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善之区”渝中的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逻辑
第006版:干字当头 唯实争先
上一版 下一版 
“首善之区”渝中的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逻辑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2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数字赋能文化铸魂双轮驱动 安全固本共治共享一体推进
“首善之区”渝中的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逻辑

  2025央视春晚,渝中向世界展示重庆母城的底蕴和魅力

  石油路街道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

  春节期间,龙湖重庆时代天街具有重庆味的摆场“龙门阵”场景,吸引众多市民游客

  2月9日,十八梯传统风貌区人潮涌动 摄/李显彦

  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对建设“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作出全面且系统的部署,为各个区县提供了可操作、可落地的“施工图”。

  作为重庆母城的渝中,集全域城区的繁华、网红城区的活力、山城江城的独特风貌与不夜城的迷人魅力于一身。但繁华背后,复杂的城市结构、庞大的人口规模以及多元的利益诉求,又让其城市治理之路挑战重重。

  面对困局,渝中区以破局者的姿态,锚定重庆母城、都市极核、品质半岛、首善之区“四大定位”和“打造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现代化治理新高地”目标,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新机制、高品质生活新模式、高效能治理新体系”的“三高”要求。同时,以创新为引擎,全力驱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四台“发动机”,释放发展动能,积极推动五个转变,以坚毅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精心书写独属于渝中的“城市治理答卷”。

  数字赋能

  迈向智慧化治理新征程

  走进渝中区石油路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一块16平方米的可视化指挥大屏格外引人注目。这可不是一块普通的屏幕,它就像一个超级大脑,将整个街道的大小事务尽收眼底,实现一屏掌控、一键调度。有了它,智能手环与老人紧密相连,时刻守护老人健康,还能防止老人走失;老旧小区里安装的烟雾监测预警装置可及时发现烟雾事件并精准处置;网格员遇到建筑垃圾随意堆放,只需“一键上报”,30分钟内就能解决。

  2023年开始,石油路街道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基层智治变革。智治平台让街道可为企业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实现跨区协同。

  数字化手段在街道治理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AI可以实时关注辖区公共区域发生的情况并及时预警。新就业群体也能通过智能平台,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石油路街道还建成L3级实景图,医院、商圈等周边的1.6万户实现分层分户,定位落图风险点位319个,燃气管线完成数字孪生91.8公里,全市率先实现地理空间、自然人、法人等基础数据“五库融合”。

  在石油路发生的一系列基层智治变革,是渝中区向城市治理“注智”的生动体现。渝中区不断推进算力“注智”,推动视联网等技术融入治理内核、提升城市“脑力”,依托西部算电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将算力转化为“治理力”,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截至目前,375台云服务器统一纳管,338条政务网络覆盖各部门街道,归集合格数据3752类、27.86亿条,实现算力存储“一朵云”、通信传输“一张网”、数据要素“一组库”、数字资源“一本账”。

  在全市率先开展GIS试点,接入33.1万个物联感知设备,完成全域L2级、重点区域L3级实景地图覆盖,13类、2149个风险点一图统览,AI预警453件。提升贯通实战效能,“培训机构监管”应用实现“一地创新·全市共享”。贯通市级应用135个,流转处置事件28万余件、办结率99.6%。

  渝中区还不断增强数据归集、城市体征监测、智能分析等实战能力,持续完善感知预警、决策处置、监督评价、复盘改进闭环工作体系。推进场景集成,持续推进全区“一件事”典型应用开发,以人员密集场所、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数字化等为重点,加快推动多个关联“一件事”向“综合场景”集成,着力破解治理主体、资源、场域“三个碎片化”难题。

  守护平安

  “脆性安全”转变为韧性安全

  “5、4、3、2、1……”2025年1月1日凌晨,新年钟声在渝中区解放碑敲响,人们齐聚于此,共迎新年。

  为守护跨年平安,渝中区投入约7000警力及安保力量。以解放碑为重点,兼顾周边区域,按“圈层防控为主、网格管控为辅”等原则,强化现场管控。在解放碑核心区域设置三层管控区和单向通道,客流饱和时就限流。碑体四周安排400警力组成8道人墙,呈“放射”状分割,防止人群拥挤。

  当晚,共发布24条交通管控信息。钟声敲响后,渝中区组织警力迅速在轨道交通站点维持秩序,手挽手组成“漏斗”阵型疏散人群。在贴心地守护下,市民得以安心跨年,安全感满满。

  跨年夜的“安心守护”是渝中区“人员密集场所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应用的其中一个案例。该机制主要保障跨年夜、春节、国庆节等重点时段重大活动安全,获全市改革创新奖。机制整合公安、文旅、应急、街道等力量,持续迭代升级重点时段安保体系,多跨联动强化解放碑、上清寺、大礼堂等重点区域精细管理机制,圆满保障了新年夜解放碑核心区域19.2万人听跨年钟声、除夕夜灯光秀等重大活动。

  将安全保障形成体制机制,是渝中区增强城市韧性的其中一项举措。在硬件方面,渝中区统筹地上地下空间,提质建设交通、市政、消防等基础设施,增强极端情景下供气、供电、供热、给水、排水、通信、交通等城市生命线系统平稳安全运行能力,推动城市空间韧性、基础设施韧性、生态韧性全面提升,确保日常情况下高效运行、极端情况下安全运行。

  在软件方面,渝中区加快重塑“大综合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街道主导+部门协同”综合治理体系,推进执法事项、机构职能、工作平台、执法监管、制度体系探索创新,推动治理由条块分割向整体协同转变。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渝中实践,探索建立适应复杂人口结构的管理服务机制,建立健全“1分钟自救、3分钟互救、5分钟增援”最小应急单元体系,确保全域安全稳定。

  厚植文脉

  人文之美升华为人文之治

  近日,渝中区鲁祖庙传统风貌区一宗5372.26平方米地块成功出让,重庆康翔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6.19亿元竞得。这是重庆首个含地上建筑“带租约出让”的地块,为传统风貌区活化利用按下“加速键”。

  鲁祖庙传统风貌区距解放碑仅约100米,拥有110多年历史,是典型的重庆山地市井街区。2023年,品质提升工程完成,已成为渝中商圈的“网红”打卡地。此次出让地块内有3处文保建筑、2处市级历史建筑和10多处传统风貌建筑。

  为什么要带租约出让?这是为了最大程度保障租户权益。秉承“买卖不破租赁”原则,地块出让后,租户仍按原租期、原租赁价格继续经营,维持了街区的商业活力。含地上建筑出让,则留存和延续了城市文脉,为后续活化利用奠定基础。

  不仅如此,在鲁祖庙传统风貌区活化利用过程中,渝中区下足“绣花功夫”。如市级历史建筑鲁祖庙73号楼,修复时工人在专家指导下,逐层剥离外墙涂料,让青砖重见天日。鲁祖庙核心区品质提升工程中,挖掘出的十几个石头柱础,经认定有保护价值后被保留,其中两个精美的放在黑胶唱片店门口,成为热门“打卡点”。

  之后,鲁祖庙传统风貌区将继续融合烟火气与潮流味。文化、潮流、烟火气成为业态打造和招商的关键词,采用政府和社会共投共建的方式,保留延续文化感、潮流味。鲁祖庙传统风貌区有望成为重庆文旅新地标,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类似鲁祖庙的故事,在渝中区持续发生着,为推动人文之美向人文之治转变,作为重庆母城,渝中区坚持以文脉浸润人,持续打造10个传统风貌区、10个山城老街区、10个特色老社区,扎实推进149处文物建筑、42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挖掘阐释渝中历史故事、名人轶事,充分展示母城文化内涵价值,让看得见的文物触动人、看不见的历史吸引人、以文化服务感染人、以时代新风引领人。

  渝中区迭代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精心打造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持续办好“解放碑CBD广场周末音乐会”“城墙故事会”等特色群众文化品牌,润物无声促进社会善治。坚持以文兴城、以文化人,深入开展“点亮母城之光”文明实践,持续深化“行走的思政课”等育人品牌,广泛开展“渝中有礼”等文明教育品牌活动,为城市治理注入文明力量。

  全域共治

  传统小治理迈向全景大治理

  “平安网约房”模型闪亮登场,搭配“一码一锁”管理新模式,对全区1600余家网约房经营点实现了全方位、无死角地有效监管……

  这是渝中区近期发布的一项网约房创新管理成果,成功攻克了网约房监管的难题,创新性地开启了“网约房”智慧监管改革,在公安部数据建模大赛等评选中一路夺得一等奖,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为什么要对网约房智慧监管?有着“重庆母城”美誉的渝中区,每年接待游客超千万,火爆的旅游业让网约房行业瞬间迎来“春天”,短短时间就发展到上千家,市场经营规模达数亿元,在网红景点及周边居民楼、公寓里遍地开花。

  但光鲜的背后,网约房也藏着不少“暗礁”。由于房源分散,监管难度大,一时间网约房成了矛盾纠纷的“高发地”,部分房源甚至还存在安全隐患。

  面对难题,渝中区公安分局积极探索解决途径。一方面,精心打造“房源码”管理体系,给每间网约房颁发一张独一无二的“身份证”,规范经营报备流程,将经营者信息、房间平面图等重要信息统统收入囊中。经营者要在“渝快办”平台如实申报,经过住建、公安、消防等多部门严格“把关”审核通过后,才能拿到这张宝贵的“房源码”。

  房源上架时,必须出示并核验“房源码”,同时实行“绿、黄、红”三码动态管理,一旦违规就扣分,积分低了就强制下架,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目前,1.3万余个房源码已在渝中区“安家落户”。

  另一方面,渝中区率先出台《重庆市渝中区网约房管理试行办法》,从经营主体到硬件设施,从准入标准到部门职责,全方位为网约房行业立下规矩,实现了规范化管理。全区1.6万余间网约房和近6000名从业人员都被纳入有效监管的“安全网”。涉网约房矛盾纠纷类警情同比下降22.8%。

  网约房治理是渝中区探索超大城市治理途径的缩影。近年来,渝中区着力推动传统“小治理”向全景“大治理”转变,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统筹“三生空间”构建全景式治理格局。

  一方面,拓展生产新空间,围绕“4311”现代产业体系,探索商务办公、居民生活、旅游观光适度分流分区,推进职住平衡、产城融合,更好实现近悦远来、主客共享。

  另一方面,塑造生活新空间,聚焦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统筹推进综合救助服务体系、基本社会服务体系等建设,更高水平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引导群众当家作主参与治理。

  同时,构建生态新空间,深化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探索绿色金融改革等绿色发展新路子,践行绿色生活理念,推动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全社会共识。

  彭光瑞 王彩艳 陈佳佳 图片除署名外由渝中区委宣传部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