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大模型“装”进手机、融入供应链,带到办公室和生产线……开年以来,大模型应用加速落地。从百度文心大模型上线“深度搜索”功能,到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全面接入DeepSeek开源大模型,近段时间,国产大模型更是频频上新。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表示,2025年将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加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研发布局和重点场景应用。国产大模型发展按下提速键,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带来产业变革。
走进万事利集团展厅,在一块屏幕上轻点几下,即可生成创意图案,上传至活性免水洗印染一体机,一条丝巾自动“打印”出来。
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首创AIGC设计大模型,拥有花型数据库、300多种图像算法,设计师原先要花3到5天进行的设计,如今只需几秒钟。
这是大模型应用于工业生产的生动写照。开年至今,各行各业均感受到大模型热潮。
连日来,DeepSeek在多家医院完成本地化部署,部分地区政务系统陆续接入并实现应用。
快手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新增“多图参考”功能,能够整合多个图片中的不同主体,根据文字描述生成融合视频。AI视频模型加速和影视、广告制作、IP开发等领域融合。
从生产端到消费侧,从制造业到服务业,有关大模型的新应用层出不穷。
从应用范围来看,人工智能大模型可以分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前者可在不进行微调或少量微调的情况下完成多场景任务,后者则更聚焦特定行业,满足制造、金融、能源等不同领域的需求。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目前,我国累计培育416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4500家。
人工智能正从赋能工业研发设计、营销服务、运营管理等环节,逐步深入工业中试验证和生产制造等,展现出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巨大潜力。
大模型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需多管齐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首先就是筑牢基本功。大模型高度依赖算力、算法、数据。一方面,要加快人工智能现有技术路线追赶,加大对前沿模型架构、先进计算等变革性技术路线战略布局;另一方面,也要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加快推进算力互联互通,同时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发展的软硬件生态,支撑算法突破、应用赋能。
安全是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基础。相对于大模型本身的研究,相关的安全研究刚刚开始。业内人士建议,高度重视大模型发展中的安全隐患,加大数字安全等领域技术创新,建立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建立完善相关标准规则等。
记者了解到,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组织开展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将支持企业、科研机构等加快算力、算法、数据研究攻关,加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研发布局,推动人工智能和重点行业深度融合。同时,加快生态培育,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助力产业健康发展。
(据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