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水安澜添新韵 两江潮涌启新程
第006版:水利
上一版 下一版 
渝水安澜添新韵 两江潮涌启新程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2 月 0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渝水安澜添新韵 两江潮涌启新程
——2024年全市水利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夔门红叶

  金刚沱泵站施工现场

  调度彭水水电站开闸泄洪

  “河长管河治河”综合场景驾驶舱

  丰都王家渡滨江公园验收完工

  万州五桥河流域防洪减灾工程分洪现场 摄/廖俊伊

  永川区临江河兴龙湖段 摄/陈科儒

  铜梁龙泽水务公司小北海水厂 摄/周天良

  长寿区桃花溪

  天地澄澈,渝水安澜添新韵;山水明朗,两江潮涌启新程。

  当春天奏响四季初始、万物复苏的新序曲,大江交汇渐次欢腾,山秀黛色碧波涟涟,巴山渝水交织出人水和谐的新画卷。

  水利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2024年,重庆水利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牢固树立大水利理念,强化资源共享、多跨协同,一体推进供水、节水、防洪水、治污水等工作,全力推进管水治水现代化,实现了水利投资“领跑”、水旱灾害防御“双赢”、改革创新“赋能”,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让我们一同在3项亮点工作和5个创新实践案例中感受发展足迹、汲取起跑动力;干字当头、唯实争先,让我们一同奋进在治水兴水新征程上,推动水资源优化配置、城乡防洪能力建设、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生态治理保护、行业重点领域改革成果实现新突破,为迭代升级“六区一高地”建设目标任务,奋力打造“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标志性成果作出水利新贡献。

  水利投资“领跑”

  2024年10月10日,藻渡水库大坝下河成功截流,正式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2024年11月1日,万开云同城化发展水网建设先导工程暨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在云阳县举行;2024年12月27日,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东干线全线贯通……

  捷报频传,背后是重庆水网展开骨架、全速建设的速度与激情。2024年,全市新开工水利工程726处,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等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两江互济(长征渠引水先导工程)、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水利项目和玉滩大型灌区等“两重”标志性水利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开展。

  一切围着项目转。2024年,全市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388.3亿元,同比增长39.8%;争取中央资金216.7亿元,增发国债到位150.3亿元,国债完成率、支付率达到“双百”目标。

  这一年,在水利投资的有力带动下,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藻渡水库、跳蹬水库、向阳水库4座大型水利工程同期在建,“一干多支、一核多点、三塔五引、多源互济”的现代化水网在巴渝大地提速铺展。

  水旱灾害防御“双赢”

  2024年7月中下旬,同时遭遇长江、嘉陵江4次编号洪水和48条河流68次超警戒以上洪水;高温持续时间长达42天,超过2022年37天历史最长持续高温纪录……

  这一年,重庆的水旱灾害防御战,不好打。在前有超保洪水偏多六成、后有极端高温干旱的严峻形势下,重庆水利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和确保城乡供水安全的目标,切实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抓实抓细水旱灾害防御各项措施。

  聚焦防汛工作,市水利局以“防风险”为核心,构建起递进式预警预报、防汛责任人全覆盖抽查“叫应”以及水网联合调度机制,系统化推进水旱灾害防御应对能力。2024年,累计发布雨前提示、雨中提醒、水情预警684期,调度水库207座次、拦蓄洪水46.5亿立方米,有效抵御23次强降水、88次超警以上洪水,实现全市未溃一堤一坝、未直接伤亡一人。

  聚焦抗旱保供,提前储备、科学调度水资源,并备足抗旱物资设备;旱情初显后,实行干旱缺水日监测、日调度、日分析,因地制宜采取调水抽水、管网延伸等措施,及时解决了21.1万人因旱饮水困难,保障农灌用水18亿立方米,实现大汛、大旱之年无大灾。

  改革创新“赋能”

  2024年12月24日,重庆市梁平区供水企业与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两家企业签订了取水权交易协议,标志着全国首单跨省取水权交易在川渝落地。根据协议,梁平区企业每年向达川区企业转让富余用水指标50万立方米,转让期限2年,可有效解决达川区1.4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一个协议,实现“远水”解“近渴”,闯出了生态价值实现的新路子,也是重庆水利改革创新举措的一次落地生根。

  近年来,重庆水利将改革创新作为现代化水利发展的破题之钥、动力源泉,全效赋能强基——

  用创新带动“制变”,编制《重庆市水权改革实施方案》,川渝签订全国首单跨省取水权交易协议,完成南方地区最大单笔区域水权交易,全年交易水量位居全国第三。

  用创新推动“治变”。“河长+”机制不断拓展,“河长+警长+检察长”联合巡河纵深推进,形成多方参与、共治共管的良好局面;市双总河长签发第6号市级总河长令,全面打响城乡黑臭水体“歼灭战”;全面完成长寿桃花溪国家级幸福河湖建设,完成16条、推进57条市级幸福河湖建设。

  用创新实现“智变”。迭代构建数字水利总体构架,河长管河治河等3个水利数字化应用贯通实战,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江津鹅公水库等8个数字孪生工程、数字孪生流域加快推进。截至目前,“智慧河长”应用已数字化、矢量化全市河流基础数据,归集落图1.5万余条风险信息,整合前端感知资源16类1.1万余个,实战处置问题749个。

  丰都

  一条路子向新行

  改革破局 探索“以砂兴水”投融资新模式

  2024年,丰都县水利局围绕“水网为纲,项目为王”的核心理念全力冲刺,完成水利全口径投资20.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8.5亿元,全市排名靠前,水利项目实现火力全开。

  项目是构建水网的“基石”,但其背后离不开资金保障。丰都水利项目的投资资金从何来?

  丰都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地,境内水网密布,长江岸线长达47公里。“我们将长江流域保有量大的砂石作为新兴资源,深入寻求项目实施与内外部政策的契合点,探索水利投融资改革创新路子。”丰都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通过绿色金融改革探索的“以砂兴水”投融资模式,成功融资贷款11.6亿元。

  据介绍,“以砂兴水”是指按照“政府引导+银行支撑+公司经营+市场运作”的思路,充分挖掘长江沿岸砂石资源优势,以长江河道采砂收入作为水利项目还款来源的一种融资模式。

  “我们将莲花、海螺沟等7座水库项目的建设、投资、运营和丰都县河道采砂经营相结合,赋予特许经营期20年,通过水库项目和河道采砂经营获得的收益作为还款来源,获农业发展银行贷款7.2亿元。”丰都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联合县发展改革委,会同水务集团、农发集团等国有企业建立水利投融资工作专班,对接银行开通办贷“绿色通道”“以砂兴水”模式从提出思路到贷款落地仅耗时17天。

  “以砂兴水”贷款资金到位后,立即投放到莲花、海螺沟等7座水库,水库建成投用将解决董家、十直等6个乡镇约5万名集镇人口饮水安全和7万亩耕地的灌溉问题。

  永葆“创”的精神、“闯”的劲头,2024年丰都县水利局还创新利用河道清淤项目,推动龙河、飞龙河和渠溪河等8条河流成功贷款4.4亿元,今年还将开展包鸾河等16条河流融资项目前期工作,预计融资1.5亿元。

  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是水利事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提升水利投资效益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以砂兴水”新模式打通了以河治砂、以砂带水、以水促建、以建利民的新路径,破解了水利建设项目自身收益少和如何盘活属地国有资源两大难题,为探索水利项目市场化运作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路径。

  万州

  两手齐抓护安澜

  软硬兼施 把握防汛抗旱主动权

  万州区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主汛期遇强降雨时,不少河流流域都遭受过洪涝灾害侵袭。

  近年来,万州区水利局紧紧围绕“四防”要求,贯通“四情”防御,强化“四预”措施,坚持“硬件设施”和“软性实力”两手抓,综合施策、主动防御,全力把握防汛抗旱主导权。

  聚焦重点防洪工程、水毁修复工程,抓牢“硬设施”建设。

  万州洪涝灾害易发,以五桥河流域最为严重。其中,建成历史超过百年的五桥老街,是该流域遭遇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地方。2020年“7.16”、2023年“7.4”“7.13”暴雨洪灾受灾人口达5.3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8亿元。

  为解决五桥河流域防洪能力薄弱问题,万州以工程“硬”措施为切入点,于2023年9月开工实施五桥河流域防洪减灾工程,工程设计最大分洪流量608立方米每秒,将该河防洪标准提升到百年一遇,从根本上消除重大防洪风险隐患。

  为加快工程进度,让群众提早受益,通过加强协调调度和质量监管,施工工期从常规的18个月缩减至9个月。2024年“7.11”“7.30”两次洪水过境均顺利实现分流。

  在修复受损堤防护岸方面,积极争取水利救灾资金及水毁项目资金,2024年累计恢复重建堤防、护岸长度约35公里,全面完成进度、投资“双百”目标。

  聚焦水旱灾害防御监测水平,抓实“软实力”提升。

  防洪抗汛,科学的预警系统至关重要。为科学提升水旱灾害防御监测水平和应对能力,万州全面整合现有水利信息化资源,推动构建“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工程和水事务”五水架构科学管控的“智慧水利”体系。自2024年6月底“智慧水利”工程试运行以来,累计发布洪水预警93次,有效应对“7.11”“7.30”两次洪水过程。同时,该工程同步支撑全区191座水库运行管理,对13条生态流量考核河流及96处小水电下泄进行监管,有效提升了治水效能。

  此外,该区还通过提早公示“2+5”个市区两级防洪重点区域、127个山洪灾害危险区等重点区域各级责任人,成立22个防汛工作组,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发布水雨情信息等方式,成功应对2024年11次强降雨过程,全年未决一堤、未溃一坝、未亡一人,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永川

  三步发力促蝶变

  系统谋局 建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

  临江河是长江左岸一级支流,全长100千米,是永川人民的母亲河。近年来,永川区把临江河流域综合治理作为“一号民生工程”,通过前期“精准施策”治污、中期“系统治理”提质、后期“创新管护”巩固三步发力,推动临江河蝶变跃升,建成全国首批幸福河湖。

  精准施策治污,守住水质底线。坚持流域共治、水岸同治,开展“三排”“三乱”“三率”等专项行动,整治污染源4.3万余处,新改建污水管网386公里、污水处理厂(站)70座,截污控源成效显著。国考、市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城乡黑臭水体全域清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系统治理提质,增添幸福底色。聚焦打造“安澜、生态、宜居、智慧、人文”临江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3.36平方公里,实施河道生态修复41万平方米,新建生态缓冲带42公里,建设水源地涵养林25万平方米,全力促进水生态复苏;打造水文化展示馆,出版《临江河幸福河》书籍,构建水文化数字地图,编制水文化资源调查报告及保护利用规划,持续推进水文化资源可持续保护与利用;推行“田园+缓冲带”河库生态修复,构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生态田园,发展壮大“圣水湖桃花岛”“十里荷香”等乡村旅游、“秀芽”“稻虾”等特色产业,持续繁荣“水经济”。截至目前,流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1年增加2600元、亲水人数较2021年翻倍。

  创新管护增效,共筑人水和谐。该区还创新推行“河长制+网格化”管理机制,534名河长、104名河库网格员对城区、场镇和园区河段及排口每日巡查,分级、分区落实600余名河库保洁员全力保障水岸清洁,打通河库管护“最后一公里”;建成智慧临江河数字孪生应用,实现风险点位全量掌握、防洪“四预”实时调度、巡河查河在线调度;推行镇街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上下游镇街合作共治,签订跨界河流合作协议,促进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深化“党建+河长制”“河长+警长”“河长+检察长”等协作机制,凝聚治水力量,让长效管护从“独角戏”向“大合唱”转变。

  铜梁

  四个统一保供水

  县域统管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近年来,铜梁围绕城乡供水一体化核心目标,以县域统管为抓手,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服务”为工作原则,系统推进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服务提质,全面构建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统一规划,科学谋划布局。聚焦建设“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目标,构建小北海、太平、同心桥等3个10万吨/日大水厂和维新、高楼2个镇级智慧水厂,以“3+2”供水格局覆盖全区28个镇街,超前谋划能够解决未来100万人口的饮水问题。

  统一建设,补齐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市水投集团的投融资优势,融资3亿元,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实现城区、场镇管网互联互通。积极整合乡村振兴、移民后扶资金及专项债券资金等12.75亿元,整镇整村推进21个镇街农村供水管网工程建设,累计新建、改造供水管网8000余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7%。

  统一管理,破解运营难题。为改变集体经营、私人建厂自营等“多头”运行管理方式,该区政府将24个镇街农村供水特许经营权授予龙源乡镇供水公司30年,实现城乡供水统一管理;推进智慧水务建设,完成农村智慧水厂关键技术研究及运用科研项目试点,建成小北海水厂城市智慧供水等4个系统,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6.46%;将农村饮水设施保护纳入基层社会治理范畴,明确村级管水员496名,形成“政府监管+企业服务+群众监督”共治格局。

  统一服务,城乡同质同价。围绕“水量充足、水质安全”目标,关停生产工艺落后水厂8座,对14处水厂设备升级改造,统一调整全区城乡供水水价,全区城乡统一执行水价2.7元/吨。同时,农村普遍执行总表制,总表计量前由区龙源乡镇供水公司进行管理,总表计量后,农村群众用水总量按总表计量值85%收取,经营成本的差额部分由区财政每年预算约2000万元进行兜底补贴,切实让利于民。

  长寿

  五大体系连成网

  全域体系化 建设现代化水网

  拥有“一江两湖三河十三溪”的长寿,因水而兴、得水而美、缘水而盛。

  2024年,长寿锚定水网先导区建设目标,把现代水网建设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着力构建“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城乡供水、水生态保护治理、数字管理”五大体系,全年累计完成水利投资11.7亿元,连续3年保持高位增长,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县级水网先导区,“一江三河、两湖百库、多源互济、协同发展”的长寿现代化水网徐徐铺陈。

  构建防灾减灾体系,筑牢安全屏障。推进流域系统治理与河道行洪空间治理,建成5级及以上堤防79.73千米,堤防达标率62%;完成投资5000万元,实现26座病险水库全域销号,形成了控制枢纽工程+畅通行洪空间的高效防洪系统,有效提高了河流沿线城镇防洪能力。

  构建水资源配置体系,实现互联互通。实施小石门长江水源工程,打造核心供水水源;“长藤结瓜”串联12座中小型水库,形成西翼明月山水系;完成东山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完善东翼供水轴;建成龙溪河-桃花河水系连通工程,与西翼明月山水系连通;初步形成“以大带小,互联互通,一核两翼”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总体格局。

  构建城乡供水体系,实现互济互调。以“明桃、新市、三条沟、大洪湖、苏家坪”五个规模化水厂覆盖全域,加力推进“最后一公里”管网改造,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达到98.6%,逐步实现同水质、同管理、同服务,确保全区人民喝上放心水、优质水、满意水。

  构建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打造幸福河湖。持续抓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万元GDP用水量26.14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26.5%。持续推进水土保持,水土保持率连续八年稳步提升。持续提档升级河湖管理,桃花溪成功创建全国幸福河湖,长江长寿段水体水质稳定达Ⅱ类,桃花河、御临河等主要河流平均水质稳定达Ⅲ类及以上。

  构建数字管理体系,开启智慧治水。基本建立覆盖河流、水库、重点工程、重要水域并具有“空天地”一体的水文水情监测网络,确定9项核心业务,累计编目感知设备837条,编目数据资源4类、归集数据1万余条;推动运用重庆市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全面提升水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刘茂娇 黄伟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市水利局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