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雅迪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永川职业教育中心的学生正在生产线上实习。(资料图片)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
2月5日,新春开工首日,永川高新区。重庆雅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雅迪公司”)内一派忙碌景象——生产线上,一辆辆电动车迅速组装成形;测试区域,工作人员在对刚下线的车辆进行试驾、调试,“滴滴”的喇叭声响个不停。
“我们这可不是一般的工厂,里面有‘学校’哦。”雅迪公司副总经理、重庆现代制造职业学院副校长周华站在一条生产线旁,指着一排写满技术要点的教学展板说,这所“厂中校”的学生毕业即就业,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永川被赋予“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西部职教基地”的功能定位。近年来,该区秉持“职教就是产业”理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践行“以产聚人兴城、以城留人促产、以校育才优产”,积极探索“产城职创”融合发展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永川高新区职教局负责人余继介绍,拥有近20万名在校生的18所大中专院校,为永川带来了16.7万流入人口,成为永川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原动力。
职教魔力
职业教育成为永川招商引资重要“法宝”,雅迪、长城汽车等企业纷纷慕名前来
在永川,不管是老城、新城还是高新区,均有职业院校分布,众多学校“镶嵌”在城市之中。
18所院校带来的人口流入,让永川区每4人中就有1个“职教人”,整个城市洋溢着青春与活力。在企业眼中,这无疑具有极大吸引力。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近两年,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周华越发感觉到人才的重要性。
周华介绍,当年,雅迪公司决定落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时,在川渝进行了多番考察。
以往,很多企业落户某地时更多考虑用地、税收等优惠政策。
“但现代制造业对工人素质要求更高,如果用工条件不达标,那么政策条件再好也不行。”周华说,基于此,当时雅迪选择了拥有深厚职教底蕴、技术技能人才资源丰富的永川。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长城汽车。2017年,长城汽车因为天津、保定、徐水三个整车生产基地产能饱和,决定建设首个南方整车生产基地。
重庆拥有长安、东风小康等多个国产汽车品牌,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较强,长城汽车看中了重庆强大的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决定把生产基地放在这里。
同时,鉴于新工厂建成投产后势必需要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长城汽车最终选择在永川落户整车生产基地。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东方希望、信义玻璃等百亿级龙头企业的落户等,职教在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余继说,如今,职业教育已成为永川招商引资的重要“法宝”。
产教融合
学生入学就按企业用工标准培训,毕业即可直接上岗
如何培养人才,尤其是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十分关键。
“现代制造业发展日新月异,技术迭代非常快。”周华说,这经常导致学非所用,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工厂,在入职前仍要接受较长时间的岗前培训,用人成本、时间成本较高。
长城汽车永川工厂建成投产后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于是,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西南招聘中心总监李新强向永川区提出这样一个设想:能不能围绕企业需求设置“订单班”,学校从学生入学起就按照企业用工标准培养学生,通过产教结合的培养方式,让学生毕业即就业?
永川区组织职业院校开展调研,试点探索校企共建“订单班”。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是参与方之一。
“这个‘订单班’开设多年了,我们按照长城汽车的技术要求进行针对性培训,每年给长城汽车输送人才100多名。”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副校长陈志军说。
与此同时,学校还专门开设长城汽车智能制造学院,通过“导师带学生”的方式,参与到长城汽车智能制造相关技术研发中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水平和素质。
雅迪公司则选择自己办学。“这也是我们公司首次探索自主办学。”周华说,学校招聘了部分教师与一线工人、管理者共同探索教学模式、教材编制,学生一边上课一边在企业实习,“实际招生1497名,很受学生欢迎。”
周华说,重庆现代制造职业学院现有智能机电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新能源装备技术和国际商务5个专业,今年准备新增智能机器人技术、工业互联网应用等5个专业,5年内计划开设专业总数25个左右,基本形成以制造技术为核心的专业体系集群。“我们不仅要为雅迪公司培养人才,还要向重庆制造业输送人才。”
余继说,目前永川共支持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等合作项目1600余个,对接重庆市重点产业的学生占比达85%,每年可向社会输送5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职教出海
成立“长江工坊”,为渝企出海提供人才支撑
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共建,大量“渝企出海”,产教融合发展也面临“出海”的迫切需要。
去年底,“长江工坊”在永川成立。这是由西部职教基地建管委联合永川及周边地区联合发起的“职教出海”项目,旨在通过共同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师资建设、学历教育和游学交流等,深化与东盟各国的职业教育合作,互学互鉴、彼此赋能。
随即,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与泰国教育部达成合作,在泰国建立6个长江筑梦工坊,依托当地职业院校和“出海”汽车生产企业在当地的生产基地,开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和国际认证。
“我们要为其制定培训标准、技能认证标准以及培训体系等,最终学员要达到技能标准,拿到我们人社部门颁发的证书才可以上岗。”陈志军说,春节前,重庆城市职业学院的教师已在泰国完成了3期培训。
雅迪公司也参与到电动车行业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之中。周华告诉记者,目前雅迪公司在国外有两个生产基地,未来将陆续拓展到10余个,通过“职教出海”为渝企海外基地提供人才支撑迫在眉睫,相关工作在扎实推进之中。
据了解,近年来,永川区坚持“教随产出、校企同行”,已推动9所院校与20余所国外知名院校开展本科教育、“3+3”本硕联合培养、“2+2”联合培养等合作项目,共建中非大禹学院、中国-东盟清洁能源产教融合联盟、中国-老挝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等合作平台。
这些项目和平台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发建设国家职业标准53个,共建国际化课程33门,开发课程标准45个,有力支撑了“渝企出海”,有效服务了“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