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阴雨连绵,位于丰都县包鸾镇的丰都县名优鱼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名优鱼基地)内,基地负责人梁小兵正抓紧时间对鱼塘进行消毒,“预计再过十几天,就能投放鱼苗。”
去年,梁小兵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减少养殖鱼苗的数量,去年产量仅有40万斤,比2023年减少了20%、约10万斤,但产值却不降反增达到了400万元,提高了约33%。
梁小兵的“生意经”是啥?
将时间拉回至2022年2月,由重庆丰都农业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名优鱼基地开始试生产。那时包鸾镇已经有不少人从事水产养殖,多以鲫鱼、草鱼、鲤鱼、花鲢为主,基地也同样养殖这四类鱼,当年产值仅160多万元,远远低于梁小兵的预期。
“大家都认为,产值低除了受市场价格影响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地产能没有完全释放。”梁小兵说,当时部分鱼塘尚未完成修建,拖慢了基地发展进度。
2023年,名优鱼基地正式投产,年产量达到50万斤,但产值只有300多万元,仍低于发展预期。梁小兵总结说,当时基地养殖的还是鲫鱼、草鱼等常见鱼种,和周边养殖户雷同,导致了价格陷入“内卷”。
“要想突破,必须养殖新鱼种。”梁小兵说,去年经过市场调研,他发现鲈鱼的市场需求较大,且养殖的人较少,是不错的选择。
很快,梁小兵便购买了一批鲈鱼鱼苗进行试养。“没想到效果非常好,鱼塘的用水大部分取自山上的溶洞水,夏季温度保持在17℃至19℃,冬季温度保持在15℃,很适合鲈鱼生长。”梁小兵说,他开始在基地大规模养殖鲈鱼,并减少鲫鱼、草鱼、花鲢等鱼苗的数量。但规模养殖很快就出现了问题:一是养殖密度太大,鱼苗生长很慢;二是鱼苗容易生病,死亡率大大提高。
经过检查,梁小兵发现是鲈鱼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太高,鱼苗长期食用后导致肝脏功能衰竭,必须要给鱼苗多吃“补品”,但用药问题又成为一道坎。
梁小兵立即查阅相关资料,并向丰都县内的技术人员请教,同时筛选一批鲈鱼鱼苗来实验。经过多轮比对,他发现在饲料中加入黄芪、黄连、黄柏、大黄、黄芩等中药,并在鱼池水中加入适量乳酸菌等,对鱼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存活率,梁小兵压缩了鱼池产量,把亩产3000斤的标准降至2500斤。
此举的效果立竿见影:去年名优鱼基地年产量达40万斤,其中鲈鱼约25万斤。得益于鱼苗数量的缩减,鲈鱼长势更快更好,每斤鲈鱼最高价卖到了19元,这也使得年产值提高至400万元。
尝到了“减产”甜头后,目前名优鱼基地又专门选择了几处海拔较高的地方建设鱼池,用来养殖“瘦身草鱼”,即买进成年鱼苗,停止投喂一段时间后直接销售,价格要比普通草鱼高出一倍。
“今年我们还将进一步筛选优质鱼苗、改进养殖方法,为基地‘瘦身’,增加含金量。”梁小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