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班攻坚 确保民生实事落地办成重庆人才幸福指数优势明显渝派中医药如何振兴发展嘉南线连接道项目建成通车重庆队获团体总分第一重庆艾滋病疫情处于低流行水平扬尘污染久拖不治 5人被追责
第004版:重庆
上一版 下一版 
专班攻坚 确保民生实事落地办成
重庆人才幸福指数优势明显
渝派中医药如何振兴发展
嘉南线连接道项目建成通车
重庆队获团体总分第一
重庆艾滋病疫情处于低流行水平
扬尘污染久拖不治 5人被追责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2 月 0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政协之窗

渝派中医药如何振兴发展
政协委员建言:打造“渝产中药”品牌、建设人才高地、强化技术创新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罗静雯

  近年来,随着全民大健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中医药成为各方关注热点。市委将“现代中药”纳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打造,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中医药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为助力我市中医药振兴发展,今年8月至11月,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开展深入调研,广泛收集建议并形成相关报告。在日前召开的专题协商会上,政协委员们与相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交流,针对中医药产业品牌打造、人才队伍建设、产业发展等关键环节踊跃献计、精准建言。

  打造“渝产中药”品牌

  还需加力

  重庆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主产区之一,《中国药典》收载616种常用中药材,重庆有426种,占比69.2%,其中道地药材种植种类有55种,如石柱黄连、秀山山银花、巫溪党参、酉阳青蒿等都颇具名气。但与“云南三七”“十大黔药”“湘九味”“浙八味”等全国知名品牌相比,重庆中医药还缺乏响亮的拳头产品。

  向东委员就此建议,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规模优势、技术先进、品牌影响力强的龙头企业,制定统一的“渝产中药”品牌规划,充分发挥我市选定的“渝十味”道地中药材优势,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中药材品牌。通过举办重庆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国际博览会、中医药文化节、道地药材交易博览会等节会,提高“渝产中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建议举办全国药膳大赛,打造巴渝特色药膳品牌。”闫海龙委员认为,应加强以渝产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特医食品、保健食品、药膳、药妆日化等新产品研发与应用,推动非药用部位综合开发利用,研发中医药健康产品,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现场聆听建议后,市卫生健康委负责人回应称,将会同相关部门强化品牌建设,积极打造“大巴山药谷”“武陵药都”等区域公共品牌,“渝十味”“巴渝药膳”“渝产中药”等产品品牌,“国药太极”“伍舒芳”等知名企业品牌和“中医药特色街区、小镇、年货节”“中医药精品旅游线路”等中医药文旅康养品牌。

  市经济信息委负责人表示,将强化新药创制基础研究,夯实“渝产中药”创新发展根基。深入推进医药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渝产中药”大品牌,加强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及东南亚国家的合作,鼓励市内优质中药企业出海,开拓新兴医药市场,扩大“渝产中药”国际影响力。

  建设中医药人才高地

  亟待提速

  人才是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关键支撑,然而重庆中医药领域缺乏国家一流学科和市一流学科。王勇德委员列举了一组数据:2023年末全市有中医药人员2.73万人,但缺乏中医药领域“两院”院士、国医大师、岐黄学者等领军人才。15个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和20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中,我市未有团队入选。

  他呼吁加大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引进与培育力度,提高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质量,设立基层中医药人才学历提升专项计划,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支持培育新的中医药类学科和前沿交叉学科,不断提升学科建设综合实力,聚力建设中医药人才高地。

  夏敏委员也建议,建立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中青年骨干人才,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基础,建立卓有成效的金字塔人才梯队。

  市人力社保局负责人表示,将支持中医药人才引进,对符合条件的人才,从成果转化、人才奖励等方面给予激励支持。支持我市中医药相关专家团队申报专家工作室、专家服务团;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医药领域科研机构设立国家级、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培育中医药博士后人才。

  市教委负责人表示,将加强中医药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院校开设中医儿科学、医疗保险、智能医学工程等“医学+X”新兴学科专业。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中医药产教融合,支持高校建设中医药学类现代产业学院,大力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

  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

  尚需提升

  周书永委员建议,加大对中医药科研投入,完善支持企业对中医药科研创新研发投入的政策。持续推动道地中药材提质增效,重点围绕“渝十味”道地优势中药材的深度开发进行技术攻关。推进“产学研用”多元协同融合创新,大力开展中医药与分子生物学、基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跨学科研究。

  杨缙委员则提出重点支持保留制剂室的医疗机构开展制剂新品种研发、工艺改进和新技术应用,推动医院制剂源头创新,更好满足民众中医药服务需求、提升中医临床疗效。

  市经信委负责人回应表示,将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共建创新综合体,围绕现代中药制造业集群体系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短板,实施攻关行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效能。深化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大市场”的衔接机制,促进成果高效转化。加强医疗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构建“医学+工业”“医院+工厂”“医生+工程师”等多维度协同创新机制,赋能重庆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