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在福田镇跑马村便民服务中心,村党支部书记伍仲桂点开“巫山小院家”小程序,里面有爱环境、积分商城、光荣榜等10多个子菜单,村民可以在爱环境子菜单中上传村庄脏、乱、差图片,反映需要整改的问题。
半个月前,村广场的垃圾桶装满后没有及时收运,50多岁的村民周术琼见到后立即上传了一张照片。村级管理员收到消息后,马上向镇级管理员上报,不到两个小时,垃圾就被运走了。周术琼获得了相应的积分奖励,到了年底,这些积分可兑换成生活用品。
自“巫山小院家”小程序启用以来,周术琼已经养成了随时拍照上传的习惯。“村庄干净、整洁了,大家生活起来更舒心。”她说。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建立了“户集、村收、乡镇清运、区域处理”四级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同时,为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农村垃圾治理的积极性,我市创新探索了积分制以及利用数智化手段赋能垃圾治理的常态化。
未来,我市将进一步把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向自然村(组)延伸,每个乡镇将建成1—2座垃圾转运站,力争今年底,全市农村地区基本实现行政村、自然村(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全覆盖。同时,全市75%的行政村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示范,农民通过开展垃圾分类实现源头减量,提高农村废弃物资源利用率。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
前不久,在涪陵区义和街道石岭村蜜柚基地,街道村居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夏忠逸教会了蜜柚基地负责人罗祥仁安装智慧浇水软件。下载成功后,罗祥仁在手机上轻轻一点,柚子基地里的管子就喷出水来。
管子喷的水并不是自来水,而是当地山岭花园居民点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为什么能用来浇灌蜜柚?这得益于当地探索的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新路子。
石岭村山岭花园居民点有住户32户、100多位村民。居民点有一座三格式化粪池用来收集洗澡水、洗碗水等生活污水。但由于设施年久失修,加上没有人员清掏,后来化粪池开始渗漏,溢出来的污水沿着沟渠横流。这些污水不但影响村民居住环境,还影响投资者进村发展。
山岭花园居民点的遭遇并非个案。为加快补齐和美乡村建设的短板,今年初我市提出全面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农村地区延伸,实现有条件的农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按照这一思路,涪陵区投入21万元,在山岭花园居民点附近修建了一个占地30平方米的生态调控池,通过管网将居民点生活污水集中流入到生态调控池,进行厌氧发酵等处理。15天后,经过处理后的水通过管网输送到田间地头。
截至去年,我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75%,已治理农村黑臭水体1234个,消除黑臭水体面积约295.2万平方米。接下来,我市将深化实施污水治理提升工程,有序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农村地区延伸,梯次推进聚居点设施管网建设,加强厕污共治,力争实现农村常住人口200户或500人以上的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通过科学治污让“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