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25日,垫江县坪山镇新风村,坪山小学学生在美术老师带领下进行墙体彩绘创作,描绘和美乡村画卷。 通讯员 龚长浩 兰楠 摄/视觉重庆 |
主要目标>>>
●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稳定在3020万亩、220亿斤以上
●耕地保有量稳定在2664万亩以上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5%
●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600亿元
●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脱贫人口就业规模超过75万人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
●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26:1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3%,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超过45%
●巴渝和美乡村达标村覆盖率超过60%
重点举措>>>
●加快推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
●扎实推进新时代“巴渝粮仓”建设,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大力推进生态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加快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努力把农村建成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的幸福家园
●深入推进乡村智治美治善治,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整体效能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实现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化发展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记者邱春整理)
1月16日,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对2025年重庆“三农”工作作出部署。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重心,近几年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都会重点部署乡村振兴工作,但侧重点略有差异。记者梳理发现,今年的会议尤其强调要加快推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农村工作,说到底就是要让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前提条件就是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如何才能实现“三增”?记者采访了市、区两级相关部门和专家。
农业如何增效益
将围绕四个方面做好“土特产”文章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重庆是一座山城,山地条件决定了农业规模化生产难度较大,必须要依山就势推进生态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如何推进?
“紧扣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全市农业农村委系统将重点围绕四个方面,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链。”市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说,一是深入实施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着力打造“3+6+X”农业产业集群,重点打造10条100亿级生态农业产业链;二是加力实施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三是培育壮大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四是做大做靓巴渝特色名优品牌。
比如说,发展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举措,我市将围绕“育龙头、带链条、搭平台、优生态、创品牌”狠下功夫,深入实施“头羊计划”,持续抓好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领域科技创新,引进培育一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链主企业。同时,持续开展“爆品”打造专项行动,力争市级重点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区县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爆品”。
“巫山将从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科技、品牌等方面发力。”巫山县农业农村委主任易前聪表示,将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强化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环节建设,全力做好巫山脆李、巫山恋橙、巫山魔芋精深加工,持续推动脆李酒系列产品和脆李果脯、脆李酱等延伸产品做大规模、做深市场。
城口县农业农村委主任高军则表示,将重点聚焦“强链、补链、延链”强加工,推动城口中药材、城口老腊肉、食用菌、山地鸡、冷水鱼精深加工,同时启动快检CMA资质认定,扩面GAP基地,启动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
在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刘娟看来,要确保农业增效益,简单来讲就是要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需要依托当地资源,推动产业链向前端研发设计延伸;同时,向后端的农产品加工、民宿旅游、文化创意延伸,实现农旅融合与农文融合,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在西部地区具有重庆辨识度的乡村振兴产业品牌。
农村如何增活力
既要“塑形”又要“铸魂”
乡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聚集地,把乡村建设好,才能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应该看到,通过努力,这些年全市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但和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还有差距。”市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认为,应在“塑形”和“筑魂”两个方面下功夫。
在“塑形”方面,首先是要加强县域城乡规划建设统筹,顺应城乡人口变化趋势,统筹好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促进城乡要素配置、产业、基础设施等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县城、乡镇、农村功能衔接互补。
其次是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五网”建设、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人居环境“三个革命”深化提升、党建引领“四治融合”、乡村人才支撑等“五大工程”,力争今年新建达标村2000个以上,和美乡村达标覆盖率达到60%以上,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发展。
最后是加快补齐公共基础设施短板,优先解决农民出行难、用水难、通讯难、快递难、就医难、养老难等问题,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南川区农业农村委主任黎贵友表示,该区将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相结合,沿“178环线”将14个镇街68个村(居)串连成片,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连片式、组团式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努力打造片区化建设样本,引领带动全区整体打造美丽乡村、活力乡村、善治乡村。
不难看出,农村增活力,必须“软硬兼施”,其中“塑形”就是在硬件上进行补充和完善,而“铸魂”则是在软实力上发力。北碚区农业农村委主任张建军介绍,该区将聚焦全域创建巴渝和美乡村,坚持农文旅体康深度融合,活化利用百年乡建文化,激发村歌、村晚、村跑、村BA等“村字头IP”活力,推动建设全国乡建博物馆,打造一批具有北碚辨识度的和美乡村。
刘娟表示,要建好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的农村硬件基础设施,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通过道路、景观、人居环境优化,让农产品、工业品之间的交易更顺畅,让城乡人口流动更便捷。同时要建好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农村治理环境,比如组建乡村服务队,实现乡村自治;开展廉洁村居建设,打造廉洁村庄;挖掘乡村历史文化与非遗文化,营造文明氛围,从而形成立体治理体系。
农民如何增收入
打出强化利益联结机制等“组合拳”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农业生产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都是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应如何突破这些瓶颈?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去年我市通过实施强村富民综合改革等措施,推动农民收入稳中有升,去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90元,同比增长6.5%。”市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目标为7%,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市将打出一系列“组合拳”。
首先是强化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民增收挂钩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合作方式,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其次是大力推进小县大城、强镇带村、强村富民贯通联动改革,深入推进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试点等,健全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鼓励各地根据实际发展需要,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最后是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家庭作坊、民宿经济等家庭经营增收项目。同时扩大以工代赈实施范围,开发拓展乡村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一些区县正在进行相应的部署。
“去年我们突出产业带动、就业拉动、改革驱动,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初步估计2024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增幅连续3年高于全国、全市平均水平。”黔江区委副书记李泽玉表示,今年,黔江区将创新举措,推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具体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实施100万头工厂化养猪、300万羽工厂化蛋鸡、10万吨工厂化食用菌、3万担工厂化养蚕四个重大项目,探索“国有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
二是打造“1+5+N”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体系,做大做强“武陵山珍”品牌矩阵,力争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辐射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实现增收。
三是深化“小县大城”“强镇带村”“强村富民”贯通联动改革,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带动农民、村集体双增收。
阅读延伸>>>
从3个关键词看重庆今年农村工作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邱春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做好全市“三农”工作、推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1月16日,记者梳理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内容发现,今年全市“三农”工作中,有3个关键词特别值得关注。
关键词:巴渝粮仓
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在高起点上稳定粮食生产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国之大者”、头等大事。“2025年,我们要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在高起点上稳定粮食生产。”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我市粮食产量达220.14亿斤,创16年新高。“今年的目标是,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稳定在3020万亩、220亿斤以上,耕地保有量稳定在2664万亩以上。”
如何在历史高位上完成“硬任务”?
“首先要推进新时代‘巴渝粮仓’建设,持续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该负责人说,粮油作物方面,要稳面积、提单产。
具体而言,今年我市将聚焦渝西八区、龙溪河流域等优势区域,打造“巴渝粮仓”市级万亩、区县千亩、乡镇百亩示范区,将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20万亩以上,油料播种面积564.1万亩;对重要农产品,则强调保供稳价: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100万头左右,生猪出栏量稳定在1700万头,水产品在60万吨以上,蔬菜保持在2200万吨以上。
要确保粮食安全,就必须牢牢守住“两条红线”,即全市2664万亩耕地保有量和206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底线。该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市将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对“大棚房”等“非农化”问题实行“零容忍”;迭代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关键词:守住底线
精准实施“四个一批”发展帮扶产业,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重庆如何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着力在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体系、开展就业攻坚行动等方面下功夫。
去年,我市脱贫人口就业稳定在83万人以上,帮扶产业覆盖90%以上脱贫户和监测户,连续5年在国家考核中获得“两好一优”,连续两年综合排名全国第一。“今年守住底线的抓手要更实,对象要更精准。”该负责人认为。
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前提。今年,我市将持续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行动,用好“渝悦·防返贫”数字应用平台,发挥大数据比对作用,强化筛查预警,发现一个帮扶一个。
如何发展帮扶产业?答案是精准实施“四个一批”:巩固一批市场效益好、链条较完善且发展前景广的帮扶项目;升级一批资源有支撑、发展有基础、效益需提升的帮扶产业;盘活一批停产闲置的帮扶项目和就业车间;调整一批市场前景不看好的帮扶项目。
“各级财政的衔接资金主要用于产业发展,今年不低于65%。”该负责人强调。
如何帮助脱贫人口增收?我市将开展就业攻坚行动。在劳动力外出较为集中的地区,探索设立劳务工作站;为脱贫地区的乡村工匠、农村电商、新一代乡村企业家等提供专项技能培训;将公共就业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
关键词:城乡融合
完善“1+18+N”政策体系,推进小县大城、强镇带村、强村富民贯通联动改革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突出短板之一。”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我市的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存在壁垒,乡村“引才”难、“留才”难,高素质农民在农业从业人员中的占比较低,农村资源盘活利用率也偏低。
正因如此,今年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奋力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标志性成果,为此将系统推进5项措施。
首先,深化推进小县大城、强镇带村、强村富民贯通联动改革。加强县域经济统筹发展,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打造一批10亿元级产业强镇,推进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的镇域产业融合;推进120个强村富民综合改革试点,推动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95%以上。
其次,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精准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完善多元化农民户有所居保障机制;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
再次,实施“四进三回”行动。“四进”,即规划、科技、经营、资金进乡村;“三回”,即引导能人、青年、务工人员回乡村。
第四,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完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管理;力争农村产权交易额达到60亿元;加强集体资产数智化动态监管。
第五,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化“一县一策”,推动山区库区强县富民高质量发展。完善“1+18+N”政策体系,支持山区库区区县因地制宜打造1个优势制造业,推动其开发区规上工业产值达到19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