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2021年,巫山对宁江渡进行整治,恢复原有山形山脉、修补山体创面,营造健康的三峡森林植被体系,让消落带变成了风景线,一条长约900米的游览主线串联起“古道幺店、云间烟火、宁河晚渡、巫山云雨、绿潭红树、夜泊巫山”六幕场景。
这样的生态修复故事,在巫山还有很多。
巫山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高达57.3%。县林业局干部肖圣银至今记得首次航拍巫山的画面——裸露的灰白色山体像大地结痂。近年来,巫山摸索推进生态修复保护与治理石漠化、营造生态景观林、助力乡村振兴“三融合”,此举还入选全国生态保护修复八大典型案例。
如今,全县121万亩石漠化山地披上绿装,初步形成以低山河谷生态经济林、中部生态景观林、山脊生态防护林为主的“三带”格局,基本解决全境绿化断档问题,土壤年流失量减少125万吨。
生态修复战役同时在水面上打响。
村民王存立的家就在大昌湿地公园半岛上的光明村,今年3月他开起了农家乐,收入颇丰。他说:“农家乐生意好,全靠大昌湖生态变好。”
曾经一段时间,大昌湖到处都是漂浮的垃圾。巫山县拆除湖岸非法建筑,清退、关闭沿线工矿企业,清运石子、沙、石膏,取缔渔船、安置转型渔民,建成生态多塘系统,改善入湖河道水质;同时通过水面垃圾清理、植被护岸、山崖加固、消落带治理等措施进行系统治理,形成如今的滨湖生态景观林。
据统计,巫山县累计修复消落带71.1万平方米,完成县城两江四岸11.4公里水陆岸线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工程,大昌湖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三峡红叶、四季云雨。”肖圣银告诉记者,目前巫山森林覆盖率67.6%,4000多只猕猴重返山林,143种鸟儿安家落户;去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63天,居全市第一,获评“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
绿色赋能
三峡风机转出3亿元绿电,光伏板下长出“阳光银行”
清洗、晾晒、描画、压平、雕刻……双龙镇安静村红叶雕工坊里,一片片红叶经村民一番“镀金”后,摇身一变成了价值百元的文创产品。
“红叶既是风景,又是产品!”红叶雕工坊负责人赵本坤乐得合不拢嘴。
他告诉记者,5年来,工坊的14名村民已雕刻出一万余枚红叶文创产品,畅销重庆城区、山东、北京等地。
巫山红叶栽植面积120余万亩,当地已建成全国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观赏期最长的红叶旅游观光基地。
“生态为产业增值,产业为生态添绿。”巫山县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的“绿色魔术”在巫山不断上演:全县巩固发展特色经济林100万亩,形成低山柑橘、中山脆李、高山核桃的产业格局,30万亩脆李成“气候好产品”,20万亩柑橘拿到地标认证,15万亩核桃林变身“绿色银行”,“三棵树”年综合产值超35亿元。
巫山县还成功签约交易全市首笔林业碳汇,入选全市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借“风”揽“光”培育清洁能源,建成6个风光清洁能源项目,年产值3亿元左右。
在两坪乡向鸭村,海拔1800多米的青山头,大风口风电项目7台风机正迎风旋转发电,这是重庆区域装机容量最大的山地风电项目。山腰,1500亩农(林)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铺展成片,这是重庆最大的山地集中式光伏项目。
记者了解到,巫山计划用5年时间,争取风光水蓄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达到450万千瓦,年总产值达到20亿元左右,打造百亿级长江三峡清洁能源基地。
“生态与产业双向奔赴,全面塑造绿色经济新优势。”巫山县相关负责人称,将围绕“六区一高地”新重庆新蓝图,谱写兴业、强县、富民“三篇文章”,做靓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地、产城景融合三峡港湾城、多式联运商贸物流枢纽“四张名片”,全力打造山区库区强县富民现代化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