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云阳县城全景 |
 |
云阳世界地质公园恐龙化石 |
 |
彭氏宗祠 |
北京时间4月11日5时,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221届会议上,重庆云阳地质公园正式获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称号。
这片总面积达1124.05平方千米的地质宝库,究竟有何魅力令全球瞩目?
站在长150米、高逾6米的恐龙化石墙面前,阅读约1.7亿年前的地质档案;走进临江而立的张飞庙,感受延续1800多年的历史文脉;透过一块块精美的土家织锦,见证清水土家族乡传承至今的土家文化;漫步环湖绿道,聆听现代城市与自然山水的对话……不墨长江画,无弦恐龙音。云阳在探索生态价值高质量转化新路径之中,推动生态、人文、自然、发展有机结合,不仅找到成功创建世界地质公园的“金钥匙”,更向世界呈现了中国地质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图景。
“云阳世界地质公园的成功创建,是云阳近年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拓宽‘两山’转化通道的一个生动实践。”云阳县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云阳将以“颂造化之神奇,谋区域之常兴”为引领,立足自身资源特色,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从“本土守护”到“全球对话”的跨越,助力“一地三区两城”现代化新云阳建设,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云阳力量。
守护好世界地质奇观 书写跨越亿万年的恐龙故事
云阳地处长江之畔、三峡库区腹心,亿万年的岁月变迁在这里留下了一片秀丽山川,有“万里长江·天生云阳·世界龙乡”之美誉。
云阳世界地质公园正是长江经济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据介绍,云阳世界地质公园以中侏罗世恐龙化石群、龙缸喀斯特地貌为主要特色,拥有代表性的地质遗迹点43个,分为古生物、地质剖面、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地质构造和环境地质遗迹6大类型,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评价标准,就是必须拥有具备国际性价值的地质遗迹。”云阳县地质公园管理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云阳世界地质公园的中侏罗世恐龙化石群具备时代跨度大、分布范围广、化石类型丰富等显著特点,是世界级的地质遗迹,成为云阳地质公园成功获评世界地质公园的关键。
走进云阳县普安乡老君村,云阳恐龙化石遗址馆内的恐龙化石墙长150米、高逾6米,记录了约1.7亿年前的远古历史。
“近5000块恐龙化石以原始埋藏姿态凝固在岩层中,形成世界范围内单体最大的侏罗纪原址化石墙。”云阳县地质公园管理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云阳中侏罗世恐龙化石群不仅串联了亚洲侏罗纪恐龙的演化历程,还填补了恐龙演化过程中的空白,对全球恐龙演化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在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支持指导下,已先后研究命名普安云阳龙、磨刀溪三峡龙、朐忍渝州龙、普贤峨眉龙、元始巴山龙等多个新属或新种恐龙。
为了切实保护地质遗迹这一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云阳根据公园内地质遗迹分布的特点和组合规律,采取“分类分级保护”的方式,将公园内地质遗迹景观划分为特级、Ⅰ级、Ⅱ级和Ⅲ级保护区共四级,同时针对不同的保护区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据介绍,自2016年以来,公园内共完成地质遗迹、环境保护类投资数亿元。比如,针对恐龙遗址馆化石保护,每3~5年定期涂刷硅基保护材料,防止化石墙风化和侵蚀;建立地质遗迹管理数据库,并周期性审核更新;修建步道、围栏、观景平台,设置法律法规告知牌、保护宣传牌和标语等,增强群众和游客的保护意识。
一系列有力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发掘工作中累计发表重要学术论文24篇,其中SCI论文16篇。基于云阳保护经验,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了全国首个古生物类行业技术标准《古脊椎动物化石发掘与修复装架技术规程》,由自然资源部发布施行,为全国化石保护提供了规范化操作流程。
下一步,云阳将继续以地质遗迹保护为核心,实施科学监测与生态修复工程,组织开展一系列地质科学研究,提升学术价值与国际影响力。
利用好历史人文资源 迈出文旅融合发展新步伐
走进云阳县张飞庙,这里庙宇建筑嵯峨,金石书画琳琅满目,与周围的山水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立体写意画,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作为世界地质公园的历史人文景点之一,建于蜀汉末年的张飞庙已经延续了1800多年的文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阳世界地质公园的价值不单体现在地质奇观,更在于拥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云阳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园内保留着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文物古迹数量居三峡库区前列,147处古建筑、古遗址、石刻造像等列入《全国文物分布图》。比如,张飞庙珍藏着汉唐以来大量碑刻字画,被誉为“巴蜀胜景、文藻胜地”;彭氏宗祠是渝东地区仅有的一座保存最完整、建筑最奇特的晚清经典建筑;宋元山城防御体系磐石城素有“夔门砥柱、川东屏障”之称,是地质遗迹和文化遗产结合的典型代表。
如今,有了世界地质公园这张“世界级”名片,在地质与人文交相辉映之下,云阳文旅产业迈出新步伐。据介绍,云阳一方面推出“龙环线”,深入挖掘云阳县域“龙资源”和“龙故事”,将恐龙地质公园、龙缸景区、张飞庙等多个景区串珠成线,串联打造龙主题旅游环线,凸显云阳地质公园自然和人文的主题。另一方面,以恐龙IP为核心,加快开发科普研学、主题酒店、文创衍生等文旅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比如,与央视动漫集团联合创作云阳恐龙元素动画片《大头带你看中国》,培育云阳恐龙IP形象“龙宝”和“乖妹”,推出《云阳先生养龙记》科幻小说,塑造云阳恐龙爱吃面形象,进一步放大恐龙的品牌带动效应。
今年清明小长假期间,云阳共接待游客34.32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39亿元,折射出文旅融合发展的澎湃动力和广阔前景。
未来,云阳将按照“1355”工作思路,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区,进一步擦亮“万里长江·天生云阳·世界龙乡”城市品牌形象。力争到2027年,全县过夜游客达到150万人次,旅游人均消费达到全市平均水平,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0%。
带动好乡村全面振兴 让更多村民分享发展红利
黎明古村位于“龙环线”旅游线路上,依托彭氏宗祠和彭氏民居古建筑群和传承百年的家风家训,以及宗族文化、农耕文化,将历史文化底蕴、田园自然风光和村民的生产生活习俗融为一体,成为游客体验田园牧歌、探寻历史文化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过去年轻人外出打工,如今守着‘景区金饭碗’也能致富。”村民彭宁回到家乡开办了“古村民宿”,生意兴隆,收入可观。云阳世界地质公园的创建还为黎明古村带来了60余个固定岗位,当地村民通过旅游服务、农特产品加工等方式实现了增收。
黎明古村的新发展成为云阳将世界地质公园建设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的一个生动缩影。为了让更多村民分享发展红利,云阳不断拓宽村民就业渠道,实施恐龙地质公园(一期)等以工代赈项目41个,让40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加快推动实现农业园区A级旅游景区乡镇全覆盖,打造黎明古村、五指印江田园综合体、长滩河漂流等精品乡村旅游景点32个,带动5.4万名乡村群众吃上旅游饭。
“要让生态要素成为生产要素,生态优势成为发展优势,生态财富变成经济财富。”云阳县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将充分发挥世界地质公园的优质资源禀赋和品牌影响力,形成“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链接>>>
厚植绿色本底 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曲
在长江一级支流磨刀溪云阳段,科研人员在开展鱼类资源监测时,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鲟;在全长33公里的环湖绿道,一众摄影爱好者早早地架好三脚架,将镜头对准江面上一群掠过水面的白鹭;在云阳县清水土家族乡龙缸景区里,一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每天来此觅食,形成了一道有趣的风景线……
近年来,云阳坚持“世界地质公园建设+生态保护”构建全域大美支撑体系,坚决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把绿色本底夯得更实、绿色家底守得更牢。
加快建设绿色山脉,建成延绵670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达75%、位居库区第一,七曜山市级自然保护区等4个点位上榜重庆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地图,全球新物种“云阳掌突蟾”入选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成果名单;着力保护水系网络,对108条河流实行动态定级管理,实施流域环境综合整治300平方公里,建成幸福河库44个,着力打造长江流域生态廊道示范带;打造流动的风景线,以高铁、高速、国省干道为重点打造道路风景带,建成S305沿线、高铁沿线彩叶林观光带,创新实施通道环境整治985公里。
如今,云阳世界地质公园内滋养着1533种陆生维管植物与375种野生脊椎动物,拥有大灵猫、小灵猫、红豆杉等57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植物,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铺陈开来。
王琳琳 孔德虎 宋俊峰 图片由云阳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