙一起发出了共同的心声:“重庆的数字建设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一个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正向我们走来。”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余虎 周松
乡村振兴
涪陵“青疙瘩”变成了“金疙瘩”
涪陵是著名的“榨菜之乡”,习近平总书记曾亲切地将涪陵榨菜称为“重庆宝贝”。
作为土生土长的涪陵人,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潘晓江用一个青菜头的故事,讲述了乡村振兴给一个村庄带来的变化。
十多年前,二渡村产业基础薄弱,家家户户守着几亩薄田,户均年收入才几千块钱。那时候,青菜头都是单家独户小规模种植,没有形成产业链,村民们得挑着担子,走七八里山路到附近的场镇上售卖。
2015年,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涪陵区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把“小散田”变成“连片田”,引入青菜头种植大户,采购了无人机等机械设备。
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青菜头成为二渡村的支柱产业,年产量达9000吨,带动户均年收入7万多元,成为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全村17户贫困户靠种青菜头全部脱贫,过上小康生活。
2020年7月,潘晓江担任二渡村党委书记。带领村民继续推进乡村振兴,是他新的重要任务。不过,一道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村民种的还是老品种青菜头,虽然产量较高,但品质较差,卖不起价,遇到行情不好时,一斤青菜头还卖不到1毛钱。
经多方打听,潘晓江得知渝东南农科院培育出青菜头新品种——“涪杂2号”。农科院的专家们告诉他,经过试验试种,新品种高产质优,还给他展示了几颗试验田里的青菜头——这些青菜头个大饱满,掂在手里沉甸甸的。
潘晓江赶紧购买了一批种子,带回村里让大家试种。起初,村民们将信将疑:万一新品种水土不服,岂不是血本无归?
“为打消村民的疑虑,我们村党委成员不仅自己种,还动员亲戚、朋友带头种。”潘晓江说,一季下来,新品种产量高、品质优,村民们纷纷主动学、抢着种。短短一年时间,二渡村就发展了200多公顷优质青菜头。
品质和产量上来了,销路怎么保障?在涪陵区委、区政府引荐下,涪陵榨菜集团与他们签订收购协议,每年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保底价收购青菜头,菜农们再也不用肩挑背扛、走街串巷到处找买家了。
现在,二渡村的青菜头一不愁品质,二不愁销路,收购价是以前的五倍。二渡村形成“高科技、大生产、精加工”的榨菜全产业链,被誉为“榨菜第一村”。如今,重庆的榨菜产值已达480亿元,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称为“世界三大酱腌菜”。
青菜头还孕育了新机遇。每到收获季节,漫山遍野的菜地、非遗传承古法榨菜和幽静恬雅的农房小院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看到商机,纷纷回到家乡,将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茶室,让游客感受田园风光、体验榨菜制作。随着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村民收入不比在城里上班差,过上了城里人向往的生活。
回望来路,潘晓江不禁感慨:“一颗青菜头换来了乡村巨变,‘青疙瘩’真正变成了‘金疙瘩’。欢迎大家来走一走、看一看,我在榨菜第一村等着大家来。”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左黎韵
城市更新
解开民主村幸福密码的三把“金钥匙”
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伍成莉讲述了民主村从“老厂家属区”变为“幸福新家园”过程中,三把“金钥匙”的故事。
民主村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占地38万平方米,有近万居民,是重庆老兵工厂的家属区。随着时代变迁,这里的房子逐渐破败,道路变得坑坑洼洼,泄洪渠也成了臭水沟。
而今天的民主村,却是重庆的“网红打卡地”——斑驳的红砖房“挂”上艺术彩绘,老厂房变身“社区会客厅”。
伍成莉说,打开民主村幸福密码的,是三把“金钥匙”。
第一把“金钥匙”是让居民做主。伍成莉介绍,2021年,重庆被纳入全国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民主村是体量最大、综合性最强的项目之一。如何改造,居民们各有想法:年轻人喊“拆”,老职工要求“留”。
“正如民主村得名于‘人民当家作主’,我们发起‘四方议事会’。由社区党委牵头,居民、商户、物业、设计单位几方代表坐下来商量,有问题一起解决,大家说了算。”伍成莉说。
第二把“金钥匙”是解民生难题。现场,伍成莉展示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民主村社区食堂,也是民主村人气最旺的地方。
伍成莉介绍,民主村60岁以上的老人有2400多人,其中三分之一是空巢老人,“做饭难”是老人们普遍反映的问题。为此,民主村立下“军令状”:3个月内建成社区食堂。社区选了中心广场旁的便捷地段,又挨家找商户谈合作联办。最终,社区食堂建成了:15元20个菜随便吃;腿脚不便的老人,由党员、志愿者送饭菜上门。食堂的饭菜香飘出了社区,连上班族和游客都慕名而来,每天有1200多人来用餐,商家薄利多销越做越旺。
第三把“金钥匙”是让记忆永驻。伍成莉讲起了在城市更新中,民主村为老砖房“穿新衣”的故事。
“民主村有一座红砖房,是建厂时工人们一砖一瓦盖起来的,老工人们都舍不得拆。”伍成莉说,为了给老人们留个念想,改造时,他们给老墙穿了件“玻璃外套”,用钢结构托起旧砖瓦。不仅如此,当年工人们亲手种下的164棵黄葛树也保留了下来。
“留住记忆并非抗拒潮流,红砖房旁,开起了咖啡店;黄葛树下,设立了创意集市。老年人在这里找得到儿时回忆,年轻人也可体验时尚与怀旧的交融。民主村成了留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的幸福家园。”伍成莉说。
2024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民主村。在社区会客厅听民主村更新的故事,被热情的居民簇拥在中央,总书记深情地说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总书记的话深深地印刻在伍成莉心中:“在重庆,像民主村这样蝶变的老旧小区有9414个。‘民生为大’,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的精彩密码。”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张莎
(本版图片由首席记者龙帆摄/视觉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