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月6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重庆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会议。 |
 |
3月6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重庆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会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回答记者提问。 |
 |
3月6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重庆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会议,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并回答记者提问。会议结束后,中外记者仍意犹未尽,争相邀约代表采访。 本组图片由记者 苏思 龙帆 摄/视觉重庆 |
(上接1版)今年,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各项部署,围绕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市两会明确的目标任务,着力抓好四项具体工作:一是以培育壮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先进材料三大主导产业集群为重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二是以工业技改和城建攻坚为重点,扩大有效投资;三是以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为重点,一手抓深化国企改革、一手抓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四是以大学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为重点,抓好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把“人”作为抓经济的核心指标,加快推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
当前,重庆正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光明日报记者向潘复生代表询问他的切身感受以及如何参与其中。潘复生说,我和团队投身重庆科技创新的火热实践,感受到重庆科技创新战略地位更加凸显、综合实力更加强劲、赋能产业发展更加有力、科创生态更加优化。这些可感可及的进步,让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奋。近年来,我和团队积极推动以部市合作等方式支持重庆科技创新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大力开展新材料瓶颈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更好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扎实推进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争取一批国家级平台在渝落地;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面向未来,我将切实履职尽责,推动重庆科技创新更好服务全国、走向世界。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袁家军代表: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强劲,请问重庆推动这项工作的“密码”是什么?下一步有哪些重点举措?
袁家军说,重庆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建设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我们突出政府侧、社会侧、产业侧、企业侧“四侧”协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加快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促进汽车制造降本增效,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坚持“车、路、云、网、图”整体推进,发挥重庆场景丰富和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等优势,积极开展“车路云一体化”试点,推动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可靠的云、精准的图、强大的网融为一体。突出规划引领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地方立法,推出系列规划和行动计划,开展川渝协同共建高水平企业研发制造基地。强化主体培育,发挥链长链主企业作用,深入实施“双倍增”行动计划,持续擦亮重点汽车品牌,积极构建“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产业链生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结合数字重庆建设构建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进“综合查一次”执法,大力实施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更加高效便捷服务企业。
经济日报记者就重庆民营经济发展有关问题向林其鑫代表提问。林其鑫说,前不久重庆召开深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加快建设民营经济发展高地,制定打造民营经济发展高地若干措施,为在渝民营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在有关区县和部门大力支持下,我所在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了创新联合体,大力推动荣昌猪育种技术创新突破。当前,国家有好政策,重庆有好环境,民营企业发展大有可为,我将坚持干字当头、砥砺奋进,带领企业取得更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来渝视察时,要求重庆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人民日报记者向袁家军代表提问:重庆在构建超大城市发展、服务、治理新格局方面作了哪些整体设计?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袁家军说,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重庆的重大任务。我们坚决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结合数字重庆建设,按照最快系统部署、最小投入代价、最佳实战效果、最大数据共享的“四最”原则,突出“一个平台、三级贯通、五级联动”,数字赋能全面提升超大城市发展、服务、治理能力。加快建设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贯通实战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扎实推动数据归集和党政机关核心业务数字化,大力提升算力水平,推动市、区县、镇街、村社和网格五级治理协同。加快构建“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突出中心城区先行先试,推动规、建、运、管、治一体化,加快构建精准高效的指挥体系,健全完善“141”基层智治体系,全力为基层减负赋能。聚焦持续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满足“一老一小”等共性民生需求,推出“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医检互认”等应用,加快推动“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创建。推出数字金融服务等应用,大力提升服务企业质效。持续提升解决“大城市病”实战能力,运用AI等技术构建燃气、供水、排水管网数字孪生系统,确保城市基础设施运行在日常情况下有效管控、极端情况下安全可控;提升针对强降雨等极端天气的高效应急能力,切实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关于重庆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取得的成效和今年的思路打法,胡衡华代表回答了香港商报记者提问。胡衡华说,“满天星”行动启动两年多来,重庆依托制造业优势和数字化应用场景,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点亮“满天星”,汽车软件、工业软件、数据服务等重点领域取得积极进展,全市新增软件企业1.3万家、总量达到4.2万家,软件从业人员从22万增至44万,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连续两年保持15%以上的增长、去年突破4200亿元,收储盘活存量楼宇超过500万平方米,产业兴起来了、人才聚起来了、楼宇用起来了。今年,我们将迭代思路打法,加快形成“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力争从业人员突破50万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0亿元。一是拥抱AI时代、找准优势赛道,布局专用模型、智能软件、具身智能等细分领域,实施“AI+”行动,更好赋能千行百业。二是依托数字重庆、拓展应用场景,提升公共数据平台基础支撑能力,聚焦垂直行业领域、结合超大城市治理,推出更多便民利企典型应用。三是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不断创新软件产品、做大数据服务、筑牢信息安全,在制造和服务融合中开拓产业发展新空间。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关注重庆入选“设计之都”,向王志杰代表提问:重庆如何用好这张名片,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王志杰说,一是坚持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以工业设计人才和市场主体持续壮大助力“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能级跃升。在全国率先立法,集聚设计企业5万余家,从业人员超50万人。二是坚持创新引领、数字赋能,以工业设计助力“重庆制造”迈向“重庆创造”。软件从业人员超40万人,纳米时栅等技术产业化。三是坚持需求牵引、爆品打造,以工业设计助力“重庆制造”点亮美好生活。问界M9、梅见酒等产品“出圈”。四是坚持优化生态、全球聚才,以智汇八方、博采众长的设计力量助力成渝建设5个世界级万亿先进制造业集群。
农民日报记者向姜国杰代表提问:重庆推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进展如何?下一步有哪些硬招实招?姜国杰说,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视察时交办的重要任务。一年来,重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积极探索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独特场景下的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新路子,主城都市区能级和竞争力得到新提升,区县城和中心镇综合承载能力达到新水平,“四千行动”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农业农村改革实现新突破。下一步,重庆将聚焦“城镇群”,加快构建大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协调发展新格局;聚焦“大农村”,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巴渝和美乡村;聚焦“硬联通”,加快提升区域、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聚焦“软联通”,加快破除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壁垒。
2025年是中国和新加坡建交35周年,也是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实施10周年。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提问袁家军代表:项目实施有哪些突出成绩?还有什么样的发展空间?
袁家军说,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是新时代中新两国战略合作重大举措。近年来,重庆积极落实中新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推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果。陆海新通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形成了重庆与新加坡“点对点”对接,带动中国西部与东盟“面对面”的合作新格局,成功构建了中国西部联结东盟乃至全球的贸易走廊。渝新重点领域合作取得重要成果,金融服务、航空产业、交通物流、信息通信和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带动了中国西部与东南亚经贸合作,促进东盟国家农产品、原材料等进入中国西部腹地、走向广阔市场,加快中国西部地区的新能源汽车等产品走进东盟国家,更好带动经济发展。
会议结束后,中外记者仍意犹未尽,争相邀约代表采访。他们说,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生动实践精彩纷呈,好做法好故事令人瞩目,一个充满朝气、开放自信的重庆正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