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乡建如何扎根乡村?
第007版:乡村振兴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艺术乡建如何扎根乡村?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1 月 0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术乡建如何扎根乡村?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韩毅

  2024年10月10日,酉阳县板溪镇叠石花谷景区美不胜收。该县将重度石漠化的荒山,打造成了集叠石地质展示、乡村艺术、花海观光于一体的农旅融合旅游景区,促进农民增收。通讯员 邱洪斌 摄/视觉重庆

  酉阳花田乡何家岩村,工人在搭建木艺墙。特约摄影 冉川/视觉重庆

  2023年7月10日,荣昌区直升镇道观村,艺术院校学生在土墙上绘画。首席记者 龙帆 实习生 龙瑞阳 摄/视觉重庆

  2024年3月9日,璧山区七塘镇将军村,市民在花海间游玩。特约摄影 钟志兵/视觉重庆

  核心提示

  从日本的越后妻有,到芬兰的菲斯卡斯村,再到浙江的青山村、上海的前哨村……近年来,艺术乡建被广泛运用于国内外乡村建设,成为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措施。

  前不久,重庆日报、四川美术学院联合推出川美讲堂第三季,从全国600多个案例中,遴选出12个典型案例,以“艺术+全媒体”的形式,系统呈现了艺术乡建的多种范式。当前,人们对艺术乡建的认识普遍存在三大误区,记者通过梳理总结这些经验和探索,找寻应对这些误区的破解之道,供读者借鉴参考。

  夜色褪去,白昼翻卷而来。清晨,在巍峨的武陵山山坳,酉阳花田乡中心村缓缓苏醒:

  几十栋土家小楼,木墙黛瓦,错落有致,掩映在苍翠的树林中,家家户户已贴上大红春联,挂着大红灯笼,一派过年的喜庆氛围……

  2024年12月29日,55岁村民杨水安一大早起床,就拿起扫帚,把屋子、过道、院坝等处,仔仔细细地扫一遍。这是他近两年才养成的新习惯,即便农活再忙或下雨落雪,都未中断。

  “艺术家来到村里,把村子搞得这么漂亮,吸引来了不少游客,让我们的腊肉、香肠都要比隔壁村多卖一两块钱一斤,我们一定要把村容村貌搞好,不能自砸饭碗!”他解释道。

  杨水安这一行为习惯的改变,正是源于其所在的山村经历了一场中国式公共艺术的乡建实践。

  误区 需要大制作高投入

  探索 就地取材留住土家族村的“乡愁”

  杨水安所住的中心村,位于武陵山深处,海拔800—1536米,距离酉阳县城需要1个小时车程。

  由于土壤贫瘠,多山坡地,且地处偏僻,这里曾经是有名的贫困村,不少年老的村民一辈子都没走出大山。如今,这里是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

  “我们早晨起床第一件事,不是下地干活,而是花时间扫院子。这一习惯的改变是在三年前。”杨水安说。

  三年前,中心村新上任的驻村第一书记曾令香,是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我们当时还在心里犯嘀咕,为什么不派懂农业技术的专家,来一个艺术家,起得了多大作用?”杨水安坦言。

  曾令香到任后,第一时间走村串户,聊的不是如何修建基础设施、如何发展产业等,而是村子的历史、传统风俗、乡村艺术等“无聊”话题。

  一些村民觉得曾令香是在“空搞灯”。一次,他在中心村六组召开的集体会议,到会的只有12位村民,年龄最小的68岁、最长的92岁。

  更让村民诧异的是,曾令香随后领着一帮学生,拿着卷尺,不仅测量了村办公室等公共空间,连进村公路两侧的村民房屋也量了一遍。他还从成渝两地的4所高校请来一大批艺术家,住在村里搞起了创作。

  他们将院坝里堆放的柴火重新归置、码放,打造成装置艺术作品《柴扉美术馆》;用竹编编了一个巨大的喇叭,放在村民的屋顶,取名《传来的都是好消息》;用村里随处可见的石头配上彩色瓷砖,打造了一条五彩斑斓的路,取名《梯》;村民的房屋外墙上涂涂画画,牛啊花啊,五彩斑斓的……

  “还别说,他们几整几不整的,村子一下变得好看起来,慢慢地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村民杨海明说。

  曾令香还在村里办起了美术讲习所。

  “我们一天农活都做不完,哪个来听你讲美术哟!”杨海明说。

  刚开始,课堂上的村民寥寥无几。曾令香把目光转到村里的小孩身上,利用周末放假,把孩子请进课堂,教他们画画、做手工等。之后,家长们也逐渐跟着走进了课堂。

  村民或许不会明白,曾令香是运用了“中国式公共艺术”中的“超整理”方法,对村里原有的材料、空间秩序,进行了重新整理、置放,使原本“脏乱差”的村子,变成了“精而美”的艺术村。

  目前,中心村沿用着“中国式公共艺术”引领乡建的发展路子,已建起了蜂蜜中心、传承工坊、电商中心、农家餐厅、大漆博物馆等,不仅吸引来了游客,还吸引了很多村民回村创业,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超300万元。

  专家点评>>>

  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美育专委会常务副理事长、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丁月华:

  一些地方搞艺术乡建,喜欢搞大投入,大拆大建,将村民的房子都建成艺术家心中的样子,殊不知钱花了不少,在实用性上却不能满足农民需求,逐渐沦为了乡村“新创伤”。

  曾令香在中心村的公共艺术实践,以“绣花功夫”进行微改造,既保留和放大了土家族村的特色,留住了“乡愁”;又融入了现代、时尚的公共艺术元素,使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成为了“叫好又叫座”的乡建之作。

  误区 脱离实际的艺术秀

  探索 活化乡村作坊让手工纸重振雄风

  2024年12月25日,青衣江侧、翠竹林中、潺潺溪边坐落着一个宁静古朴的村落——四川夹江县马村镇石堰村,空气中弥漫着竹子的清香,荡料、抄纸声此起彼伏。

  “没想到,祖辈留下的传统技艺如今还能重新被捡起来,并能赚到钱。”村民石利平正在家庭作坊内抄纸。他双手握住廉床,上下左右各抄一次,廉皮上便形成厚薄均匀的一层纸。这就是夹江手工古法造纸,主要运用于绘画、书法用纸。

  “从选料到舀纸共有十五个大环节,七十二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少不了。夹江手工纸,洁白柔软、浸润保墨、纤维细腻、绵韧平整,可保存数百年而不变。”今年55岁的石利平,12岁起学习制作造纸原料和技术。因为手工纸张生产成本高、销量低,村民根本赚不到钱,纷纷选择外出打工。

  2018年,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潘召南来到该村,复原了“大千竹纸”古法技艺生产场景,一方面利用“艺术家圈”“书法家圈”,帮助纸农找销路;一方面吸引研学团队到访,让纸农获得“加倍”收益。

  不少村民回来重操旧业。“目前一年通过造纸能赚30万元左右,比之前在外打工强多了。”石利平说。

  同时,村里还建起了村史馆,对造纸村落的历史风貌、产业分布、生活民居、造纸工艺、纸乡民俗等进行整体呈现,吸引游客参观。村里还发展起了“文家乐”(农家乐升级版),以纸文化为主题,配以书房、笔墨纸砚、庭院等,既可开展文化体验活动。石堰村先后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纸制作技艺”传承地、2024年全国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

  专家点评>>>

  中国美协理事、重庆市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魏东:

  艺术乡建中,一些艺术家“我行我素”,将自己认为好的作品植入乡村,脱离了当地实际、当地环境,并不能为乡村发展带来多大帮助。石堰村的实践,艺术家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因地制宜进行艺术赋能和产业升级,是一个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成功案例。

  误区 “一锤子买卖”,“开门火三天”

  探索 有效运营让“网红”变“长红”

  2024年12月30日,沿着青砖铺就的小路,走进位于璧山七塘镇将军村莲花穴院,几十栋小楼,砖墙青瓦,错落有致;推窗眺望,远山苍翠,花海成片,鸟鸣脆耳,炊烟袅袅;不远处,乡村咖啡屋,传出阵阵香气……

  村民杨年华实现了在家门口赚钱的心愿:他在村里搞起餐厅,并取了一个俏皮又接地气的名字“大青蛙田园餐厅”。食材都是村里自产的新鲜的农产品,游客都说好吃。“我还学会了拍短视频,拍的是村里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想让更多人看到之后来到莲花穴游玩。”杨年华的餐厅一年能赚10多万元,他很满足。

  杨年华能实现愿望,得益于莲花穴院落艺术活化项目。

  2019年,璧山区七塘镇政府、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市雕塑学会等达成合作协议,启动了莲花穴院落艺术活化项目。

  与多数乡建项目一上马就开始拆建不同,课题小组先是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摸底调查。

  村里的24栋房屋,有近1/3因缺乏修缮而逐渐破败。年轻人外出务工,有的甚至举家外迁,常住人口仅23人,其中有15名65岁以上的老人、3名留守儿童,是一个典型的空巢村。

  “我们的艺术家、设计师通过与当地政府人员、村民的广泛沟通共商,逐渐清楚了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即一方面,完成传统村落的艺术活化塑造,以周边丰富的生态农业资源为依托,打造重庆近郊乡间旅游的目的地;另一方面,建设相应的设施配套,为艺术展演、游学、团建和寻访乡土文化历史的活动提供条件。”莲花穴院落艺术活化项目负责人、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表示。

  在他看来,不少地方的艺术乡建项目,出现“开门火三天”,不一定是艺术本身出了问题,而是项目建成后,艺术家离开了村子,项目后续运营维护出了问题,被放置在乡村的艺术作品得不到维护和更新,缺乏在地生长性。时间一长,游客、村民都出现了“审美疲劳”,产业带动力自然就丧失了。

  在政府主导下,他们通过与村民集体协商,以“村集体、村民、艺术机构”三方共同建设的模式,成立“观田家”文旅公司,打造了对莲花穴进行资产管理、艺术展演、民俗活化的乡村建设“新主体”。

  这一“新主体”,随后在将军村打造了乡建艺术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乡村剧场、七彩稻田等十大主题核心艺术区,与村民共建特色民宿、自行车租赁、土特产售卖、特色餐饮等乡村互动区,实现“艺术介入乡村,乡村成就艺术,艺术振兴乡村”的共赢。

  将军村先后被评选为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重庆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五星级示范村等,更因为“新主体”在后期运营中,可以持续不断地更新作品、举办艺术活动,制造出源源不断的“美丽惊喜”,让将军村频频登上众多媒体的“头条”,进而持续吸引着大量游客到访。

  在莲花穴院落艺术活化项目带动下,七塘镇已累计吸引近3500人返乡就业创业,每年平均吸引游客80余万人,实现旅游收入5000余万元。

  专家点评>>>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刘明:

  把文化艺术的舞台放到乡村,让文化文艺的资源创造价值,探索文旅融合、农艺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可以较好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艺术乡建,要因地制宜彰显“一村一品”特色,注重艺术的在地性、参与性、功能性,并使之融入环境、融入乡村、融入游客、融入村民生活,才能真正把乡村打造成诗意栖居地。

  他山之石>>>

  艺术乡建典型案例

  ● 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是浙江省“未来乡村”先行地,也是杭州余杭区“未来乡村实验区”。该村吸引超110名设计师、艺术家成为“新村民”,在村里扎根创作、创业,打造融设计图书馆、融设计百工坊等20余个艺术产业项目,建立起手工艺共富产业链条,呈现出乡野气息与艺术氛围交融的未来村庄的模样。

  ● 上海市崇明区前哨村,将老厂房改建成“前哨当代艺术中心”,在村里布置大量雕塑、装置、大地艺术等作品,定期举办各种展览,配套打造艺术民宿、咖啡馆、餐厅等,使村子成了全国知名的艺术旅游村。

  ● 江西景德镇三宝村,依托陶瓷艺术,培育市场主体530多家,让不同群体、不同文化在这里汇聚,多元思想、多元业态在这里交融,成为景德镇极具魅力和活力的文化村之一。

  ● 浙江温州瓯海区泽雅镇源口村,推进现代艺术和传统书画的有机融合,打造了龙溪艺术馆、金临轩美术馆等一批高颜值文化地标,并经常举办高规格的大师展、艺术讲坛活动等,成为了全国知名的“艺术村”。

  ●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湘东镇江口村吸引了全国30多位知名艺术家入驻,打造乡村美术馆、三石竹艺博物馆、乡创中心等艺术化、特色化、创意化乡村空间,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艺术村。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