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烟头就识破异常案情一件竹笥实证巴人生活场景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为老年人幸福晚年护航
第009版:重庆
上一版 下一版 
从一个烟头就识破异常案情
一件竹笥实证巴人生活场景
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为老年人幸福晚年护航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2 月 2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中国行
纪念冬笋坝遗址考古发掘70周年特展开幕
一件竹笥实证巴人生活场景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李晟

  展品《战国竹笥》 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一件天然的竹制品可以留存2200年的时光吗?几乎不可能!但是,这件从九龙坡区冬笋坝遗址出土的竹笥,就逃过了岁月的侵袭,静静“躺在”墓葬中,等到了考古队员们的来临。

  12月24日,“巴人·寻踪——纪念冬笋坝遗址考古发掘70周年特展”在重庆巴人博物馆拉开大幕。这件2200年前的竹笥在出土之后,首次与观众见面。

  这件展品从何而来?

  那是一场跨越70年时光的考古发掘。回顾往昔,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九江至今记忆犹新。

  1954年、1955年、1957年,西南博物院(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四川省文管会等单位先后对冬笋坝遗址进行过4次考古发掘,共清理战国至汉代墓葬81座,墓葬形制较为多样,其中以船棺葬最具特点,遗址整体呈现出墓葬数量较多、分布规律性较强、墓葬形制及出土随葬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特点。

  2020年9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再次对冬笋坝遗址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4年时间里,涵盖了战国晚期至汉代主要的墓葬类型,从考古队员们手中一座座破土而出,堪称这一时期百科全书式集群墓葬。

  其中最特别的,就是那件2200年前巴人使用的竹笥。虽然历经数千年时光,但人们依旧可以在它身上看到清晰的竹纹。

  白九江说,巴文化竹编织制品是修复人员在清理一件战国青铜釜甑时发现的,直径残长约12厘米、残高3厘米,纵面显微观察显示其纤维僵直、导管清晰、结节清楚,初步检测鉴定编织物为竹纤维制品,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

  “在重庆地区,由于气候和土壤环境的限制,脆弱的有机质文物很难保存下来,因此从未发现过保存如此清晰完整的巴人时代竹制品。”白九江说,此次发现得益于冬笋坝遗址优质的埋藏环境,特别是黄黏土的高密闭性,既延缓了有机质文物的氧化腐朽,又保证了适宜的湿度不会造成有机文物干缩或翘曲。

  此外,该竹制品发现于出土青铜釜甑内底部,致密土壤的叠压达到隔绝氧气的效果,以及竹制品紧贴的青铜器对微生物的滋生有一定的抑制效应,这些原因共同促使该竹制品留存至今。

  这件难能可贵的出土文物,为考古人员研究巴人时期编制工艺、生活业态及丧葬礼仪等,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实证。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