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项国家试点重点工作
1 推进公卫医师处方权试点,各试点区将合理安排临床医师开展带教实践,推动试点人员依法按要求开具处方,探索公卫医师处方权实施、质量监管、评价评估等方面的规范路径
2 推进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在各级疾控中心设立公共卫生管理中心,推动健全疾控业务监管体系,不断拓展疾控监督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
3 推进传染病防控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国家试点,我市将以行政区划为单元,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强化多病共检、多病共防、多病共管,降低传染病整体发生率;同时,以医院为单元,完善医防融合机制创新
(市卫生健康委)
2月17日,记者从2025年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会上获悉,今年我市将进一步完善医防协同融合机制,推进公卫医师处方权、疾控监督员制度和医防协同、医防融合3项国家试点。同时,我市将在10个左右区县及医疗机构启动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市级试点。
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
“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我们要从3项国家试点来破题。”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副书记,市疾控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畔说。
去年,重庆作为全国首批4个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试点省市之一,率先在万州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巴南区启动试点,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
目前,我市设立了重医附二院、重大附属三峡医院2个培训基地,通过统一培训流程、规范培训内容、严把培训考核质量,顺利完成51名公卫医师培训考核。
今年我市将继续推进公卫医师处方权试点,从培训转入实践阶段后,各试点区将合理安排临床医师开展带教实践,推动试点人员依法按要求开具处方,探索公卫医师处方权实施、质量监管、评价评估等方面的规范路径,总结形成具有重庆辨识度的试点经验。
在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方面,去年我市在7个区县先行推开试点,探索“立体监督”“三级三员”等工作模式,选派184名疾控监督员到680家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和公共卫生履职监督工作,推动问题整改1900余个。
今年我市将全面推进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在各级疾控中心设立公共卫生管理中心,推动健全疾控业务监管体系,不断拓展疾控监督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
此外,在推进传染病防控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国家试点方面,我市将以行政区划为单元,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强化多病共检、多病共防、多病共管,降低传染病整体发生率;同时,以医院为单元,完善医防融合机制创新,以重点传染病为切入点,构建覆盖传染病防治全周期的“防、筛、诊、治、康、管”一体化医防融合新模式。
我市还将在开展国家试点的基础上,探索推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市级试点,以传染病防治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分病种目标人群全链条、全周期卫生健康服务的全人群健康服务新模式。
多病同防,在10区县增设监测哨点
去年,市、区县疾控局实体运行,38个区县疾控监督机构稳步整合。其中,九龙坡区、永川区、合川区3家疾控中心成功创建三甲,江北区、巴南区、长寿区、铜梁区、潼南区、巫溪县6家疾控中心成功创建二甲。全市二甲以上疾控机构达21家,覆盖54%的区县。
“今年,国家将修订出台各级疾控中心职能定位、能力建设标准,突出不同层级疾控机构的差异化职能。”李畔介绍,我市将进一步健全三级疾控机构体系,大力推进区域疾控中心建设,制定出台区域疾控中心管理办法,并启动首批2—3家区域疾控中心的遴选工作。同时,继续推进等级疾控机构创建,分批开展等级评审,实现等级疾控机构全域覆盖。
我市还将抓好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多病同防,在10区县增设监测哨点。加强猴痘、人禽流感疫情防控,落实落细诊疗隔离等防控措施。
今年将实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我市还将印发实施《重庆市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25—2030年)》,在涪陵区等21个区县继续开展综合防治探索创新工作。全面落实《重庆市结核病防治行动方案(2024—2035年)》,在高疫情区县实施驻点督导,在中疫情区县强化患者发现、治疗管理,在低疫情区县开展预防性治疗和无结核区县创建。
为大力开展重点人群筛查,我市今年继续将65岁以上老年人艾滋病筛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体检项目,全人群艾滋病检测覆盖率维持在40%以上;高疫情区县老年人结核病筛查率要达到70%,高二学生结核病检查率要达到90%,最大程度发现患者和感染者。
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重庆将开发电子预防接种证,开展儿童青少年“明眸、皓齿、壮骨、健体”干预行动。实施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卫生监督检测专项。部署实施“双随机”抽查,组织对传染病防治、非医疗放射单位等专项检查。
此外,今年,我市将推动“疫智防控”应用在卫生健康(疾控)部门、疾控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应用,实现监测、预警、处置、评估等业务流程线上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