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水步道美如画 |
|
蓝花楹唯美盛开,演绎城市浪漫风情 |
|
循环利用中心员工拆解变压器铁芯及线圈 摄/王开才 |
|
美丽黛湖 |
|
铜锣山矿山公园成热门景点 |
2024年12月24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流经四川省达州市和重庆市梁平区的铜钵河成功入选。
作为川渝跨界共界河流,铜钵河从昔日的臭水沟蝶变为全国美丽河湖,是重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会同全市各级各部门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九治”攻坚,推动美丽重庆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的缩影。
截至2024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为Ⅱ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超325天,青山常在、蓝天常驻、碧水长流的城乡大美画卷在巴渝大地徐徐铺展。
推进“九治”攻坚 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发源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白坝乡的铜钵河,由大竹县观音镇进入梁平区,流经梁平区七星镇、碧山镇后,再次进入大竹县,后由达州市达川区汇入州河,再经渠江入嘉陵江,是达州、梁平两地联系最为紧密、水系最为复杂的河流。
以前,铜钵河沿线工农业、生活污染较重,加之跨省管理混乱,铜钵河流域污水横流、臭气熏天。
“一条河能变好变清,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梁平区生态环境局局长唐小平介绍,为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梁平筹措资金4亿元,扎实开展铜钵河等跨界河流流域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分期分批建成镇村污水处理厂45座(镇级8座、村级37座),日处理规模达6825吨;建成污水管网330余公里,场镇雨污分流及500人以上农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建成投运垃圾中转站2座,场镇及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为了改善铜钵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梁平区还与四川省达州市签订了《铜钵河联防联治协议》,积极完善铜钵河流域川渝联防共治、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等工作机制;加大联席会商、联合排查、联动执法密度和频次,强化信息共享、司法联动;持续保持同等力度的环保执法高压态势,共同解决跨界河流各类环境突出问题,并在铜钵河流域规划建设四大类、12个水环境治理工程项目。
如今,我们身边的水越来越清——
截至2024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为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2年达到100%、高于国家考核目标2.7个百分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使78万村民群众受益。
蓝天越来越多——
2024年,重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稳定在325天以上,评价空气质量六项指标均达标,连续7年无重污染。
土地越来越安全——
2024年,重庆修复污染地块19块,提供净地1568亩,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3年保持100%;协同实施“治废治塑”,深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强垃圾分类治理、开展“白色污染”减量行动;全面建立“无废指数”评价体系,建成“无废工厂”“无废学校”“无废医院”等“无废城市细胞”3500余个。
生态环境也越来越美——
“两江四岸”新妆上线,城市公园宜老宜少,老旧小区加速“焕新”,乡村迸发“美丽经济”新活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发展助力、为人民幸福“加码”。
修复长江生态环境 筑牢高质量发展生态根基
2024年4月,铜锣山矿区生态修复项目入选联合国“生态恢复十年”优秀案例。
铜锣山是重庆市“四山”之一,是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和生态屏障,是重庆中心城区的“肺叶”,对长江水生态环境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因石灰岩资源丰富,铜锣山曾是当地有名的碎石开采矿区,大规模的露天采矿活动造成土地损毁、植被破坏,生态退化。
重庆将渝北区铜锣山矿区生态修复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庆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示范项目推进,紧扣“城市绿肺、市民花园”的总体定位,充分利用矿业遗迹,以规划为引领,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与矿山公园建设协调同步。
按照“生态保育区、生态修复区、合理利用区”分区治理的思路,重庆对铜锣山矿区实现了区域性系统修复,让废弃矿山蝶变为绿水青山。同时通过充分整合相关政策红利,调动各方资源,推动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使昔日废弃矿山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展示区、矿区生态保护修复样板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区。
铜锣山矿区生态修复项目入选联合国“生态恢复十年”优秀案例,展现的是重庆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在筑牢高质量发展生态根基上展现新作为不断取得的新成就。
重庆深入实施“治山治岸”,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度95%,新建“两岸青山·千里林带”35万亩,修复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662公顷,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以上,完成“两江四岸”61公里滨江岸线治理提升。
重庆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运行国内首个区域性崖柏资源数据库,在全国第二个公开出版外来入侵物种图集,初步编制全市陆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图谱。
目前,长江干流重庆段监测的鱼类较禁捕以前增加一倍以上,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这些珍稀濒危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水生生物资源量明显上升。
积极稳妥推进“双碳”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岁末年初,在位于永川的重庆电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中心里,一台台报废变压器送进拆解车间,经过去盖、滤油等工序,在一条完整的流水线上有条不紊地完成解体;分拆下来的零部件分类送到对应车间,由专人“点对点”进行精细化处置。
“中心年处理来自川渝各地电力行业的废旧物资10091吨,节能3877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8.65万吨,还无害化处理变压器油402吨,实现间接效益432.5万元。”国网重庆电力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川渝两地电力行业正逐步开展跨区域电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战略合作,协同打造川渝电网“无废集团”,创建“低碳循环经济再生资源利用”国家级示范项目。
重庆电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中心建成投用,是重庆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又一有力举措。
2024年,重庆又在全国率先发布并动态更新的“三线一单”(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差异化精准管控818个环境单元,相关做法经验在全国推广。
2024年11月21日,“绿”动烟雨山城、“碳”寻新质渝州主题边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中国角举行。
重庆绿色低碳转型实践案例在大会中被重点推介。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芹向参会各方介绍,重庆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国家低碳城市试点评估中排名全国第7、中西部第1;形成“1+2+6+N”双碳政策体系,预计到2025年全市风电、光伏总装机约370万千瓦,年节约标准煤约124万吨,可减少碳排放约454万吨;“小巷公交”入选全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和绿色出行典型案例,中心城区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全焚烧。
不仅如此,重庆已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70家、绿色园区16个;优化培育重庆碳市场,重庆碳市场碳价升幅排全国8个试点碳市场第1、累计交易5299万吨;发布“碳惠通”平台3.0版,注册量超300万人。
坚守生态安全底线 “问题清单”变“幸福账单”
“龙河湖海场断面日均值总磷、高锰酸盐指数超标,浓度分别为0.239毫克/升、6.005毫克/升,分别超考核目标0.2倍、0.001倍。”不久前,石柱县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袁世术、石柱下路街道环保员周涛和丰都县生态环境局污染防治科科长向渝同时收到了这样一条预警短信。
预警短信由“巴渝治水”应用系统自动发送,同时提醒相关责任单位和人员关注水质异动,保障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
2023年4月,按照全市数字化改革部署要求,市生态环境局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谋划开发了“巴渝治水”应用系统,并于2023年12月试点上线。目前,该系统监测感知点已达1.1万余个,水环境问题发现及解决时效由此前平均7天缩短为24小时以内。
近年来,重庆全面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转型,提升生态环保协同治理能力,建立一体化生态环境智能感知体系,加快推进“巴渝治水”“巴渝治气”等应用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如今,“巴渝治水”应用成熟运行、经验向全国推广,“巴渝治气”应用实战化运行,“巴渝治废”应用上线试运行,相关应用均在环境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重庆还持续深化改革赋能,在提升超大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上展现新作为。加力实施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打表推进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任务,3421件群众举报投诉已办结2348件、阶段性办结713件,努力把群众“问题清单”变民生“幸福账单”。
在此基础上,重庆坚决守住生态安全底线,建立生态安全协调机制,完善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推动组建市级层面2支综合环境应急队伍以及环境应急专家队伍,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未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和辐射事故;持续深化成渝协作,在全国率先开展跨省域“无废城市”共建、率先成立跨省域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工作小组,市级改革项目“完善川渝跨界污染协同治理机制”取得明显成效,川渝联合执法经验向全国推广。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今年,重庆将承办世界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重庆将围绕当好西部大开发特别是大保护的排头兵、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示范者和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模范生,紧盯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10周年等重要节点,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更多重庆力量。
陈磊 图片除署名外由市生态环境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