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加快打造“信用重庆”升级版锲而不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三个导向”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扫码关注!
第009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加快打造“信用重庆”升级版
锲而不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坚持“三个导向”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
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
扫码关注!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4 月 1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

任海涛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推动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网络空间已经转变为亿万民众的精神栖息地,网信事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网络空间不仅为民众需求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同时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是维护清朗网络空间、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促进数字社会健康发展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我们从法治引领、平台监管、制度保障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构建动态化、立体化的治理体系。

  弘扬法治精神,筑牢清朗网络生态思想基础。以法治规范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秩序、保障公民权益,是实现网络空间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引,把坚持依法治网落到实处,让法治的触角更加灵敏,不断向网络空间发展的前沿延伸。二是加强网络法治宣传教育。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网民的活动,是提升网络法治宣传教育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网络法治宣传教育要注重创新,利用新技术对网络普法平台进行数字化改造,增强其互动性、服务性、便捷性和融合性,推动建设融“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全媒体法治宣传教育体系。三是提升网民法治意识。提升网民法治意识是构建健康网络环境、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要从教育、制度、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协同推进,巩固传统媒体阵地,发挥新兴媒体优势,广泛传播网络法律知识,提升公民的网络法治意识,引导和帮助广大网民形成自觉守法、依法上网的良好习惯。

  强化平台监管,构建清朗网络生态保障体系。作为信息传播的新枢纽,数字平台汇聚了用户、信息和服务,必须提升网络治理的精细化水平。一是强化平台责任。数字技术拓展了人际沟通的渠道,促进了虚拟领域的互动和信息共享。数字平台要主动承担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环境的责任,增加积极的、建设性的内容在推送中的占比,不断完善内容审核方面的技术措施。此外,要健全完善用户管理机制,防止虚假信息、恶意行为等滋生。二是建立数智化监管平台。通过升级现有网络监测系统,并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智能化的网络监管平台,实现对网络行为的全面、实时分析和监管,同时精准识别并及时干预用户访问非法站点、发布非法信息、滥用网络资源、泄露敏感信息等违规行为。三是加强对新兴技术的治理。重点监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防止其被用于深度伪造等非法活动。对于违反规定的平台,应加大惩处力度,必要时采取业务限制或关停处理。

  健全制度体系,夯实清朗网络生态长效机制。当前,网络空间治理所面临的挑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与复杂性。因此,必须集中力量解决重大、瓶颈以及前沿问题,通过问题解决推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化。一是完善网络法律制度体系。遵循网络安全“四法一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网络安全保护、促进网络健康发展,以高质量的法治建设提升网络综合治理效能。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专门性规定的执行,创新网络司法规则、探索网络司法模式,完善互联网行业标准与技术标准的配套。针对网络前沿领域和新技术的特性,有效回应依法治网的现实需求,统筹立改废释纂,及时修订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废止不再适用的规定。二是健全网络领导体制和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党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强化属地管理和主管主办责任,全面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发挥网信部门统筹协调作用,加强网信部门与管网治网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压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完善网上网下联动工作机制。三是全方位开展社会协同治理。突出“政府、企业、社会、网民”等多元主体参与网络生态治理的主观能动性,强化政府的监管作用、企业的履责义务、社会的监督功能、网民的自律约束。充分发挥网络生态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强大的网络治理合力,推动实现互联网由“管”到“治”的根本转变。

  (作者系重庆交通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本文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4WX03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