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的锣鼓声中,一曲激昂热情的《金蛇狂舞》从展厅门口留声机的金色喇叭中盘旋而出。而在展厅的另一边,“戏台”上正上演着传统剧目《白蛇传》。萦绕在古今旋律之间的,是与生肖蛇相关的历代文物和艺术品。
1月13日,一年一度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新春文化系列展览之生肖文化展》正式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二楼临展厅内拉开大幕。持续到4月27日的展览,将用115件(套)与“蛇”及春节传统习俗相关的馆藏文物,为广大市民呈上一场“金蛇献瑞”的文化盛宴。
说起蛇与古代先民们的故事,重庆这片土地是一定绕不开的话题。
展览策展人杜芝明说,远古时,巴人的首领廪君带着巴族部落,一路征战来到江州,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巴人发现,江州三面环水,廪君姓巴,名务相,觉得此“巴”地和自己有缘,就在这里建立了巴国,并以蛇为图腾。
巴人崇拜蛇,希望自己的国家跟“食象蛇”一样强大,因此,在不少出土文物中,都能看见“蛇”的身影。
在展厅之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就是东汉时期的灰陶操蛇镇墓俑。只见展柜中的陶俑头长鹿角,戴着簪花,面部模糊不清,看上去仿佛兽面。灰俑舌头伸出,身着右衽襦衣,左手操蛇,蛇尾卷曲,右手执斧。
为啥古代先民要用操蛇的人俑来镇墓呢?杜芝明说,所谓镇墓,即古人在墓葬中制造一种形象恐怖怪诞的人或兽,用于护佑死者的墓葬,使其亡魂得到安宁,避免遭受阴间野鬼的侵扰。据《中国古代镇墓神物》记载:“较早接近人形的镇墓兽,出现于汉晋时期,其突出特点是躯体面容为人形,口吐长舌或头插鹿角,持蛇,直立或作跪坐状。”而这样奇特造型的镇墓俑,大多数出土于巴蜀地区,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巴蜀先民对蛇的崇拜。
除了操蛇俑外,展厅中还展出了大量重庆先民使用过的“皮带扣”——带钩。在这些琳琅满目的带钩上,均镌刻着蛇形图案。
古人为何将蛇放进十二生肖之中呢?三峡博物馆的展览也给出了答案。
蛇最早出现于侏罗纪,是与恐龙同一个时代的生物。几百万年前,人类出现后,蛇就与人类产生了联系。人类不仅看到了蛇的狰狞,也发现了蛇的美。人们既畏蛇,又崇蛇。
蛇善于避水、蜕皮、多产多生,被中国人赋予智慧、力量与再生的吉祥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的形象与龙难舍难分,更有“蛇为小龙”的说法。此外,蛇常常与人或其他动物结合成为神灵,中国人信仰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便是人首蛇身的形象。正是凭借巨大的影响力,蛇也得以跻身于中华传统生肖之列,与十二地支中的“巳”对应,成为年俗文化的形象标识。
从远古先民对蛇的恐惧,到蛇神、始祖、生殖崇拜的神化和尊贵,蛇的灵瑞、吉祥、富贵也在民风民俗中广为流传。民间故事中有许多关于灵蛇报恩、人蛇相恋的传奇,《白蛇传》就是其中最为有名的一出。
杜芝明说,为了让观众更好地感受从古至今的蛇文化,博物馆专门在展厅中布置了一处“古戏台”,观众可以在品鉴文物的同时,现场聆听许仙和白蛇的传奇故事。
除此之外,展厅内还设置了一个蛇年展特别版“蛇棋”棋盘,将风靡全球的儿童棋盘游戏首次引入三峡博物馆中,让观众比较中外蛇文化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