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在造船过程中,每一艘船都有一个总负责人。”袁家奎是正在建造的新能源货船中编号“铭禹31”的总负责人,他要负责船舶建造过程中材料检验、焊接、装配、铆钉、刷漆等全流程的质量把控,“你看我们现在正在装配边舱,每一块钢板都是严格按照事先测量并画好的标线装配,不能出现一点偏差。”
“比如焊接,技术不过关的师傅我们一定不用。”同时,为了减少焊接过程中产生沙眼、气泡,吴波总是用市场上能买到的最好的焊丝用于焊接。
为了保证建造质量,民强船舶于2019年引进了数控机床,采用电脑编程下料,确保钢材切割更加齐整美观。
不仅如此,船只建造过程中,都会由第三方监测公司用专业的检测设备对每一个建造环节进行检测。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哪怕是一个细微的沙眼都绝不放过。
“船只交给客户之前,我们都要经过20余天的调试,还要在长江里进行两次试航。”吴波记得,2022年,一艘油气两用新能源货船试航时,驶出不到一公里就停在了江面上,“客户提供的发动机型号与车叶不适配。我们在建造过程中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但客户一意孤行。”最终,客户在事实面前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提供了型号适配的车叶。
是造船厂也是培训基地
“杂工工资是一天200多块钱,技术工一天有400块钱左右呢。”父母去世的邓文波是开州人,来到民强船舶还不到一年,却已从最初的杂工成长为一名技术工人。
能够从杂工成为技术工人,邓文波对吴波充满感激,“这里免费提供吃住,吴总还专门安排了张勇和熊云江两位师傅教我电焊。”
在民强船舶,邓文波并不是唯一一个从杂工成长为技术工的工人。
今年40岁的李菊已在民强船舶工作多年,“来的时候就是刷油漆、搬货,什么都干。”
甲板上,李菊一手拿着防护面罩,一手拿着焊钳,熟练地进行着焊接,“在这里,只要你愿意学,就会有人教。学会了,也不会被要求一定要留在这里。”
从吴波接手造船厂至今,已有许多人从杂工成长为技术熟练的铆工、焊工等技术工人,不少人也离开民强船舶到其他造船厂成为了技术骨干。
“我希望这里不仅是一个造船厂,也是一个培训基地。”吴波告诉记者,作为云阳镇唯一的工业企业,民强船舶不仅肩负着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的责任,也担负着人才培养的职责,“我们要让在这里工作过的农民工有一技之长,走到哪里都能凭本事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