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与软件并重 课程与师资共进 活动与社团相融重庆演艺新空间“新”在哪里艺术改造让古村焕发生机
第010版:重庆
上一版 下一版 
硬件与软件并重 课程与师资共进 活动与社团相融
重庆演艺新空间“新”在哪里
艺术改造让古村焕发生机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1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术赋能全面乡村振兴·走进川美讲堂第三季②

艺术改造让古村焕发生机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韩毅

  十一月十四日,潘召南在夹江县石堰村川美讲堂现场,分享艺术乡建实践经验。(受访者供图)

  青衣江侧,翠竹林中,藏着一个宁静古朴的村落——四川省夹江县马村镇石堰村。这里曾经是“贡纸”产地,后因种种原因沦为“废弃村”。如今,经过艺术再造,这个古老村落书画纸年产量超15万吨,占全国市场的60%,入选农业农村部评选的2024年全国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

  11月14日,川美讲堂第三季第二讲在这里开讲,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召南,结合他和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教授谢亚平的团队在马村镇数年的艺术乡建实践,分享了“一张纸”的魅力蝶变故事。

  艺术改造

  “废弃村”成为文化示范村

  “2018年,我第一次走进这里时,却看到民房破旧,荒草丛生……”潘召南的讲座,从对马村的第一印象聊起。

  彼时,因机械造纸的市场冲击、环保问题的困扰,马村古法造纸陷入困境,仅有少数村民家留存的纸墙,述说着它曾经的辉煌:

  据载,夹江手工造纸始于唐盛于清。其中,夹江手工造纸中的“长帘文卷”和“方细土连”二纸,经康熙亲自试笔后,被钦定为“文闱卷纸”和“宫廷用纸”,鼎盛时年产量8000吨,居全国之冠,可谓“家家户户有作坊”。

  抗战时期,安徽沦陷,宣纸断源,急于去敦煌临摹壁画的张大千来此,找到“纸农”石国良。二人经反复试制、试写、试画,对当地的纸进行了改良。改良后的纸,拉力增强,可承重笔,洁白细腻,浸润性好。

  张大千称之为可与安徽宣纸齐名的“国之二宝”。其后,当地的纸,也随着张大千的画作享誉海内外。

  不过,随着机械造纸的壮大,以及环保问题凸显,当地手工纸因生产成本高、销量低,很快就没落下来,仅剩10余户在苦苦支撑。

  技艺共创

  现代设计“活”化乡村

  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用艺术活化乡村?“我和谢亚平的团队对当地进行了设计再造。”潘召南说,设计学是一门整合性(Holistic)学科,获取和使用材料时,特别强调材料的“整合性—多样性”。

  讲座中,潘召南介绍,我们不仅要懂得“市场规则之外”的多维表述的可能性,同时也要真正了解不同文化、不同需求的设计立意、表达和实践。要做到这些,唯一的方式就是到他们中间去,去了解它们,构成服务社会的客观依据和材料。

  他介绍,在深入调研后,他们意识到设计赋能乡村,必须要解决好传统农耕产业与乡村产业发展的错位、文化关注点与服务对象的错位、城市文化建设模式对应乡村的错位、乡村设计与乡村营建方式的错位、资本投入目标与村民诉求的错位等问题。

  为此,他们担负起了乡村建设中的利益“协调人”、村民的“辩护人”、自主共建活动的“召集人”、建设与发展的“谋划人”、文化发展与美德再立的“倡导人”的角色。

  以服务设计,引导地方多元力量参与,以文旅基础设施为切入点,改造旧民居、打造村史馆等,建构起当地的文化产业基础;以组织设计,将传统“农家乐”升级为“文家乐”,引导建立“文家乐”民宿协会,将造纸、惜字的传统、崇文重教的民间氛围以及书画传家的地方习俗,进行产业化推广,激活文化生活样态。

  以触点设计,有针对性地完成当地纸业文化片段的修补,包括产居型建筑的大屋檐、上栋下宇的建筑形制符号与空间结构,以及依托村史馆对纸业历史进行梳理等,恢复文化生态弹性。

  “三纸”融合

  千年古纸焕发新魅力

  村因纸美,美促旅兴,旅传纸名……经过多年打造,当地大力推动起了“纸文化+纸产业+纸旅游”的“三纸”融合发展,并逐渐形成文化兴村的闭环,让千年纸乡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如今,在古色古香的纸坊,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复原着“大千竹纸”古法技艺生产场景,吸引着大量研学团队到访。

  潘召南介绍,“集中制浆、分户造纸、集中治污”破解了造纸污染难题,还提高了手工纸生产质量,让水更清、山更绿。

  “文家乐”,以纸文化为主题,书房、笔墨纸砚、庭院、山景房一应俱全。数据显示,去年,马村镇登记在册的经营纸及纸制品的市场主体共有28家,全县书画纸的产量达15.5万吨,占全国60%的市场份额,综合产值达50亿元。

  马村镇石堰村先后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省级最美古村落、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纸制作技艺”传承地。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发布2024年全国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夹江县马村镇:推进‘三纸’融合发展 深化乡村文化产业赋能”入选。

  “马村的实践告诉我们,设计赋能乡村,解决好乡村设计的伦理性、现实性、在地性等问题,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实现可持续发展。”潘召南说。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