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着力提升城乡文化服务供给效能加快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不断增强思政引领力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第009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
着力提升城乡文化服务供给效能
加快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
不断增强思政引领力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1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断增强思政引领力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梅记周 赵长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思政引领力对于汇聚人心、凝聚力量和指引方向具有重要作用。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思政课教师应找准思政工作切入点、关键点、落脚点,增强思政教育责任感、使命感,在思政教育实践中出硬招、见真章、求实效,不断增强思政引领力。

  思政引领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灵魂。在教育强国战略中,思政引领力居于“六力”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运动的开展到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再到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思政引领力始终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关键因素。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创新,而推动教育创新的关键在于提升思政引领力。一是创新思政教育理念,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厚植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与价值观的深度融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用新时代具体实践案例感染激励。二是创新思政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创设沉浸式教育情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钥匙,解锁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为教育强国建设增添不竭动力。

  增强思政引领力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实践要求。加强思政引领力,对于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与民族情怀,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思政教育体系建设面临新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针对青年学生思想活跃、信息获取渠道广泛的特点,如何构建更加科学、系统、富有时代感的思政教育体系,是必须解决的难题。要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形式,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符合时代要求,从而有效提升思政引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政工作领域面临新拓展。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思政工作领域已超出传统校园范围,延伸至网络空间、社会实践、国际交流等多个领域。要不断拓展思政工作领域,将思政引领力延伸至更为广阔的空间。在网络空间中,要坚决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在社会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国际交流中,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思政队伍建设面临新提升。新时代党对思政工作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通过培训、交流、实践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思政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以高标准引领思政教育新风尚,构建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技能精湛、工作作风扎实的思政工作队伍。

  以增强思政引领力创新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中,思政引领力是凝心聚力的灯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引擎。深化思政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要通过系统学习、深入研讨、广泛宣传,有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成为广大师生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同时,紧扣时代脉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探索教学创新之路,活跃思政课堂氛围,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和转化。加强思政实践探索,激发创新活力。要紧密围绕学生成长成才需求,设计丰富多彩的思政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将思政理念转化为实践行动,让青春力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坚守网络思政阵地,拓宽引领渠道。要深度挖掘网络平台潜能,拓展网络思政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构建新颖而贴近青年的网络思政话语体系,增强网络思政吸引力。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敏锐捕捉社会热点,及时回应公众关切,以权威之声澄清迷思,以理性之光照亮是非,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完善思政工作体系,形成工作合力。要持续优化思政工作架构,强化顶层设计与组织领导,构建起一个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工作网络,确保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加强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交流合作,搭建家校社共育桥梁,汇聚推动思政工作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共同开创思政工作新局面。

  (作者分别系衢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