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渝中半岛 图/渝中区融媒体中心 |
|
绿色金融大道 |
|
红球坝老旧小区改造后 |
|
新都巷老旧小区 |
|
戴家巷 |
|
凤凰花街 |
|
长滨路 |
|
珊瑚公园 摄/唐安冰 |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一头系着发展。
渝中,是重庆的底片、新重庆的客厅。近年来,渝中区紧扣“四化”现代都市、建设“四区”首善之地总体目标,坚持“留改拆增升”并举、“投融建管运”一体,深入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持续优化城市形态、功能业态、发展生态,努力打造美好城市建设新高地,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民生幸福持续加码。
在城市更新的引领下,渝中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加速跃升,老城不老、历久弥新。
秀出城市“大变化”
20.08平方公里城区面貌日新月异
渝中区幅员面积23.2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20.08平方公里,是重庆唯一城镇化率100%的行政区,是名副其实的建成区、老城区。
总建筑规模约4994万平方米,居住总建筑规模2376万平方米,目前,渝中区建设于2000年以前的居住建筑占比达43%。商业商务载体存量不优,商业商务总建筑规模1478万平方米,建设于2000年以前的商业商务建筑约596万平方米,占比达40%。
配套不足、功能缺失、交通拥堵、设施陈旧、环境破败等一众“城市病”,曾经是渝中常态。而如今,随着城市更新的持续深入,渝中的山水岸线、大街小巷,都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重庆”巴渝韵深厚——
戴家巷、山城巷、十八梯、鲁祖庙、马鞍山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山城老街区在城市更新中重拾生机活力,湖广会馆、老鼓楼衙署等一批“历史遗珠”重现人间,成为市民游客感受原汁原味巴渝历史文化的新晋“打卡地”。
“最重庆”山城味荟萃——
在推进城市更新中,渝中区依山就势,保留了山城立体山水之城的独特魅力,还原特色风貌的山城老街巷、老社区,变老建筑为新街景,19.1公里江岸线加快生态修复、形态重塑、全线贯通,沿枇杷山—鹅岭—红岩村6.3公里山脊线建成的崖线步道,山、水、城、桥、船、灯等多元素融合,尽显山城特色。
“新重庆”国际范十足——
“解放碑—朝天门”绿色金融大道改造升级,全新亮相,聚焦形象重塑、功能重塑,聚力发展高端产业、时尚消费,已集聚世界500强企业80多家,加快向世界知名商圈迈进。不断更新周边环境配套,进一步提升时代天街亚洲最大的单体商业体发展能级。全力推进化龙桥458米重庆第一高楼陆海国际中心建设,加快崛起国际化新地标。
与此同时,渝中区坚持以缓堵保畅为抓手,全力完善“轨道+公交+慢行”绿色出行体系,“内畅外联”逐渐成为渝中交通的一种新常态。
去年,“一环七联络N连通”的解放碑地下环道实现全线通行,总长度约7.5公里,将解放碑核心区域28个地下车库连成一体,串联近2.3万个车位,是全国最大、重庆首例利用地下空间解决城市动态、静态交通的项目,过桥、过境车辆直接从地下穿行,极大缓解了解放碑片区路面通勤压力。
前不久,连接渝中、南岸两区,有“长江上游轨道第一隧”之称的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穿江隧道,也实现全段贯通,是重庆轨道交通首条穿江隧道。
近年来,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能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
改出生活“高品质”
69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旧貌焕新颜
“这边本来地理位置就好,走哪里都方便,现在小区环境好了,老房子当新房子住。”前不久,渝中区新都巷片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主体完工,小区居民纷纷为改造后的变化点赞。
位于上清寺街道的新都巷社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典型的山地老旧城市小区,涉及2181户居民,建筑面积约16.7万平方米。如今,通过整治立面安全隐患、优化公共环境、美化小巷步道、补齐公共设施等,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近年来,渝中区坚持把老旧小区改造列入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严格按照“消隐患、补功能、提环境、留记忆、强管理”十五字原则,扎实有序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作,不断提升老旧小区居住品质,让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跃升。
截至目前,该区已累计完成约69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蝶变焕新,惠及居民约10万余户,打造了重医家属区、双钢路小区、中二路片区等一批具有渝中特色的典型案例。其中,双钢路老旧小区入选了全国“加强物业管理 共建美好家园”典型案例;中山二路老旧小区项目获得了住建部2023年无障碍环境建设优秀典型案例。
下一步,渝中区还将以大坪村、长江二路等地块为切入口,探索补齐生活配套、增设地下车库、社区运营空间,以点带面探索老旧小区原址拆建、原地安置新模式,为解决老旧住宅根本问题寻求可持续更新改造路径。
此外,为满足新市民、新青年职住需求,渝中区还在尝试通过增量提质高端住宅、打造现代社区、建设长租公寓等方式,高标准优化职住空间、提升人居品质。
例如,加快推进国浩18T等项目建成,有序推进胜利路片区、枇杷山社区等项目建设,持续提供高品质人居空间。
高标准推进民乐村、重庆天地2个试点现代社区建设,打造重庆首个国际引领型现代社区和集“乐治”“乐养”“乐学”“乐活”的“民乐万家”现代社区。
充分用好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政策,陆续打造龙湖冠寓、建融家园、张家花园等一批优质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
老百姓的人居品质,成为渝中区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试出解题“好思路”
精准高效打通制度壁垒、解决资金难题
3年时间,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区,集中实施上千万平方米的更新项目,钱从哪里来?
近年来,渝中区通过不断寻找资源、资产、资本转化的平衡点,逐渐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投融资解决路径。
政府做主导,渝中区近3年共发行城市更新专项债包13个、发债总额83.3亿元,撬动区域固定资产投资约120亿元,形成投资拉动力,持续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风貌保护、“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地下管网改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城市更新项目实施。
市场当主力,渝中区持续探索“政府出资源、企业搞经营”的政企合伙模式。例如罗汉寺妙街以罗汉寺IP为切入口,将人文、生活、城市记忆与商业完美融合,打造重庆首个庙市共生文化街区,由康翔集团公司整合罗汉寺经营权,区政府引进重庆简繁文化公司承租招商运营,运营方负责把控项目品质、业态规划,且通过持续运营为商家赋能,极大提高后街的品质和生命力。
居民唱主角,渝中区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原则,引导房屋产权人以直接出资、使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让渡小区公共收益等方式,分担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建设资金成本。例如,戴家巷由政府出资通过微整治、微更新改善公共环境,居民自发出租或运营临街房屋、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店,前后筹集居民资金近1亿元。
一改过去政府大包大揽、无限兜底的做法,政府、市场、居民合力之下,城市更新项目更具吸引力,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
渝中区探索“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实施模式、微更新一体化运营方式推进老旧街区改造及发行政府专项债支持城市更新等经验成效,也成功3次入选住建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
此外,渝中区还在体制机制、政策体系等方面探索出一大批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
例如,针对“更什么”,建立全生命周期体检机制,实现改造项目精准对焦;针对“怎么更”,总结出一套“留、改、拆、增、升”分类推进方式;在具体操作层面,又总结出了“投融建管运”一体的落地思路;在制度保障方面,出台由实施细则、试点方案以及设计、验收、消防等具体指导规范组成的“1+1+N” 政策箱,并不断迭代扩充“N”的内容,为项目落地保驾护航。同时,渝中区编制了《渝中区既有商业商务楼宇绿色化改造导则》及配套支持政策,创造性提出改造效果的评价方式,不限定改造面积、改造后减碳量等指标,而是根据绿色化改造深度提出“改造提升”和“绿色更新”两大类共4个等级,为商务楼宇扶持政策、绿色金融参与、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示范激励等后续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并在全市首发《渝中区密室逃脱、剧本娱乐、电竞酒店和盲盒经营场所消防技术指引》,解决了渝中区相关建筑防火设计标准缺失的问题,持续提高新业态场所消防安全精细化监管水平。
挖出发展“新机遇”
“逆生长”重塑区域价值、释放产业活力
今年9月开街的凤凰花街,是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最后开放的一个街区,定位为“24H放逐基地”,引入小吃、酒吧、潮玩等业态,将夜景、夜市、夜游、夜玩的概念与传统风貌有机融合,为该区域打造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再作贡献。
显而易见,渝中的城市更新,直接加速了该区文旅消费产业的迭代升级、提质增效。
文旅有了新地标——
散落在渝中大街小巷的147处不可移动文物、44处历史建筑复活重生,成为探寻重庆厚重文化历史的重要文旅资源,十八梯、鹅岭二厂、山城巷、戴家巷等老街巷、老厂区陆续变成宜居地、打卡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历史文脉传承地,洪崖洞、李子坝、解放碑、朝天门等景点也从“网红”转为了“长红”。
消费有了新场景——
结合城市更新,渝中区精心谋划打造了一批“江崖街洞天”特色消费场景,加快推动风貌空间与商业内容有机融合。其中,“一带一路”经贸文化交流中心、世贸大厦“天台131”、黄桷树空中花园、洞见山城等一众特色项目备受市民游客热捧。
更新赋能之下,去年,渝中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96亿元、占GDP比重5.9%;旅游产业实现增加值118.9亿元、占GDP比重7.3%,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持续加快。
另外,更新过程中的空间腾挪、载体提质,也为渝中金融、商贸、科创、大健康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出更强的支撑、更好的条件。
例如,通过对解放碑—朝天门绿色金融大道的改造提升及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成功招引中银金租、渣打银行、大华银行等金融机构入驻,为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建设添砖加瓦;通过绿色化、智能化改造,推动老楼宇焕新升级,形成由40栋亿元级税收楼宇、161栋千万元级税收楼宇、376栋重点楼宇的产业载体方阵,打造出一个个“立起来的园区”。
下一步,渝中区将聚焦持续稳妥推进“五大片区、十大项目”整体更新,有序推动马鞍山、体育环路等项目完工,扎实推动重庆长滨、大国际村等项目建设,大力推动黄花园产业园项目落地,积极推动中山三路、大坪正街等项目谋划,释放重点区域、重点地段的城市价值,提升产业能级、优化功能布局。
让过密的人口有序转出去、低效的资源逐渐挪出去、有限的资源高效用起来,渝中区正肩负城市更新的新使命、新要求,阔步向前、蹄疾步稳。
渝中区城市建设重点项目一览>>>
◎重庆长滨项目
重庆长滨项目拟以基础设施改造优化为先导,通过储奇门至朝天门海客瀛洲约2.2公里道路下沉,释放地面近10万平方米公共空间,地下配备停车设施,同步提升区域防洪能力,全面提升沿线地块土地价值,协同推进内侧地块整体更新,提供更多高质量产业发展载体,将重庆长滨片区打造为长江上游一流的滨江产业带、休闲带、游憩带。
◎马鞍山城市更新项目
位于渝中半岛,项目分为西区和东区分步实施,将按照渝中区全域旅游、都市旅游的产业定位,营造层次分明的山地格局,再现马鞍山传统风貌街巷,与重庆人民大礼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动,实现主客共享的开敞街区,最终实现“文、商、旅、城”融合发展。
◎张家花园城市更新项目
位于渝中区大溪沟人和街,项目以修缮恢复历史人文古建筑为基础,集市井文化、居住形态、住房租赁、休闲娱乐于一体,用“留、改、建”的思路,以“改”代“拆”的更新理念来改善公共空间配套,配置书吧、健身房、咖啡馆以及便民超市等,在保留建筑原有的历史韵味的同时,让城市配套服务功能得到提升。
◎朝天门片区安全隐患整治与维修加固工程
朝天门片区安全隐患整治与维修加固工程为市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嘉陵江和长江两江交汇处,起点始于洪崖洞景区,终点至东水门大桥,岸线全长2.4公里。工程建设内容包括生态修复、岸线治理、朝天门广场排危整治、新建滨江步道、打造高品质滨江空间等建设内容。
◎“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嘉陵江岸线贯通工程嘉滨路大溪沟段
项目位于渝中区嘉陵江滨江路,东起洪崖洞景区,西至嘉陵江大桥,岸线长约3.9公里。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岸线治理提升、新建滨江步道、打造高品质滨江空间及新建公共配套设施等。
◎李子坝片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
项目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嘉陵江滨江路,东起渝澳大桥,西至嘉华大桥,岸线全长2.55公里,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岸线治理提升、新建滨江步道、打造高品质滨江空间及新建配套设施等。
◎主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嘉陵江岸线贯通工程嘉滨路化龙桥段
项目位于渝中区嘉陵江滨江路,东起嘉华大桥,西至红岩村大桥,岸线全长2.9公里,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岸线治理提升、新建或改建滨江步道、软化现状硬质码头驳岸、打造高品质滨江空间及新建公共配套设施等。
◎大石化片区雨污管网排水工程项目
项目对大石化片区雨污管网进行改造升级,建设范围为经纬大道、九坑子路、大坪医院南侧、复旦中学下游、煤建新村等6条道路新建排水管网及附属设施,菜园坝街道、石油路街道和化龙桥街道36个雨污合流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将持续解决渝中区片区污水溢流以及雨污管混接,造成水环境污染等问题。
◎渝中解放东西路排水工程项目
该工程位于渝中区解放东路、东水门大桥桥头,将新建顶管井3座,建成后将以重力流排水的模式,利用管道纵坡,提高管道流速,提高管道自清洁能力,极大提高暴雨天气渝中区两江桥主隧道及道门口片区排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王静 刘廷 图片除署名外由渝中区住房城市建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