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的教育变革智慧又诚挚
第011版:强国建设 教育担当——全面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看落实
上一版 下一版 
深刻的教育变革智慧又诚挚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1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刻的教育变革智慧又诚挚
透视重庆大学城一中探索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引发的“五维之变”

  学校开展编程课程,助力孩子实现“科创梦”

  科学之城、创新高地,在重庆高新区这片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热土上,重庆大学城一中(以下简称“大一中”)有些别样的“安静”。

  这种安静,是智慧的态度,亦是诚挚的行动。学校在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局的关心和支持下,搭乘重庆高新区“打造西部教育高地引领区、教育创新发展先行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东风,找准深层变革支点,探索现代学校治理路径,形成了“1141”学校整体治理体系,教育教学及管理一步一步发生着深刻变化,让这所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学校迅速华丽转型。

  学校发展日新月异,教师成长脱胎换骨,人才培养成效卓著……近3年,学校连续获得重庆高新区质量考核一等奖,教师获得市级赛课一等奖者近30人次,学生在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STEAM英国赛、全国啦啦操赛、重庆市青少年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赛等赛事中屡屡摘金夺银。

  花自盛开清风徐来。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学校代表团纷至沓来,一位中国教科院专家在学校坦言:“希望大学城一中能够为中国基础教育做点贡献,为全国众多的中小学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

  治理之变

  从“管理”到“治理”

  打造现代学校治理的样板

  班迹链,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在高2025届1班走向实践。围绕学生的成长发展,从学习到生活,从课堂到课余,从学校到家庭和社会,所有成员以平行主体参与,所有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竞标承包”,留下的痕迹作为学生成长的印记,留在班级库中,让成长看得见。

  该模式由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海洋于2019年提出,其理念来源于区块链,去中心化、可追溯性、高度信用和共识机制的四大特质对于班级管理创新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在班级这个系统中,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学生的凝聚力、协作力、策划力、创意力、执行力、表达力等都得到了显著提升。”班主任罗志明说。

  班级是缩小的学校,学校是放大的班级。一个小小“班迹链”折射出学校大智慧。

  面对繁复性、重复性的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工作,学校全方位、深层次、大力度进行了现代治理体系的探索。

  一张治理自画像“导明方向”。学校绘就包含共同的发展愿景、扁平的组织架构、多元的参与主体、智能运行系统的治理画像,为学校战略规划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量化的标准模型。

  一套实践体系“精准护航”。学校探索“结构设计、项目驱动、工具支持,标准运用”的一套实验体系,完成了治理矩阵图,形成了组织扁平、主体多元、工具专业三项特质和制度化、工具化、标准化三大路径;2023年,学校又规划了高质量发展的“1141”现代治理体系行动路径图,从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到实施“厚植教育底色”“聚焦课程教学”“借力数字转型”“构筑质量保障体系”四大行动,再到办学目标的达成性评估,形成了一个完整闭环。

  大一中保持教育定力,坚持机制创新,着眼长远,做在当下,并始终以尊重和信任为基础,不断推进重心下移治校策略,凝聚大众智慧,持续激活强大内力。

  师能之变

  从“外驱”到“内驱”

  培育深研快跑的教育强师

  2024年,大一中张瑞琪老师《家庭电路自动化、智能化》课例获得部优级精品课,创下3年连获部级精品课的佳绩,这位年轻教师是如何做到的?

  “以教学评一体化为设计理念,先在细化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制定评价方式,再以此设计教学环节。”张瑞琪表示,这种“以终为始”的设计理念,让老师始终关注学生是否“学会”,有力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激励老师不断优化创新,向更深处漫溯。

  “一所学校或一位校长,给予教师最大的福利应该是其专业的成长与发展。”王海洋如是说。大一中瞄准“三组一体化”,系统实施目标库建设、课堂改良行动、实践性师培,让全校教师卷入改革创新实践中。

  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机遇挑战,学校以学习目标库建设为抓手,让每一条目标向上对应课标,向下对接高考,打通“三新”之间的关联,将手中的教材、眼中的课标、心中的高考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实操内容。

  2020年学校启动了“基于目标达成的教学双驱”项目,成为推动课堂改良的动力引擎。学校提供了“三件套”——一表(教学双驱设计表)、一件(教学双驱课件)、一单(基于目标核验的分层作业单),让一线教师可以直接“化用”,进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并生成高质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表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大挑战。”生物学科主任王艳说,老师要从课标、教材、高考以及学情出发,确定学习目标,思考用什么样的工具将内容转化成任务,以及核验目标的有效达成。

  教研培一体化,让教研和培训真正为教学助力,激励着教师由外驱走向内驱。学校实施课程备研制度,聚焦课程目标如何转化为课时目标进而对接考试评价,组织教师参与说课和说题;开展教师数字素养整校提升项目,自主开发校本数字课程,并采取“2+1”(即两项通识技术和一项自选技术)模式,让全校教职员工从课程菜单中选择,由校内骨干种子教师进行培训。

  找准定位、内驱发展在这里成为了教师自觉。欧阳国婷之于教研组建设,王康之于分层作业设计,张钊然之于质量评估,林科之于数字平台搭建,吴非之于“三组一体化”系统实践,刘厚芳、黄元臻、代长敏等之于学科强基……,这里的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项目或一个团队,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代表着学校的蝶变。

  骨干教师持续涌现、学科名师脱颖而出、市级赛课获奖连创佳绩,5年来大学城一中教师队伍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生态之变

  从“他管”到“自治”

  构筑立德树人的教育高地

  早上提醒文明礼仪,课间查看两操质量,晚上监督自习纪律……从大门迎宾到晚寝巡查,从公区护洁到厕所打理,就连一日三餐都有学生秩序维护、擦拭餐桌油渍、打扫地面清洁、整理餐盘,班级值周学生们的身影穿梭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校园处处洋溢着昂扬向上、文明向善的勃勃生机。

  大一中的班级值周并不简单,学生不仅做日常监督,还要每天汇总数据,并在周一升旗仪式上做汇报、行政会议上提建议。3年来,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始终不减,一位老师道出了其中奥妙:“之前没人管,现在被人管,学生起初难免有情绪,但是进行了一次班级值周后,每个同学都有成就感、有建议权和话语权,得到学校师生、领导的尊重,自我管理、自主教育就被广泛认同。”

  “一所学校的主人是学生,而学生又是一所学校最鲜活的课程。”学校副校长吴亮说,学校将日常行为的管理权交给学生,学生自主而有序参与,成为学校的小主人。

  学校坚持“思无邪,行有道”育人主张,以学生自主教育为基础,把“三礼、三正、三爱、三观”融入育人全过程,培养“通文理、善体艺、广见识、有担当”的阳光青少年。

  思政+艺术,展现寓教于乐的智慧。大一中将思政与艺术融合,通过书画、戏剧、朗诵等学生喜爱的艺术手段,生动诠释思政内涵。开展“思政+艺术”为主题的研学之旅,创编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为原型的话剧作品《天路》,每年如期拜访‘愚公’,回首《天路》,让思政教育走新更走心。

  艺术何以疗愈?大一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艺术学科结合,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自我、理解自我、释放情绪或者流露心声,心理咨询老师随时捕捉学生在活动中的状态,关注细节变化、守好心理健康。

  教育信条、班迹链、思政+艺术、班级值周、劳动实践、艺术疗愈、家长夜校、音乐餐厅、图书流转、微心愿十大德育项目,激励着学生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每年一届的“向美而歌”德育年会,艺术呈现,学术表达,彰显着这一饱含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实践智慧,受到与会来宾的高度评价,成为大一中德育的金名片。

  智慧之变

  从“数字”到“数智”

  走出“以数化人”的变革范式

  想要了解学生周末返校信息需要多久?几秒钟足矣,打开手机点击校园管理平台,学生返校人数、具体请假事宜等情况尽在掌握。

  “技术智能化或者说教育数字化,不是数字资源的全面覆盖与替代,也不是高大上的数字技术的全副配置与武装,而是人的数字意识、思维赋予技术的智能,让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的底层数据真正的数字‘化’起来”。这是王海洋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热潮的“冷思考”。

  大一中按照结构设计、项目驱动、工具支撑、标准应用的“四化”路径,逐步让学校数据从零碎走向聚合,从割裂走向联系,从隐性走向显性;同时,借助“重庆市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示范学校培育项目”,通过低代码开发,依托钉钉办公软件、项目动态管理平台和校内网静态数据库建设,集成了学习目标库、巡课观课、部门级组管理小程序系统,基本实现了全校范围内的数字化管理。

  目前,学校将以几万元的成本投入,挖掘学校内部的团队智慧,着力推动“云上大一中”的数据驾驶舱建设。在结合前期实践和自身需求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钉钉窗口接入—零代码平台汇总—结构可视化呈现—数据赋能治理决策”的实施路径,“假日返校通”“新生档案数据”“教导巡课”“观课议课”“有话请您说”“教学‘三件套’”等已经全面接入并开始发挥其数据价值。

  随着学校结构提质的不断升级,学校“三中心”“两组”的数据将不断汇总和聚集,“云上大一中”的数据驾驶舱将愈发展示出“数字化浪潮”下现代学校数字治理的应有图景,真正让数据“活”起来、“跑”起来,为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全链条赋能。

  未来之变

  从“卓越”到“示范”

  加快建成现代治理示范名校

  11月4日,重庆市教育文化研究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中小学现代治理研讨会在大一中召开。

  王海洋以《从设计到应用:学校治理的校本实践》为主题,向大会深入阐述了大一中在数字化浪潮下教育现代化治理的生动实践。“大一方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得到了众多学校的强烈共鸣。

  大胆的探索,先锋的实践。5年来,大一中在重庆高新区“新智慧教育”的引领下,围绕现代学校治理所探索的成功经验、所取得的显著业绩、所标注的崭新未来,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师生走下去的信心。

  回首过去之路,大一中步履扎实坚定,2018-2023年,学校以“结构提质”为战略定位,设计并完成了现代学校治理的矩阵图;审视改革先行路,大一中坚定发展自信,2023-2028年,学校将以“数字化+结构提质”为战略定位,设计并逐步推行学校数字发展行动的路径图,描绘学校高质量发展蓝图,加快打造一套包含理念与文化、决策与指挥、目标与标准、制度与执行、资源与配给、监测与评价、平台与工具、反馈与改进等八大系统的质量保障体系。

  展望未来,大一中将始终恪守“得一以生”的办学理念,瞄准建设“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型学校”的目标,和衷共济、争创一流,为西部(重庆)科学城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西部基础教育特区的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谭江驰 文秀月 胡忠英 图片由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提供

  

  教育不仅要说“道” 更要做“到”

  全面提升治理水平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从教20余载,从学科教学到教学研究,从教学管理到学校治理,经历了多所高完中学校,对基础教育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而立体的阅历感。就学校教育工作而言,存在普遍性与经验性的忙碌,碎片化、割裂式、散点状现象突出,教育观、行动力与时代变革有代差等等。这些现象或问题,除了观念因素外,很大程度上与系统、结构有关。

  学校教育是价值观指导下的做的事业,价值观、方法论和工具箱缺一不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此为基础,重塑教育观念,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作为重庆高新区内一所市级重点中学,学校一头挑着教育质量,一头肩负学生成长,快的社会要求与慢的教育属性,二者需要得兼;学校明确了“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升学率是水到渠成的附加值;理解不同,包容差异,生长性是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并通过“人人说教育信条”来引导和确保知、言、行的“三合一”。

  5年前,重庆大学城一中提出了“结构提质”的战略定位,引领、支持团队进行了系统性和持续性的实践探索。第一个五年,学校构建了学校治理矩阵图,在扁平管理、自主参与和工具运用上成效显著,各板块、各级组都能进行结构化设计,并依托项目、运用工具去实施,这催生了一个又一个会思考、能实干、善表达的团队;第二个五年,又构建了“1141”整体治理体系,要让全校教职员工主动和自觉地“卷入”并实现自我“内生”,真正让现代学校制度通过工具转化、流程再造和标准研制,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公约”,并以此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展其才。

  着于一点,必有深井可挖;五年沉潜,十年自成高格。在重庆高新区“新智慧教育”的引领和加持下,短短几年时间,学校体量和质量都呈倍级增长,现代学校治理系列成果赢得了市内外的广泛赞誉和积极借鉴。学校将坚持教育不仅要说“道”,更要做“到”的态度,开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王海洋 作者系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链接>>>

  ·国家级荣誉·熠熠生辉

  •学校荣获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RoboGenius系列赛二等奖,获评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全国消防教育示范学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重庆市选拔赛优秀组织单位、青少年信息科技人才培育“尖峰计划”专家工作站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市级荣誉·催人奋进

  •学校荣获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文明校园、重庆市绿色学校建设示范学校、重庆市足球特色学校、重庆市五四红旗团委、重庆市智慧校园示范校、重庆市基础教育校本教研示范校(初高中)、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状等20多项荣誉。

  ·教师发展·卓尔不凡

  •近年来,教师在优质课大赛中获国家级、市区级一等奖达64人次,教师个人获得国家级、市区级荣誉152人次。其中,获优质课大赛全国一等奖6人,优质课大赛重庆市一等奖23人,论文获重庆市一等奖64项,立项市级课题9项。

  ·学生成才·亮点纷呈

  •学子广泛参与各类活动,学生团队获市级以上表彰40余次,学生个人参赛荣获重庆市区级表彰500余人次。其中,世界机器人大赛全国一等奖4人,科创信息竞赛全国一等奖8人,全国历史论文写作大赛二等奖1人,全国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二等奖1人,重庆市青少年运动会篮球、射箭、射击、啦啦操、羽毛球等赛事获奖40余人。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