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全面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第011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下一版 
江北区全面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2 月 1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库圆桌
智库专家深入江北开展调研,深度观察江北产业高质量发展
江北区全面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江北嘴中央商务区(江北区委宣传部供图)

  产业是经济之本、发展之基,抓发展最关键就是抓产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多条改革举措,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市委六届六次全会也指出,要紧盯制造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牵引带动高质量发展。11月12日,重庆日报组织专家深入江北区,围绕江北区“13457”总体发展思路,分别就现代金融业、商贸流通业、先进制造业、数字产业展开调研,并在江北区建立了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重庆日报基层理论调研基地。本期《思想周刊》推出智库圆桌,刊登专家调研文章,全面总结江北区在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经验成效,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助力江北区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编者按

  

  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

  肖忠意

  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党中央赋予重庆的重要使命。江北区立足金融资源集聚优势,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扎实推进、全面建设,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

  一是金融资源集聚持续扩大。江北区以西部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为重要依托,推动多个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区内设立功能性总部,并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产业多牌照发展。2023年末区内金融资产规模跃上3.5万亿台阶、人民币存贷款余额突破1.96万亿元、保费收入达到119.81亿元、金融业增加值398.2亿元。金融资源的集聚促进和发展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形成新质生产力创新链、生产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提供了金融活水源。二是金融市场结构持续优化。核心承载区内金融机构总量持续增加。目前全区入驻金融机构数量约500家,较2020年末增加12家,其中全国及区域性金融总部机构98家,银行机构约200家、证券机构约50家,保险公司70家、期货公司16家。区内特色金融种类不断丰富,绿色贷款余额约1700亿元,稳居全市前三。三是金融人才总量持续增长。加速引进海内外各层次金融人才,2024年江北区“金种子计划”,募集重庆农商行、西南证券等16家金融机构共102个岗位需求,共吸引超3000人次、1024名实习生报名;率先建设西部金融中高级人才培训中心、江北嘴博士后创新创业园,集聚科研工作站12家,其中,国家级科研工作站达6家,进站博士后46人。四是金融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核心承载区以党建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央地协同共建”模式,构建组织、责任、阵地、生态、支撑“五大体系”,一体推进金融优质服务先行区、金融安全稳定先行区、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区、金融清风廉洁先行区“四个先行区”建设,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区内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制胜优势。开展联合共建西部金融法律服务中心,创新打造集数字化展厅、国家金融信息平台西部中心、金融超市和会议展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西部金融会展中心,优化空间资源高效利用,提升西部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知名度和影响力。

  接下来,江北区应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依托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持续加强西部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更高水平促进金融服务中心与经济贸易、科技创新等融合发展,激活区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动力。

  围绕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目标推进,增强金融集聚力。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方向,争取大型金融机构在重庆设立区域功能性总部,对接国际金融市场规则,吸引更多全球金融机构落户重庆,提升金融国际化水平,形成特色鲜明、层次多元的金融资源配置体系,加快金融资源集聚和金融市场建设。支持本地银行、证券、保险以及金融服务机构发展壮大,优化金融机构布局,鼓励本地机构与国内外金融机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共同出资设立落户重庆的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加快西部金融中心金融生态主体集聚与发展。

  促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与“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深度融合,巩固提升区域经济能级。适应现代制造业集群发展需要,增强资本市场的活力、韧性和服务能力,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理念,强化金融的要素配置功能、创新支持功能、产业价值发现功能、信息匹配功能等,锚定建设科技金融模式创新,加大产品业务创新,引导长期资金、耐心资本为科创企业提供综合化、多元化、全生命周期优质金融服务,赋能金融成为服务重庆、辐射区域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孵化器”,更好满足先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金融需求。

  聚焦创新引领,继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基于江北区在核心承载区所形成的成功经验,以银行为牵引主体,调动各类金融机构的参与积极性,守护“金融向善”底色,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进一步加快高水平金融市场环境建设,培育法律咨询、资产评估、会计审计、金融仲裁调解中心等,培育本土市场化征信、信用评级、信用增进等法人机构,加快推进金融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强化金融算力体系,打造金融科技发展高地,有序推进金融中心建设改革创新。通过实施金融领军人才专项工程,引育金融、法律、会计、风控、合规等领域高端人才和团队,便利海内外高层次紧缺人才在渝执业,形成金融人才集聚、评价、培养和服务保障机制。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

  

  加速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选区建设

  洪竞科

  现代商贸流通作为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投资需求最为活跃的基础性产业,也是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渠道。近年来,江北区通过活跃多元消费市场、激发对外贸易动能、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以“大商业、大流通、大贸易”为抓手,加速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选区建设。

  一是以大商圈引领大商业。观音桥商圈通过迭代国际化、主题式、体验式三类消费场景,依托招商、促销、服务三方商业平台,升级交通、生态、游购三大营商环境,守牢政治、社会、生产三重安全底线,在人气、销售额等核心指标上位列西部第一,跻身全国商圈第一方阵。江北区通过集成包括兵工文化、购物中心、创意街区等消费新场景,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打造多年龄段娱乐消费新体验,满足居民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二是以大枢纽服务大流通。江北区充分发挥果园港的地理空间优势,通过“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内外联动,以枢纽为支点撬动内陆开放新局面。充分发挥重庆与新加坡带动西部面向东南亚开放的“双枢纽”功能,成为重庆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项目的新典范。三是以大创新驱动大贸易。充分发挥跨境电商的桥梁作用,用好重庆工业重镇的资源优势,支持中新(重庆)跨境电商产业园发起成立重庆市跨境电商协会,推动全市“跨境电商+产业带”、综服平台以及金融物流等配套服务协同发展。落地全国首笔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一单制”数字提单动产质押融资业务,创新“提单动产质押+全程物流监管”融资服务模式等。未来,江北要结合商贸流通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加速打造世界级商圈标杆。一是聚力打造消费新场景,提升消费体验。加速打造中環万象城、空中连廊、长安文化国际商业街三大标志性消费新场景;围绕“四首”经济、体验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型消费业态,综合运用平台招商、场景招商、以商招商等方法,推进传统购物中心业态升级;加强政企联动和资源整合,着力实施消费促进政策,抢抓消费品以旧换新机遇。二是聚力建设现代化商圈,推动迭代升级。以电子商务、商务会展、信息服务业等为特色,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加速推动商圈服务业优化,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主动融入数字重庆建设,通过推进算力换人力、智能增效能,加速推动商圈服务业数字升级,高效建设数智引领区。

  大力推动制度型开放创新。一是推动商贸流通创新改革先行先试。积极对接RCEP、CPTPP等国际经贸规则,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与内外贸一体化试点、自贸试验区建设等改革协同,依托江北嘴、果园港等市级开放平台争取更多创新型项目和首创性案例落地。二是打造商贸流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探索“保税+”业态模式,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聚力发展第三方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打造跨境电商产业集聚示范区;依托西部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和金联体资源,支持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保险机构等赋能跨境电商发展,搭建内外贸融通平台。三是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加快培育一批内外贸一体化试点示范基地、“排头兵”企业、外贸综合服务试点企业、AEO认证企业,培育壮大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协同市级及区内相关部门升级发展西部数据交易中心数据出境服务功能,强化外资、外贸企业数据出境服务,协同推动其他服务业赋能商贸发展。

  着力完善国际化流通体系。一是持续扩大RCEP“朋友圈”。整合消费和金融中心优势,发展壮大中新(重庆)多式联运示范基地、中新(重庆)跨境电商产业园等平台,强化联动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重庆办事处、老挝国家工商会重庆代表处等组织机构,深度挖掘东盟贸易、产业资源,打好企业面向RCEP成员国市场的“订单攻坚战”。二是持续推进物流枢纽建设。巩固提升中欧班列(渝新欧)、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沪渝直达快线等线路质效;协同两江新区共同做好口岸功能提升,强化果园港国际物流分拨集散作用,加强探索智慧多式联运新模式,积极试点各项通关便利化举措,推动物流降本增效。三是持续完善国际配置供应网络。深化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加快形成面向东盟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智慧家电、新材料等标志性合作产业链,实现“江北造”的高效供给。

  (作者系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教授、博导)

  

  江北区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的基本经验

  卢向虎

  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柱。江北区始终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新型工业化推进制造业现代化,工业总量位居全市十强。

  一是明确产业发展思路。产业发展,规划先行。江北区制定出台《江北区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明确了具备江北特色的“22411”现代制造业集群发展格局,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2个主导产业集群,软件信息服务、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2个支柱产业集群,新能源及新型储能、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消费品4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配套布局11个“新星”产业集群。江北区始终把制造业作为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占工业总量的比重提升至48%。

  二是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江北区高度重视市场主体培育,针对长安、海尔、赛力斯、奥特斯科技、中车长客等领军(链主)企业,实行“一企一策”重点培育,全区累计培育百亿级工业企业4家(含海尔工业园)、50-100亿级企业2家、20-50亿级企业4家。针对中小企业,落实好专精特新企业“一企一策一人”的工作服务机制,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扩面上量。分类开展“一对一”上市培育辅导帮扶,助力登康口腔、溯联股份2家企业顺利上市。江北区深入贯彻落实“满天星”行动计划,分级建立“启明星”“北斗星”培育库,大力培育优质市场主体。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由硬向软延伸,新培育聚力智联等19家软信类专精特新企业,葵海科技等6家企业入选市级首批“满天星”示范企业,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成长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三是精准匹配供需对接。江北区深入实施“大手牵小手”行动,常态化形成“规上工业企业发展需求清单”,全面提升中小企业产业链匹配能力和供应能力,搭桥建立与龙头企业的专项对接渠道。鼓励长安、海尔等“链主”企业加大本地采购力度,举办多次对接会活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生产要素互联互通。鼓励龙头企业对下游企业开放资源、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构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协作生态,促进大中小企业充分合作。今年以来,江北区共收集大中小企业供需对接信息90余条,通过长安、海尔等“链主”企业联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发展,实现汽车与电子产业链链融合。

  四是数智赋能激发活力。江北区认真落实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滚动实施智能制造咨询诊断,为企业提供“咨询评估+实施优化+金融配套+后续评价”闭环服务。鼓励汽车、电子电器等重点行业龙头企业打造智能制造标杆示范,以“生产线、车间、工厂”为基本单元梯度实施智能化改造,建设智能制造单元,完善梯次化培育体系,逐步实现全要素、全流程数字化转型。鼓励中小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数字化装备和云化ERP(企业资源计划)、云化MES(制造执行系统)等信息系统;聚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环节指导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推动更多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实现集群式数字化转型。

  五是有效盘活闲置资源。江北区针对辖区内港城工业园区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有限的实际,以市场机制收购低效闲置土地,探索“代建+租用+回购”模式,破解企业自建厂房周期长、成本高的难题,缩短土地空置期,加速形成产能、增加亩产。同时,江北区坚持“集聚化、集群化、集约化”的园区发展理念,以市级示范楼宇、区级示范楼宇为引领,以商圈、金融中心、工业园区载体建设为重点,整合12个园区4000余家软信企业,创新打造覆盖全区的产业载体“数智软件产业园”。2023年全年新入驻示范楼宇企业300余家,累计楼宇收储面积60万㎡、使用面积35万㎡,实现了软件开发、信息服务、工业互联网等业态全面开花。江北区通过有效盘活辖区存量楼宇,助推了亩产效益成倍增长。

  下一步,江北区制造业将按照“22411”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布局,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贯通行动、优质企业集聚培育行动、江北制造提质增效行动、全面数字化转型行动、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深化开放合作行动、要素保障能力提升行动七大行动,聚力打造主导产业集群,升级打造支柱产业集群,创新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新星”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现代化制造业集群体系。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以构建产业生态为着力点做强做优做大数字产业

  樊自甫

  数字产业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引擎。近年来,江北区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比较优势,聚焦平台载体、应用场景、市场主体、人才资源等关键环节精准发力、靶向施策,构建数字产业生态,数字产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成为全区具有辨识度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强化平台载体建设,提升数字产业发展能级。平台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江北区重点加大园区、创新、成果转化等产业平台载体建设,推动数字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一是强化产业园区载体建设。加快构建“一园四区”数字产业发展载体,建设全市首个市区共建重庆数字产业示范园、数字重庆应用开发中心,推动数字产品制造以及数字内容、金融科技、高端软件、数据资产全产业链“四大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提升数字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二是加快布局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西部数据交易中心、“渝快办”运营中心“三大中心”,成立数字赛道研究院,谋划组建中新国际贸易研究院、中新国际数据合作实验室等产业创新平台,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有效激发全区数字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立顺畅高效的“研发+转化+投资”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区域综合性中试中心建设,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催生数字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数字产业新增长点。

  突出应用场景牵引,打造协同共生产业生态。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是数字产业加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江北区把场景开放作为引企业、聚资源、强产业的关键抓手,健全常态化场景开放机制,累计发布应用场景开放清单超270个、软信企业供给目录清单100余项。一是加快数字重庆建设场景开放。在全市率先设立并运营数字重庆应用开发中心,集聚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优质企业70余家。二是打造数据要素应用场景。西部数据交易中心挂牌成立数据要素价格机制创新中心,建设运营七大特色数据交易专区,累计引入数商655家,上架数据产品5300余款,数据交易额达9.5亿元。三是推动数字化转型场景协同。围绕智能制造、车联网等重点领域,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引导制造企业面向软信企业开放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应用场景。

  培优育强数字企业,做大优质市场主体底盘。‌市场主体是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和主导力量。近年来,江北区坚持引进和培育并重,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把头部总部作为“第一支撑”,不断壮大优质市场主体规模。一是加大外部企业招商。坚持看核心团队、看人员规模、看核心技术、看盈利模式、看资本青睐“五看”标准,组建专班常态化走出去招大商、招好商,年营收百亿级的软信企业抖音集团懂车帝全国总部、总投资50亿元的360西部总部等70余家优质软信企业纷纷落地江北。二是推动内部企业升规入统。坚持“抓大不放小”,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升规入统企业库,点对点、一对一做好升规入统企业服务,软信企业升规入统从2021年的20家增加到目前的39家,基本实现“两年翻番”。三是强化初创企业孵化培育。举办“满天星”行动计划“星耀杯”创新创业大赛,开展人才创业辅导孵化行动,组织行业专家辅导前沿赛道项目90余个,建成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1家、市级创业孵化基地5家,孵化企业400余家。

  厚植人才第一资源,筑牢数字产业发展根基。数字产业具有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等特征,对人才的数字技能要求较高。近年来,江北区对人才引进政策进行“查漏补缺、更新升级”,不断提升对数字人才的“虹吸力”,加快打造数字人才集聚首选地。一是扩大数字人才供给。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人才共育力度,全力打造教育强区,与西南大学签署校地合作协议,授予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等4家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示范点称号,形成“校、企、园”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累计培育数字技能人才万余人。二是加大数字人才引进力度。面向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卫星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开展“满天星”“春风行动”等多场专场招聘会、“满天星‘人才行’之走进江北”等系列活动,引进数字人才2000余人。三是做好人才对接服务。建立岗位收集、技能培训、送工上岗联动机制,联合区内外职业院校和用人企业开展人才招引、供需对接、交流培训等服务,收集市场化岗位1.5万余个,开展补贴性技能培训近3000人,为重点企业精准送工1600余人。

  (作者系重庆邮电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