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北碚虎头村注入活力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达801万成渝两地灵活就业人员公积金缴存累计开户54.48万人抢抓农时采茶忙华溪村又分红啦重庆文旅宣传品牌口号等你投票
第004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年轻人为北碚虎头村注入活力
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达801万
成渝两地灵活就业人员公积金缴存累计开户54.48万人
抢抓农时采茶忙
华溪村又分红啦
重庆文旅宣传品牌口号等你投票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4 月 1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潮涌动 向“乡”而行——重庆“四进三回”行动全媒体系列报道 ②
6名年轻“创客”入驻,30余名青年人安家落户——
年轻人为北碚虎头村注入活力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郑家艳 左黎韵

  4月14日,北碚区歇马街道虎头村,学员练习骑马。

  4月14日,游客选购陶器。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终于又在歇马场见到了马!”4月14日,北碚区歇马街道虎头村80多岁的村民汪兴体笑着对记者说。

  歇马地处北碚、璧山、沙坪坝三区交界处,中梁山脚下的一片平坦的槽谷地带。古时,这里曾是商旅往来的重要驿站,南来北往的马帮在此停歇休整,歇马也因此而得名。

  虽然汪兴体是土生土长的歇马人,但他从十几岁起,就再也没见过成群结队的马帮。直到几年前,虎头村建起了一家马术俱乐部,不时有三三两两的年轻人在古道丛林之中纵马狂奔。时隔70年,汪兴体又在歇马听到了马儿的嘶吼。

  这家马术俱乐部由喜爱马术的青年“创客”刘林所建。这几年,已陆续有6名年轻“创客”来到虎头村,发展起了沙滩卡丁车、真人CS、草莓采摘等一批户外项目。目前,这些项目已吸引了30多名青年来村里安家落户。

  这个一脚踏三地的小山村,为何能吸引众多年轻人扎堆?

  转型

  废弃果园里建起马术俱乐部和沙滩车基地

  群山环绕的虎头村风光秀美。早在2011年,京冀农业公司就看中了这里,陆续流转1000多亩土地,发展起葡萄、枇杷、脆李等产业,高峰时期一年产值就有五六十万元。然而好景不长,传统的水果种植业在市场浪潮的冲击下已难以为继。“刨去人工成本,已谈不上有多少利润!”京冀农业公司总经理张传轩无奈地说。

  从2021年起,张传轩一直在思索转型。他将一部分果园改建为农场,取名“稻野农场”,发展起乡村旅游。可剩下的土地又该干点啥?张传轩感到束手无策。

  就在这时,他的老朋友刘林找上门来。这个马术爱好者刚从新疆买了一匹好马,却在城里找不到合适的养马场地。

  “要不把马儿牵到虎头村来养……”两人不约而同地冒出一个念头:平整的坡地正好建跑马场,果园废弃的仓库可以改造成马厩,周边山林还能开发野骑路线。两人当即拍板,一个出地,一个出马,合伙打造了原生态马术俱乐部。

  规划刚刚敲定,刘林的老朋友陶杰也想入伙。痴迷于机车改装的他,希望张传轩将果园一处闲置的养鸡场租给他,建一个沙滩车基地,张传轩当场答应。

  两个月后,废弃的果园里,马术俱乐部和沙滩车基地相继建成,机车的轰鸣夹杂着骏马的嘶鸣,打破了村庄的宁静,每到周末,前来体验、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

  引流

  年轻“创客”纷至沓来

  看着废弃果园变成“网红打卡地”,一个思路在虎头村党支部书记王久元的脑海中成形:何不依托现有的农场资源,打造以农耕体验为核心,融合民宿、餐饮、研学等多元业态的乡村旅游品牌。

  为吸引年轻人来干事创业,王久元亲自下场直播,为虎头村代言。镜头前,他一边带着网友云游马场、探访稻田、穿行山林,一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家介绍村里的创业政策,引起大量青年关注。

  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的山西小伙王彬毓,喜爱陶艺制作。这几年,他遍寻山西、云南、四川等村落,一直想找一处和美乡村示范村来烧窑制陶。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彬毓进入了王久元的直播间,看着镜头里的虎头村群山环绕、青砖黛瓦、田园牧歌……他向往不已。

  2022年,王彬毓联系上了王久元,来到了虎头村。村干部和村民热情相迎,还特意为他寻找到一处背靠山林的闲置农房作为工作室。王彬毓在农房后的空地上垒起了一座柴窑,又特意从景德镇购买了一批上等泥坯,亲自调制釉料塑形烧制。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王彬毓的柴窑第一次点火烧窑。那天,窑火烧得噼啪作响,陶坯被红绸般的火焰包裹着,一层又一层。经过数十小时的烧制,首批陶器终于出炉,散发着温润的光泽。

  在王彬毓垒起柴窑的同时,四川简阳小伙冯凡也背着行囊来到了虎头村,他租下一片向阳的坡地,没日没夜地泡在地里。起初,村民们还不知道这个外乡人在忙活什么,直到他搭起了一座座白色温室大棚,才知道他要种草莓。冯凡白天蹲在地里观察草莓苗,晚上又翻阅书籍学习种植技术。经过几个月的摸索,他终于培育出了又大又甜的草莓。

  王久元告诉记者,虎头村围绕创建“青年创业友好型村庄”这个目标,不到半年时间,就吸引了6名年轻“创客”,建起了陶艺制作室、草莓农创营、CS基地、乡野民宿、萌宠乐园等多个项目。

  联盟

  串起一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如何把这些年轻“创客”留下来,让他们安心干事创业?这成为了虎头村面临的又一道难题。

  汪吉才是虎头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今年2月,在他的提议下,虎头村成立了乡村产业联盟。这个由村委会牵头,年轻“创客”们自愿加入的合作平台,彻底打破了原先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各个分散的项目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含食宿、体旅、农旅等多个业态。

  汪吉才欣喜地发现,自己发起的这个联盟竟催生了各项目的“流量共生”,各业态的客流共享。

  比如,过去,王彬毓的陶艺工作室鲜有人知,大部分作品只能通过线上销售,顾客非常有限。作为联盟里的龙头,稻野农场将自己的客人引荐过来,体验制陶技艺。“有时一次性就能引荐五六十名客人,有的客人把我们工作室的照片发在网上,一传十、十传百,线下生意也渐渐红火起来。”王彬毓说。

  这些资源整合让虎头村串起了一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这条线路包括了两天一夜的行程:游客在稻野农场体验稻田风光后,可以来到马场驰骋山野。晚上可以住民宿,也可以在山林中露营。第二天还能采摘草莓,来一场真人CS……

  很快,这条精品旅游线路吸引了不少企事业单位的目光:虎头村接连承办了赛力斯新车发布会、长安集团年会等大型活动。如今,村里每年接待游客约5万人次。

  随着农体旅产业链的日趋成熟,不少年轻人也放弃大城市的生活,来到虎头村就业。19岁的郑州小伙王杰曾跟着父亲学过养马,他在网上刷到虎头村马术俱乐部的招聘信息后,立刻填报了简历。

  成为马场饲养员后,王杰每天扛着几百斤的草料穿梭在马厩间,尽管手上长满了茧巴,但他脸上始终挂着满足的笑容。“现在虽然累,但每天都能纵马山野,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王杰说。

  26岁的本地姑娘秦雨也回村了。她办起了一间民宿,闲暇时还带着游客去冯凡的地里采草莓、制作草莓酱,一年收入就有20多万元,不仅不比城里上班差,时间还更自由。

  “年轻人就像新鲜血液,他们的到来为整个村庄注入了活力。”汪吉才告诉记者,虎头村的这条农体旅产业链每年可创造12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30%都是青年人,全村一年的综合旅游收入已达到400多万元。接下来,虎头村还将建设青年创客中心,提供创业培训、项目孵化等全方位服务,让乡村振兴道路越走越宽。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