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奋力书写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第006版:干字当头 唯实争先
上一版 下一版 
沙坪坝奋力书写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2 月 1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量质齐升 阔步前行
沙坪坝奋力书写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灯火通明的团结村中心站 摄/郭晋

  赛力斯凤凰智慧工厂生产线 摄/孙凯芳

  器官智能生物制造研究中心 沙坪坝区工投公司供图

  重庆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效果图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供图

  沙坪坝,地处重庆中心城区西部,是文化高地、科教高地、医疗高地,正以其丰富的资源优势乘势向上、实干争先,奋力书写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过去一年,沙坪坝区GDP增长6.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3%,为新一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沙坪坝区将紧扣“主阵地、示范区、排头兵、领头雁”定位以及“新担当、新篇章、新作为”工作要求,扎实推动国家战略落地实施,加快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力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展现沙坪坝新作为。

  聚焦工业再造 壮大实体经济

  在沙坪坝区的经济发展版图中,工业再造是壮大实体经济的关键一环。该区正以新能源汽车城建设、生命健康产业高地打造以及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为突破口,全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沙坪坝区企业赛力斯旗下的新能源汽车惊艳亮相,向全国人民展示了沙坪坝区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成果。

  “我们非常荣幸能够亮相春晚,这不仅是对我们产品的认可,更是对沙坪坝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肯定。”赛力斯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拓普、文灿、立中等16个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签约落地沙坪坝,13个项目建成投产,2024年汽车制造业产值增长138%,为沙坪坝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目前,沙坪坝区以赛力斯集团为龙头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正加速集聚成势。

  除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沙坪坝区还在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企业,沙坪坝区已经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

  其中,力劲西南研发暨智能制造中心项目就是这里的亮点之一。该项目总投资6.5亿元,预计年产各类智能装备产品数万台套,为沙坪坝区域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增添新动力。

  在智慧医疗装备产业方面,沙坪坝区已经形成了高性能智慧医疗装备产业集群。以上桥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为依托,沙坪坝区不断引进和培育一批医疗器械研发和生产企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上桥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的建成投用,为我们医疗器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某医疗器械企业负责人表示。通过该平台的运营,沙坪坝区不断推动医疗器械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沙坪坝区还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致力于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软信产业、智能感知设备产业等新兴产业在这里蓬勃发展。

  2月6日,沙坪坝区举行了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竣工、投达产暨数字科技园开园活动,共有56个项目开竣工、投达产,总投资达154亿元。

  “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壮大了实体经济,更展现了我们在经济发展中的强劲势头和广阔前景。”沙坪坝区相关负责人说,沙坪坝区数字科技园的成立,更是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

  随着数字科技园的不断发展壮大,沙坪坝区的特色产业集群将更加蓬勃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 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创新是沙坪坝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这里拥有重庆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等16所知名高校,常年在校师生超过30万人,是一座充满活力的“青春之城”。

  为了将这一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动力,沙坪坝区深化校地合作,打造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目前,沙坪坝区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成效显著,全国首个器官智能生物制造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大学概念验证中心等重量级项目相继落地。110家企业入驻“4+N”创新平台,入驻率高达70%,沙坪坝区正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实际行动,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走进沙坪坝区的华宇城·生命科技园,这里已经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高地。该园区依托邻近陆军军医大学及新桥医院、西南医院的区位优势,聚焦数字医疗、植入式医疗器械、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等细分领域,吸引了众多科创企业入驻。其中,器官智能生物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就是这里的明星项目之一。

  作为全市首批13个重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项目之一,该中心依托陆军军医大学,构建了“2所1库2平台”的创新体系,包括器官生物制造研究所、器官生物芯片研究所、干细胞制备及组织器官储存库、器官制造产业转化平台和器官智能制造产品临床应用评价平台。这一重大项目以建设国家级工程中心为目标,为打造“智造+医学”特色产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成为沙坪坝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

  在深化校地合作的过程中,沙坪坝区还注重提升企业创新能级。通过支持企业建立产业创新综合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并实施“双倍增”行动计划,引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等措施,不断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双倍增”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沙坪坝已新增科技型企业1470家、高新技术型企业90家。

  其中,重庆塔科智感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这里的佼佼者。“作为沙坪坝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的一家科创企业,受益于这里的创新环境和一系列政策支持,我们成功研发出一款领先的光纤监测设备。”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款设备能够覆盖80公里范围,精准捕捉微震动、温度及应力应变等关键数据,为油气勘探、电力监控、交通管理等多个领域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扩大开放合作 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在扩大开放合作方面,沙坪坝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助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2024年,该区开行国际班列、货值分别增长16.8%、36.4%,均居全市第一。

  作为中欧班列始发地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策源地,沙坪坝区已经成为我国南向西向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

  在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内,团结村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与兴隆场特大型铁路编组站等设施完备,铁路口岸与重庆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构建出现代物流体系,辐射全球多国。

  除了物流枢纽的建设,沙坪坝区还注重加强与RCEP成员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通过办好投资贸易洽谈会等活动,沙坪坝区不断拓宽国际经贸合作领域,提升国际影响力。其中,首届东盟·沙坪坝投资贸易洽谈会就是这里的亮点之一。

  “首届东盟·沙坪坝投资贸易洽谈会的成功举办,为沙坪坝区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沙坪坝区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该活动,沙坪坝区成功引进德国卡尔森等东盟国家的投资项目11个,投资额73亿元,落地海外基金2支,实际使用外资28.7亿元、增长399%,规模居全市第一。

  在扩大开放合作的过程中,沙坪坝区还不断提升开放平台能级。通过高质量运营国际铁路港综保区、提升口岸作业效率、率先建设“铁海联运一码通”、实施药食同源商品通关便利改革试点等多种措施,不断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其中,国际铁路港综保区的封关运行就是这里的重大突破。

  2月5日,重庆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的施工现场一派忙碌的景象。

  重庆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建设工作已完成近70%,“国际铁路港综保区封关运行,为沙坪坝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提供了重要保障。”沙坪坝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国际铁路港综保区建成后,沙坪坝区将充分利用“通道+口岸+综保区”的联动发展优势,依托国际班列促进东盟、欧盟等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深度融合。通过该平台的运营,沙坪坝区不断推动国际贸易便利化自由化。

  沙坪坝区将紧扣市委对沙坪坝提出的“四大定位”和“三新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发展,为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贡献沙坪坝力量。

  展望2025>>>

  总体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

  进出口额保持正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

  空气质量、节能减排降碳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真抓实干 展现新作为

  沙坪坝将以大区的担当在打造“六个区”中走在前列,到2025年4月——

  在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上展现沙坪坝新作为,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900亿元,其他服务业营收突破12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超20亿元,17个产业项目集中开工,招商引资签约金额达150亿元以上。

  在打造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上展现沙坪坝新作为,国际铁路港综保区实现封关运行,枢纽港产业园建设全面铺开,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元。

  在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上展现沙坪坝新作为,落地具有沙坪坝辨识度的改革举措10项以上,区属国企市场化营收增长30%以上,三级城运中心实战能力评价保持全市前3。

  在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上展现沙坪坝新作为,“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基本定型,城市综合管理问题解决率达93%以上,改造老旧燃气管网50公里,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20%以上。

  在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上展现沙坪坝新作为,全面启动城中村改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圈”建设加速推进,建成5个“骑手友好街区”。

  在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上展现沙坪坝新作为,新建10公里排水管网,城镇污水处理率达68%以上,地表水国控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100天以上。

  吴志杰 王彩艳 陈佳佳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