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全链条探索“疆电入渝”重庆段这样啃下“硬骨头”互利共赢 复星频频在渝布局“大手笔”项目
第004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
上一版 下一版 
重庆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全链条探索
“疆电入渝”重庆段这样啃下“硬骨头”
互利共赢 复星频频在渝布局“大手笔”项目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1 月 0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见缝插针施工,昼夜交替场平,打下“定海神针”——
“疆电入渝”重庆段这样啃下“硬骨头”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崔曜

  一月八日,“疆电入渝”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重庆段)全线贯通。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1月8日,在渝北区N6376张力场,随着最后的导线展放完毕,“疆电入渝”工程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重庆段)(以下简称重庆段)全线贯通。

  指挥完放线,重庆送变电公司项目经理康骥的眼眶有些湿润。

  这是重庆第一次建设特高压换流站,虽然面临着经验欠缺、线路交叉跨越数量大、场平复杂程度高、系统性强等困难,但康骥和同事们发扬啃“硬骨头”的精神,只用1年多时间,就完成全部工程,确保重庆段全线贯通。

  见缝插针

  啃下“最硬的骨头”

  “重庆段放线施工最大的难点就是线路交叉跨越数量大且复杂,重要跨越累计达68次,其中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就是跨越襄渝铁路架线施工。”康骥介绍,这条铁路平均每8分钟就有一趟车。为保障客运安全,施工人员只能见缝插针地施工:白天休息,每晚10点到次日早上7点开展作业。一个月后,施工人员都习惯了夜间工作的节奏,大家干劲十足,没有耽误进度。

  “我们还明确交叉作业流程和工序交接关键点,确保多个班组协同作业时的有序性和高效性。”康骥说,项目部因地制宜制定施工方案,施工条件好的区域先进行基础施工、组塔,受限制的区域到后面再施工。

  记者在渝北区N6376张力场看到,施工现场附近有不少山坡。

  康骥介绍,为克服地形限制,65%的塔基采用机械开挖,而在组塔过程中结合地形条件,采用落地双摇臂抱杆与吊车组塔互补的方式组塔。

  康骥打了个比方,吊车组塔好比空中“搭积木”,效率高。“在吊车去不到的区域,适合用落地双摇臂抱杆。”康骥称,在地形受限的施工区域摇臂转动灵活,起吊负荷相对较大,操作方便。

  24小时不停工

  4个月完成场平工作

  梁脊陡峭、沟壑深邃、地形凹凸不平……对重庆段渝北换流站的原始地貌,重庆送变电公司项目副经理王佐道用了一句话来总结——“六梁七沟一河道。”

  不仅如此,这里最大高差达66米,施工难度很大。

  场地平整工作对工程进展至关重要。“我们在2024年3月完成了场平施工,场平‘抢’一天,整个工程就能往前推一天。”王佐道介绍,场地挖填方量近300万立方米。由于地形复杂,为了让主体施工单位尽快进场,项目部把全站区挖方分为5个作业面,填方分为4个作业面。各个作业面昼夜交替,两班倒安排作业,24小时不停工。

  王佐道的脑海里,至今还存留着清晰的一幕:每当夜幕降临,渝北换流站的施工现场就变得灯火通明,挖掘机不停挥舞机械“手臂”,运土车来回穿梭,工人们紧张地进行开挖作业……

  “夜间施工可以利用冬季夜长昼短的时间优势,开展现场回填、开挖、浇筑等作业,还可以利用更多时间破碎回填区较大石块,提高回填土地质量。”王佐道说,为降低夜间作业风险,施工中减少了机械车辆和施工材料在不同区域的转移和调整。

  165根抗滑桩

  成了工程“定海神针”

  在渝北换流站东侧,一道屏障出现在记者眼前——这里是165根抗滑桩。它们每根直径两米,深入坡体底部22至23米,宛如“定海神针”。

  这些抗滑桩不仅是填方边坡的坚固支护,更是渝北换流站工程建设的核心保障。

  “抗滑桩是场平工作中工作量最大、技术条件最复杂、耗时最长的工程。”王佐道介绍,由于地下水水位高,抗滑桩的施工必须灵活应对,确保所有柱体一次浇筑成型。

  “为了确保抗滑桩的质量,我们邀请了电科院专家、桥梁专家以及其他省市的专家共同参与方案讨论,不断对试桩方案进行细致评估和改进,确保浇筑作业成功。”渝北换流站业主项目部经理李自若介绍,施工过程中,每个抗滑桩下方还安装了声测管,通过超声波对桩体完整性进行严格检验。

  “165根抗滑桩质量都达到Ⅰ类桩标准,合格率100%!”王佐道自豪地说。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