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背后的大唐危机《韩家往事》:小事情深处的大人物沿着铁轨感受时代变迁
第004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荔枝背后的大唐危机
《韩家往事》:小事情深处的大人物
沿着铁轨感受时代变迁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3 月 3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本好书送你读

《韩家往事》:小事情深处的大人物

马拉

  3月,繁花盛放,似女性绚烂的笑靥,今天我们向大家推荐徐泓所著《韩家往事》。这部作品自去年出版后即入选“中国好书”推荐书目及“南方周末2024年度十大好书”,上月也成为“百本好书送你读”第54期推荐书目,备受赞誉。书中,作者以天津“八大家”之首的“天成号”韩家为核心,通过丰富的信件、日记、老照片及访谈,勾勒出韩家四代人的命运轨迹。值得关注的是,韩家第三代的5位姐妹,作为20世纪中国女性接受现代教育的先驱,她们的人生选择与时代紧密相连,展现出女性在历史浪潮中的觉醒与力量。

  ——编者

  不是每一个大家族,都有一个《韩家往事》作者徐泓这样的守门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科班出身,曾任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社长、高级记者,还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百年家事,亲手梳理,彼此都很幸运。

  大家族,是江湖上一座座绿岛或巨轮,在惊涛骇浪中载浮载沉,决定一方气候,因此有些家族史必然和宏大叙事相得益彰,但徐泓其书志不在此,重在韩家“个体叙事”的家常小事情。

  美人

  徐泓从小埋头翻看母亲的30本私人相册,都会情不自禁“啊”“哇”“呦”“哎呀”连声称奇。那些家族中的美人照片,镶嵌在书页字里行间,让我们也跟着她一起惊叹。

  发祥于清朝咸丰初年的天津八大家中,只有首富韩家从事海运。八国联军侵华后,韩家中落,好在第一代长房韩荫棻变身考霸,中进士后任户部江南司郎中,举家由津迁京,弃商进仕,在宣武门外买下南柳巷25号聚族而居,几层院落共101间房。到第三代徐泓外公韩振华“华”字辈这一代,早夭一子,只剩一男五女。

  韩家从徐泓的外婆高珍到4个姑婆都是美人。外公丧偶5年后再娶的高珍,年轻漂亮,举止优雅,孙女韩艺思看见她吃芝麻烧饼都是“一小口一小口,细嚼慢咽。落在桌上的芝麻粒,她用兰花指一一点起来,嘴角一抿,都吃干净,秀气得很。”

  美人秀气,但也彪悍。日本人进京后,想请银行家韩振华出来做事,南柳巷25号说客盈门,其中就有后来落水附逆的王克敏、王揖唐、汪时璟,都是跟韩同样留日海归或银行同事,平时温婉细语的高珍,板着脸对丈夫撂下一句狠话:你要是出来做这个,我拉着孩子们就走。

  1964年夏天,高珍拉起全家就走,像一个预感时代有变的女先知。从南柳巷25号搬到朝阳区一处不显山露水的公寓楼。面对可能招劫的祖宅大院,她毫不留恋,覆手为雨,又撂下一句狠话:“什么花枝柳巷的,不像正经人住的地方。”

  但高珍夸起与己同样秀气的小姑子韩权华,不惜动用了从小饱读的《世说新语》“赏誉”篇那种言辞:“我过门的时候,七姑没结婚,还上学呢。她在北大。七姑长得特漂亮。那真是美人。你说美吧,但也不是什么双眼皮、大眼睛,就是特别秀气,那种秀气真是‘山川清秀’。”

  “眼睛深,鼻子高,皮肤白,头发中分,发色特黑”,这是作者的三舅韩德扬不满7岁初见七姑时的印象,他还透露“都说七姑的高鼻梁是我奶奶给揪出来的。”奶奶卞珩昌出身于天津“新八大家”之首的卞家,卞家有位家庭教师是邓颖超的母亲,邓和韩家姑嫂韩恂华、韩权华、高珍都是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同学。

  多年以后,在徐泓眼中,身高1.70米多的韩权华1930年夏天从美回国探亲的照片上,男装西裤皮带、衬衫领带,“修长的身材,中分的发型,高贵的气质。那飒爽帅气的中性美让我屏住呼吸。”

  这种中性美隔着太平洋,让国内一个丧偶的男人呼吸急促。韩权华1936年再度赴美,33岁时身边追求者不少,但还是单身。战时邮路险阻,音书断绝,她居然收到一封写着“希望你回来帮助我”的求婚信,“每张纸上都有几十个核桃大小的字”,来自抗战大后方重庆,落款“卫立煌”。

  名将

  安徽人卫立煌17岁就入伍,为抗日名将,战功赫赫。此时44岁的他去重庆开会,住在范庄,被孔祥熙大女儿孔令仪看上,遂有人说媒,他不敢拒绝,只好顺口托辞已有对象,远在美国。为了圆此弥天大谎,他派手下高参在留美中国女生中寻亲,假戏真做,相中了名门闺秀韩权华。

  韩家书生大都为燕京出身,像下饺子一样撒在未名湖的波光树影中。姐妹找的姑爷们,都是留洋海归读书人,还没有当兵的,所以就连还是高中生的侄女韩德庄,都在日记里鸡一嘴鸭一嘴吐槽这门婚事:“一向以强硬著称的七姑,难道甘心屈于权势名利之下吗?”

  但英雄美人,彼此倾心。卫立煌三子卫道然回忆起1945年4月父亲升任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副总司令,“美国《时代》周刊用较大篇幅推出对他的专访,并在封面上刊登了他策马扬鞭的照片,赞誉父亲为‘常胜将军卫立煌’,我记得和姐姐在家里还很自豪地看到了这期杂志。”

  珍珠港事变后,韩权华无法回国,只好书信往来,看看《时代》封面上的卫立煌。直到1945年5月,美军登陆冲绳,获得太平洋制空权,卫立煌老友陈纳德的飞虎队用一架军用运输机,才把韩权华从檀香山送到昆明,住在文化巷30号姐夫梅宅,侄女梅祖芬在小院子见到老姨,“她漂亮,有一种形容不出来的高贵。”

  名将美人这才得以相见。族中小辈看见“他每次来都乘一辆大的军用吉普,敞篷的。副官开车,他不进屋,只在车上候着。我放学回家门口停着吉普车,知道是卫立煌来了。我会爬上车和副官搭话。我发现他的副官挺有文化,坐在车上,手里拿着一本书看,那些书都是英国、法国的经典名著。”

  1945年6月15日,42岁的韩权华和48岁的卫立煌这门婚事,礼成于昆明金碧路锡安圣堂。何应钦主婚,“云南王”龙云证婚,还借出翠湖东路2号一幢别墅,后来回南京住在卫府三层花园小楼,徐泓三舅韩德扬去作客,看见“七姑和七姑父感情很好,两人出去都是手拉手的。有些洋规矩,卫立煌不懂,七姑把他训得一愣一愣的。”

  鸿儒

  “清华大学永远的校长”梅贻琦,1919年6月和韩权华的三姐韩咏华在京结婚之前,就有闺蜜提醒她,梅贻琦沉默寡言,是个闷生。1926年春天,他被清华教授会推举为教务长后,开会果然少言多听。1931年“九一八事变”,校园抗议活动不断,学生会公开声明未来校长必须符合五大标准:无党派色彩、学识渊博、人格高尚、确实能发展清华、声望素著。教育部比到箍箍买鸭蛋,选中梅贻琦接任清华校长。

  1937年“七七事变”,北平沦陷,日军把清华园变成马场和兵营。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湖南又迁昆明,1938年5月开课,是为梅贻琦的西南联大时期。

  梅贻琦曾对一位美国友人“摆谱”:你们背诵任何中国古典经传有卡壳,我可以接着背任何章节。在小女儿梅祖芬的回忆中,父亲在教她背诵之前,无意间传给她的第一句,是刚到昆明住在大观楼附近,父亲桌上一张用毛笔写的字条“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也是她有生以来记住的第一句宋词。

  日机来袭,没完没了。有一天,警报拉响,学生拥集于南院防空洞前,看见梅校长来了,当然请领导先进,已能听见敌机扫射了,但梅校长依旧长者风范,让学生先进,自己殿后;小儿子梅祖彦其时尚无乃父之风,跑警报慌里慌张,把一副眼镜连盒带镜都跑丢了,全家窘困,因为无钱再配,也不知梅少爷怎么挺过的。

  西南联大的校园也是窘困简陋,没有大楼,但大师如云,梅贻琦把西南联大办成了中国最好的大学。1948年12月,战火又起,清华师生看见梅校长把校务安排妥帖后,戴着长衫礼帽,提着一架打字机,拿着两本书走上飞机,他可能不知道就此永别了清华园和北平。

  “沉默寡言”的梅贻琦,只留下一句话。那句话,坊间多误为因西南联大而说,实乃6年多前,1931年12月3日其荣任校长时,在清华园大礼堂之就职演说,只是战时烟火的西南联大为这句话作了最佳注脚,这可能是他一生中也是中国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演说。

  梅校长可以倒背如流的中国古典经传中,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碰巧一代鸿儒梅贻琦都做到了:君子之风,无非立德;西南联大,是为立功;下面即那句话,是为立言也。

  “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们现在也许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妙手

  一卷读罢头飞雪,合上《韩家往事》,它就和20多年以来我先后于坊间有幸所遇的杨绛《我们仨》、张允和《张家旧事》、高诵芬《山居杂记》和杨苡《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等旧时“小事书写”打成一片,同时代的流沙,同款的旧时月色。

  家国叙事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带干粮也要完成的任务,所以自《大学》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儒家“家国情怀”主题,就成了雄踞于家国叙事史上直冲云霄的高音和巨制,其实堪称吾土吾民口述实录鼻祖的《论语》那种“仁者的叮咛”,低音和细节,才是更为高级的叙事。

  《韩家往事》就是这样,一本书既暗含民国家族生活史、知识分子或士绅史、妇女解放运动史等分书,又回到《论语》那种碎碎念的细节美学源头,以家看国、以小见大、以物说人的妙手叙事,让我们心生钱穆先生所说的那种“温情和敬意”。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