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如今,红旗村有70户村民反承包了部分茶园,户均增收近2万元。同时,通过“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当地876户农户成了茶产业的股东;10多户茶农吃上了茶旅融合“旅游饭”,累计带动40多户脱贫户务工增收。
“特色产业已成为脱贫人口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为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我市接连出台《十条措施》等政策,引导脱贫区县形成“一主两辅”产业发展格局,建成产业帮扶基地近6万个,特色产业覆盖90%以上的脱贫户和监测户。
在提高产业到户覆盖率的同时,我市还注重产业品牌打造,推动产业“接二连三”,构建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等产业体系,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提升。
就业也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保障、提升这部分人的就业质量,市级相关部门联合举办专题培训班,以脱贫群众和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着力提升技能培训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针对弱劳动力和半劳动力,我市不断加大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并在他们家门口量身打造就业帮扶车间,同时重点筛选培育重庆火锅师傅、云阳面工、巴渝大嫂(家政)、开州金厨、万州烤鱼师傅等劳务品牌,向北京、山东和重庆中心城区3个就业大市场输送劳动力。
如今,我市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脱贫人口就业超10万人,培育劳务品牌131个,脱贫人口就业稳定在83万人以上,守住守牢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打造鲁渝协作“三个升级版”
鲁渝共建特色产业合作园区93个,“东产西移”特色品种159个
“连续5年获此殊荣,离不开我们在东西部协作方面,全力打造鲁渝协作产业、劳务、消费‘三个升级版’。”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
阳春三月,走进酉阳黑水镇平地坝村,村东头“东营酉阳稻田养蟹产业园”的牌子格外显眼。“在山东叫‘黄河口大闸蟹’,在我们这里叫‘桃花源高山大闸蟹’。”平地坝村党支部书记胡青松介绍。
过去,平地坝村曾发展过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在稻田中养殖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但市面上“四大家鱼”太多,他们不得不另寻出路。
黄河口大闸蟹是山东东营的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在东营市的协作支持下,酉阳引进这一品种,探索出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稻蟹双赢、生态环保的稻蟹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模式,平地坝村便是试点之一。
2022年5月,平地坝村引进蟹苗,建立东营酉阳稻田养蟹产业园,发展了200余亩稻蟹综合种养,并制订“442”发展模式:村民除了享受每年500元/亩的保底分红外,还可享受40%的收益分红,另外的40%用于产品宣传以及务工费用,剩余的20%为村集体收入。去年,平地坝村的大闸蟹产业园收入超过100万元。
东营酉阳稻田养蟹产业园是重庆打造鲁渝协作农业产业园的一个缩影。重庆还在开州、永川、奉节等地建设近4000亩鲁渝(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标准化、规模化发展蔬菜产业;在秀山县打造兴隆坳现代农业园区,集中发展1.5万亩优质茶叶、高产油茶、生态果蔬、道地药材等;在石柱县打造天麻产业园,发展4500余亩林下天麻产区,并建成200亩天麻良种繁育基地。
“我们还建设了20多个现代物流产业园、文化旅游产业基地等特色产业园区。”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我市将实施产业集群提能工程,与山东共建提升一批产业集聚、集约节约、生态友好的装备制造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强化两地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协作,形成规模聚集效应。
截至目前,鲁渝共建特色产业合作园区93个,推动“东产西移”特色品种15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