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 加快塑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第006版:干字当头 唯实争先
上一版 下一版 
长寿 加快塑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2 月 1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逐绿而行 向新而攀
长寿 加快塑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长寿经开区

  飞华环保

  川维化工公司废硫酸再生循环利用装置

  重庆钢铁炼铁厂高炉中控室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春节的喜庆氛围尚未散去,长寿经开区已是一派繁忙景象,企业纷纷开工复产,全力以赴赶订单、忙生产,奏响新一年的奋进序曲。

  站在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潮头,长寿区正以坚定步伐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2024年,长寿经开区成功跻身全国高质量发展化工园区30强,全区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2%,工业固危废处置能力持续位居全市第一。当前,长寿区锚定绿色低碳转型目标,加快新材料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一流绿色低碳实践地,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2025年力争GDP增长6.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单位GDP能耗下降3%。

  这是一场势在必行的绿色变革,更是一条逐绿而行、向新而攀的奋进之路。长寿区正以实干绘蓝图、以创新筑未来,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大道上迈出铿锵步伐,在重庆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中勇担使命、争当示范。

  产业发展逐绿先行 建设万亿级先进材料核心承载区

  当前,长寿区正以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为重要引擎,激活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产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技改赋能,产业焕新,在绿色低碳的大潮中,长寿的工业版图正从“重”走向“新”、从“旧”走向“绿”。重庆钢铁的技改之路,便是其中一个生动的缩影。

  不久前,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1-6号焦炉装煤、推焦、筛焦除尘系统项目”二期工程。这套由两套除尘系统组成的项目采用“全工序高效低能耗环境除尘技术”,集“高效捕集—管网调控—低阻除尘—能耗集控”于一体,不仅使粉尘排放浓度降至8毫克/立方米以下,达到超低排放标准,还通过风量优化降低10%以上,减少生产成本10%-15%,同时削减10%的运行能耗。技改一小步,低碳一大步。随着系统的正式投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效水平显著提升,绿色低碳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个案例,折射出长寿区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广阔图景。作为全市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寿区聚焦产业链深度整合,以技改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以创新塑造新材料发展高地。2024年,全区累计实施技改项目141个,技改投资增长19.5%,为新材料产业腾飞夯实了基础。数据之外,是产业生态的持续优化,是发展质量的稳步提升。

  产业跃升,离不开精准政策的引导和有力举措的支撑。长寿区强化技改政策宣传,推动企业加快更新迭代生产装备,降低能耗、提升效率。围绕“智改数转绿色化”行动,长寿区正压茬推进总投资33亿元的37个节能技改项目,支持重钢、望变超前布局高磁感硅钢等高端产品,推动富氢再利用、煤焦油深加工、胶凝材料等钢循环领域向下游延伸,全力打造全流程、循环化钢铁产业链。

  传统产业焕新机,新材料产业发展也正当其时。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长寿区正全力塑造三大新材料产业链:天然气化工新材料、硅基新材料、新能源材料。

  德国巴斯夫、川维化工、江苏双象等龙头企业汇聚,天然气制乙炔、二氧化碳干重整等全球领先技术相继落地,一条条产业链加速延展,一个个创新项目接续落地。当前,围绕特种聚烯烃、光学级新材料等前沿方向,长寿区正加快35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加速构建先进材料类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从一座绿色工厂到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从一个技改项目到一场制造业的深度变革,长寿区正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向高端迈进、向绿色延展、向智能升级。擘画新图,长寿逐绿向新而行,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正澎湃涌动。

  园区建设低碳引领 加速打造一流绿色低碳实践地

  产业因绿而兴,园区因绿而优。作为重庆重要的工业基地,长寿区深耕绿色低碳实践,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企业节能减排、能源结构优化,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本。

  2024年11月,重庆长寿经开区新材料产业园“一园一策一图”试点工作交流会在长寿经开区举行。所谓“一园”,是指对环境风险较高的化工园区进行系统治理;“一策”,意味着制定科学完备的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响应方案;“一图”,则依托数字化平台绘制指挥示意图,实现精准调度、挂图作战。作为全国首批试点之一,长寿经开区在环境风险防控领域的探索,为全国化工园区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在这项试点工作的推动下,长寿经开区不断夯实水环境风险综合防控体系,构建五级污水拦截系统,总容积提升至154万立方米,确保即便在极端事故状态下,也不会有一滴工业污水流入长江。同时,园区打造四级大气预警体系,利用高空瞭望视频、红外热成像技术及大数据分析,对可能的大气污染事件进行提前预警、快速响应。这一系统化、智慧化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使长寿经开区成为全国绿色化工园区建设的重要标杆。

  如果说环境应急体系构筑起绿色发展的安全底线,那么“无废园区”建设则是推动产业生态化升级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长寿区围绕“无废园区”创建,持续推进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打造西部地区危险废物处置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核心承载地。例如,在川维化工公司,废硫酸再生循环利用、乙醛副产物综合利用等一系列技术创新,使危险废物产生量较2018年降低68%,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8%以上。作为中国石化“无废企业”先行先试单位,川维化工不仅推动自身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管理,更通过投运西南危险废物处置中心,为周边企业提供固废处置途径,助力区域循环经济生态圈的构建。长寿经开区的循环经济实践展现了丰硕成果。新材料产业园的智能管理平台上,六大循环经济产业链逐渐成熟,企业间物料闭路循环率稳定在92%以上,危险废物年处置能力突破100万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9.8%。在西南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焚烧系统、物化系统、固化填埋系统协调运作,成功实现危废的全过程无害化处理,成为长江经济带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与利用的核心节点。

  数字化赋能为园区环境治理提供了更精准、高效的保障。依托智慧园区管理平台,长寿经开区实现了129处重大危险源的视频监控,接入1117组污染防治设施数据,覆盖61个重点环境风险防控点位,推动全流程在线监管。事故发生时,借助高空瞭望监测、三维地图精准定位、跨部门协同处置等技术,园区能够通过“一键响应”迅速完成全面、高效地应对。这一智慧化、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大大提升了环境应急处置效率,也推动了园区环境管理向智能化、数字化的深度迈进。

  绿色发展是一场深刻变革,更是一场持久战。长寿区正以更高标准推进循环经济,以更严格举措深化污染防治,以更强创新驱动智慧化管理,持续提升产业发展的含“绿”量,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在这片绿色发展的热土上,绿色与产业交融共生,共同绘就长寿区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

  绿色发展走深走实 持续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绿色转型,核心在创新,关键在突破。面对全球产业变革的浪潮,长寿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绿色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快构建低碳、高效、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在这里,工业不再是传统高能耗、高排放的代名词,而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前沿阵地;在这里,金融不仅服务于经济增长,更成为产业升级的助推器。从全国首批“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到全市首批转型金融试点区,长寿区正用实践书写着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生动篇章。

  面对绿色转型的时代考题,长寿区以“三线一单”试点为突破口,探索精准、高效的生态环境管控模式。依托“三线一单”体系,长寿区精准施策,对高能耗、高排放行业提出更严格的准入要求,推动绿色转型提速增效。长寿经开区的规划环评被评为全国典型案例,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管理试点入选国家级示范,成为全国16个“三线一单”试点地区之一,并连续两年获生态环境部表彰。这一系列实践,为全国类似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长寿方案”。

  技术创新,是低碳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长寿区依托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实验室、中节能长江低碳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当前,全区已形成173项低碳节能技术储备,涵盖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工艺改造、清洁能源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等多个领域,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绿色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助力。作为全市首批转型金融试点区,长寿区构建“选、育、推、融”全链条体系,精准识别低碳转型企业,推动绿色信贷创新,建立专项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监测机制,让金融“活水”精准浇灌绿色产业。2024年,长寿区绿色贷款余额达96.44亿元,同比增长34.1%,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充足资金支持。

  与此同时,长寿区加快碳市场建设,推动41家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累计完成碳履约交易927万吨,履约资金达2.05亿元,碳市场履约数量、交易金额均居全市前列。碳资产管理机制的建立,让企业碳排放权变成可交易、可融资的“绿色资产”,拓宽了低碳产业融资渠道,为绿色发展注入更大动能。

  这一系列创新探索,让长寿区的绿色发展模式逐步显现出示范效应。长寿经开区成功入选全国“无废园区”典型案例,“三线一单”试点案例获评重庆市生态环境系统“双十佳”案例。

  从“高碳”到“低碳”,从“粗放”到“绿色”,长寿区正书写着一幅产业与生态和谐共生的发展画卷。绿色转型的脚步从未停歇,创新突破的动力持续增强,在新时代的绿色发展征途上,长寿正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未来。

  王静 王美蓉 图片由长寿区委宣传部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