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月十五日,观众在湖南省浏阳市天空剧院观赏“春焰启幕 星耀浏阳”周末焰火秀。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
今年春节,烟花带着强劲科技风,点燃浓浓“年味儿”,惊艳出现在公众视野。
天南地北万家灯火,“想不到的烟花”成了节日“顶流”。
在社交媒体上,烟花秀的视频铺天盖地,人们沉浸在火树银花的视觉盛宴中。有海外网友惊呼,中国烟花已经进入“Next Level(下一层级)”“中国证明了魔法的存在”。
“难以想象的样子”
2024年12月底至2025年2月中旬,湖南浏阳58家燃放企业在29个省份焰火燃放场次预计约500场;江西万载燃放企业焰火燃放场次超过150场。
从制作到燃放,烟花已经长成了人们“难以想象的样子”:
——无人机挥舞“魔法棒”。
传统烟花爆竹发射方式基本是利用火药推力将烟花送上高空。借助无人机,烟花能够营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画面。比如,“流星雨”的效果,是无人机搭载烟花在空中按预定轨迹飞行,烟花从空中洒落,如同流星划过夜空。
——新研燃料创造奇幻色彩。
起源于烟花艺术家蔡国强创意的“七彩祥云”烟花,采用了特殊化学物质,通过精心调配,在夜空中绽放时五彩斑斓的烟雾缓缓散开,仿佛天空中出现一片祥云。
“蓝色烟花”又是一例。过去由于对原材料纯度和配方要求高,蓝色烟花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烟花生产厂家通过不断探索,采用纯度较高的“铜基蓝”等材料,让烟花燃放时发出明亮的蓝色光芒,具有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创意烟花争奇斗艳。
“加特林”烟花取名自加特林机枪,燃放时有出射速度快、火力猛烈的特点,是近年来流行的网红产品。浏阳市星视界烟花贸易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陈沙说,“加特林”烟花能玩出很多新花样,有配备彩灯的,有可以旋转发射的,有呈现渐变色效果的。
“不仅仅关乎化学”
火药作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很早就被应用于爆竹制作。千百年来,上至国家庆典、下至民间活动都能看到烟花身影。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仲畦说:“花炮不仅关于化学,更是文化和艺术。”
专家从学理性的角度出发,认为“烟花热”更多折射出文化积淀、重视仪式、情绪释放等多重社会意义。
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袁小平认为,现代社会传统节日和仪式的意义逐渐淡化,集体放烟花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仪式感。长沙新消费研究院负责人张丹丹说,当前消费者在功能性需求基础上增加了情绪共鸣、文化共情、精神共振等更多价值需求,创意烟花正好契合这些需求。
“做烟花”就是“做文化”,烟花里的文化“含量”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一些热门剧组、手游公司找上门,在花炮主产区举办“国风烟花大会”等互动类文化活动,实现线上与线下互相导流的烟花消费新玩法。
古老产业搭载AI、无人机技术起飞
据中国烟花爆竹协会秘书长方华云介绍,全国共有烟花爆竹生产企业1400多家,批发企业4200多家,零售单位20万余个,从业人员60余万人。这个不大不小的传统产业,近年来一直在寻找市场突破口。
在烟花燃放领域,跨界融合创新正成为一种新的趋势。“烟花+无人机”是典型代表。早在五六年前,浏阳当地花炮企业就开始和无人机厂家共同研制、试验“烟花+无人机”。
对于全息投影、AI等前沿技术,花炮企业积极“尝鲜”,将其应用于焰火表演。据了解,还有企业尝试在专业燃放的礼花弹里植入智能芯片,以控制燃放高度和时间。
在花炮主产区,不少生产商、贸易商向文化公司转型,聘请美术设计、节目编导人才,与影视剧、动漫IP联名开发文创产品,在视频文创产业园设立工作室,逐渐由“卖产品”变为“卖创意”。
作为全球烟花爆竹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烟花凭借品种丰富、迭代更新快以及价格优势等特点,受到全球顾客喜爱。
被烟花“照亮”的城市
当不少地方坚持禁放对烟花说“不”,另一些地方则选择张开双臂拥抱——烟花秀的舞台可以是整座城市。
南昌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万利平说,城市搞一场烟花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过,之所以要做烟花的文章,就因为算大账后发现这实在是一个经济效益好、还能有效提升吸引力的城市品牌传播思路。”
2023年以来,凭借每年大年初一、“十一”国庆两次固定的烟花秀,南昌已频频借助烟花“出圈”并“圈粉”,带动了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行业。2024年前11个月,南昌接待游客2.18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196.36亿元,超过2023年全年。
而在浏阳,这个传统的烟花产地也藉由一场场烟花秀,实现从制造业到旅游业的产业链延伸。
春节前,浏阳当地举办一场“周末烟花秀”,到燃放场所及周边观看的市民、游客超过19万人,而这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才不过50万人。2023年以来,浏阳共计开展各类创意烟花燃放活动近百场,累计吸引游客超过500万人次,拉动消费超150亿元,找到烟花文化消费的“新赛道”。
表演烟花“吸睛”出圈,绕不开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彼时,城市上空的“大脚印”烟花震撼无数人。从那时起,表演烟花成为不少烟花企业的经营重点。这种创新也匹配了近年越来越多城市、景区举办烟花秀的旺盛需求。
未来如何璀璨绽放?
出于公共安全和环保治污压力,很多地方对烟花鞭炮燃放实施禁放令、限放令,有的地区甚至一度“全域禁放”。近两年,一些省份和城市“由禁改限”,但燃放政策总体仍然偏紧。
禁限放烟花的动因是安全和环保,而这也是烟花产业未来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在技术和消费变革的浪潮下,传统花炮产业面临新挑战。有分析认为,电子烟花、赛博烟花正在强势崛起,并以其观赏性高、科技感强、环保安全等特点,有可能成为传统烟花的理想替代品。
国内花炮企业还需加大高水平“走出去”的力度。
据介绍,近几年烟花爆竹出口逆势上扬,德国、荷兰等国家一度出现爆发式增长。浏阳市烟花爆竹总会出口分会会长文光辉说,中国“无人机+烟花”等新产品、新技术已经火到全球,接下来要向海外烟花燃放市场推广。
未来,烟花又将承载人们怎样的想象力、带来怎样的惊喜?谁也不能准确描摹。但可以肯定的是,不一样的烟火,必将照亮中国人的现代生活。(据新华社北京2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