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走进世界各地百姓生活,中华美食飘香海外,中国设计持续全球“圈粉”,中国工程共筑美好世界……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勇敢“走出去”,在全球市场的广阔大海中奋斗、成长,成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交融交汇的生动写照。
面对不确定性增多的外部环境和需求差异大的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如何出海远航、行稳致远?怎样在合作共赢中共创发展新机遇?
(一)
中国企业“走出去”,今时如何不同往日?
彭博新闻社网站近期刊登题为《随着新一代品牌为应对经济放缓发力,中国制造走向高端》的报道称:过去几十年,只有很少一些中国消费品公司以自己的品牌吸引欧美消费者。但新一批年轻的中国品牌,如云鲸(扫地机器人)、文石Boox(阅读器)和徕芬(电动牙刷和吹风机),正在开辟一条不同路径,它们的销售基于产品的性能。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跨境贸易投资遇冷,各国消费者更趋理性。“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以含金量更高的商品、服务与技术,持续为全球市场“上新”。
这些数据是注脚:
前10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5.2%,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集成电路和汽车出口实现两位数增长。
同期,中国服务进出口同比增长14.6%,其中,服务出口同比增长16.6%;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0.6%,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15.7%。
增长曲线背后,是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
“低价、绿色的电力,对哈萨克斯坦本国产品出口到欧盟等地有很大帮助。”寰泰能源董事长南逸说,寰泰能源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设的8个新能源电站,不仅降低了当地电价,满足了当地约100万户居民的用电需求,每年还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0万吨。
越来越多中国企业主动和东道国企业携手,加强互利合作、优势互补,同时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创造就业机会、提供职业培训、改善基础设施、融入当地社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百姓福祉作出积极贡献。
2023年,中国境外企业向投资所在国家(地区)缴纳各种税金总额7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3%。年末境外企业从业员工总数428.9万人,其中雇用外方员工257万人,增加7.7万人,占比近六成。
加快“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正以高质量发展加速融入全球价值链,为世界提供更多选择和增长动力。
从发达国家到不发达国家,出海地更为多元。中国企业“走出去”从过去瞄准欧美等发达国家,到如今更多走向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市场;从“广撒网”到因地制宜深耕;从卖产品到贡献经验技术,共同探索最优发展路径。
中国企业“走出去”,造福了世界,也壮大了自己。
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十年磨一缆”的毅力,一步步打入被国外头部厂商垄断的海缆国际市场。如今,其国际业务不断扩大。到2025年国际业务占到公司营收10%这一目标,正在加快实现。
中国企业扬帆出海,不断在学习中融入,在融入中发展,在发展中共赢。
(二)
疾风知劲草。
2023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下降2%、跨境并购规模为过去十年最低的情况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8.7%。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全球份额的11.4%,出口国际市场份额稳定在14%左右,殊为不易。
中国企业“走出去”,从来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出海步履不停,信心和动力何来?
今年4月,深耕工业X射线领域的无锡日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个海外工厂在马来西亚落成投产。“不少东南亚企业青睐中国的新技术、新装备。”刚在越南进行产品推广的日联科技副总裁李育林看到了东南亚市场蕴含的机遇。
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认为:“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出海是历史必然。”
各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企业全球化布局的本质是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佳配置。出海参与全球竞合,是不少中国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企业加快布局海外市场,有的是顺应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主动作为,有的则是受国际复杂多变形势影响的应变之举。
无论顺势而为,抑或迎难而上,中国企业“走出去”意义重大。
对企业自身而言,通过拓展更大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利用全球资源,能够创造更多利润,同时降低在单一市场经营发展的风险,促进自身做大做强。
对中国经济而言,中国企业走全球化发展道路,发挥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协同效应,有利于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
对世界经济而言,伴随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脚步,中国的产品、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经验,推动经贸等各领域互联互通,有助于稳定全球供应链,给世界经济增添新活力。
中国企业“走出去”,让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加紧密相连。
(三)
“走出去”,是大势所趋,也道阻且长。
国际市场复杂多变,如何克服文化和法律法规的差异?如何在激烈的市场争夺中做大合作“蛋糕”?如何应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更多不确定性?
跌倒、起身、改进、前行,始终印刻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足迹中。
一路走来,中国企业历经磨难、大浪淘沙,从初级产品出海到技术出海,从代工出口到品牌出海,从承揽项目到产业链出海、标准出海,“走出去”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宽。
“走出去”之路并非坦途,需要主动作为。
当前,中国正在更加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这就要求中国企业不仅需要注重打造优质产品和项目等硬实力,还需更熟悉和掌握国际通行规则、尊重所在国法律法规,强化合规意识、品牌意识、企业管理等,夯实可持续发展根基。
“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姚维兵引述这句出自《礼记》的古语说:“我们出海的目的是为了和当地自然、资源、环境、人文、产业共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
让“走出去”之路更加宽广,更要持久发力。
从持续举办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到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合作,再到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一系列举措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开辟新空间,也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
更多制度政策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促进和保障对外投资体制机制,健全对外投资管理服务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
我国定期发布《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最新印发《关于加强商务和金融协同 更大力度支持跨境贸易和投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帮助中国企业了解东道国营商环境,更好把握贸易投资机遇、防范投资风险。
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相关部署正在落地,“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协调推进机制、产业链供应链务实合作机制、风险防控和海外利益保障机制等将加快完善,助力企业“走出去”的路越走越顺畅。
弄潮搏浪,一往无前。
中国企业将以更开放的心态、更稳健的步伐融入世界经济、迈向广阔天地,书写更多创新发展、互利共赢的新故事。(据新华社北京12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