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圣泉街道金科滨江中心小区“议事厅”商议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
纠纷化解进“调解室”,休闲娱乐到“文体室”,民主协商有“议事厅”——如今,江津区圣泉街道15个小区居民的生活因“两室一厅”悄然改变。
以小区为一个治理单元“解剖麻雀”,寻找超大城市治理中如何“除险固安”的答案,2023年以来,圣泉街道在15个小区建成小区治理中心,盘活小区架空层、物业用房等闲置空间,设置矛盾纠纷调解室、文体活动室、民主协商议事厅这“两室一厅”,为小区居民打造家门口的“幸福共同体”。
议事厅
变“上门反映问题”为“共商共治”
“以前提意见要跑到社区居委会,现在下楼就能解决问题!”3月18日,圣泉街道金科滨江中心小区居民廖先生指着车库新增的充电桩接口感慨道。
去年,苦于新能源车充电难的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网格员郭凤梅反映问题。
郭凤梅将廖先生的烦恼与其他网格员分享,结果发现这是一个共性问题:购买新能源车的业主越来越多,而多数小区的车库都面临充电难题。
这件事很快被列入小区民主协商议事厅议事日程。一个月时间内,社区联合电力公司、物业和业主代表召开两次议事会,最终在车库新增两处接口,覆盖上百个车位。
充电难问题彻底解决了。
在浒溪苑还房小区,议事厅同样是居民心中的“解忧站”。过去,临时停车、物业纠纷等问题不少,社区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却效率低下。
如今,每到周五这个“群众工作日”,网格员和居民围坐在议事厅里,从增设儿童游乐设施到整修内部道路,一件件“急难愁盼”被摆上桌面。
数据显示,近年来,圣泉街道通过议事厅协商妥善解决各小区居民关注事务超200件,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率提升65%,“共建幸福家”成为现实。
调解室
变“火药味”为“人情味”
“养鸡纠纷”曾是海会苑小区的“老大难”。居民王阿姨在公共绿地养了十几只鸡,邻居们苦不堪言。
小区“两室一厅”建起来后,矛盾纠纷调解室的退休老党员多次上门,一边唠家常一边讲政策,还动员志愿者帮王阿姨清理鸡舍。
最终,王阿姨主动拆了鸡棚。“以前觉得养鸡是自家事,现在明白了,邻里和谐是大事!”她坦言。
在阳光城小区,装修引发的噪音问题一度备受关注。矛盾纠纷调解室化身为“噪音终结者”,一次次联系物业明确“静音时段”,解决了这一问题。
“台账越薄,小区越和谐!”网格员翻开记录本介绍,近三个月来装修噪音所引发纠纷数量已经很少了。
配合矛盾纠纷调解室,圣泉街道还创新“多元调解团”模式,吸纳乡贤、律师等力量,形成“发现问题—协商调解—跟踪回访”闭环。
“两室一厅”铺开以来,当地邻里矛盾调解成功率高达97.8%,物业纠纷、生活纠纷、装修纠纷数量同比分别降低22.8%、25.6%、28.1%,社区“火药味”逐渐被“人情味”取代。
文体室
变“陌生邻居”为“亲密伙伴”
“丝网花一扎,邻居变姐妹!”73岁的丝网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荣碧每周在小区文体室开课,教居民制作精美手工艺品。
“以前楼上楼下互不认识,现在活动室天天有笑声!”学员张阿姨说。
在圣泉街道党工委书记王贞模看来,如何丰富城市居民8小时以外的生活、增强大家的幸福感,是创建基层和谐稳定的重要课题。
街道的15个小区文体活动室建起来后,既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又凝聚了社区向心力,更以公益反哺社区,让“小空间”成为传递温暖的“大舞台”。
在浒溪苑小区,流动图书车和有声书让老人“听得进”文化;在阳光城小区,露天电影和亲子活动让周末“活起来”……街道还组织合唱团、足球队联赛,让居民们为自家小区“战队”摇旗呐喊。
“比比赛、拼拼才艺,小区凝聚力迅速往上升!”海惠社区党总支书记李萍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