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在化工材料、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领域,德国企业已经深度融入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程当中。
截至今年10月,在渝德企达94家,分布于制造、建筑、商贸、金融等多个行业,其中制造类企业25家,同时20多家重庆企业及机构也在德国发展,展现出双方合作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
“钢铁驼队”架起重庆德国经贸桥梁
2011年3月19日,全国首列中欧班列(重庆)从重庆团结村站出发,经西安、兰州、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出境,到达目的地——德国杜伊斯堡。
从此,这条辐射欧洲的“钢铁驼队”,架起了重庆与德国万里之间的经贸桥梁,为不少入渝德企带来出口物流配送便捷。
德资企业重庆万才光学仪器出口欧洲的货物,正是搭上这趟班列,将原本至少需2个月才能抵达欧洲的行程缩短为最多3周。
另一家德资企业,马勒发动机零部件重庆公司也是中欧班列(重庆)的受益者,其货物出口欧洲的时间大幅缩短,加快了企业流动资金周转,促进了现金流改善。
截至今年4月,中欧班列(重庆)开行直达德国铁路线路已有4条,并在德国建立10多个集结分拨点。截至2023年底,重庆至德国去回程直达班列开行210列,运输箱量1.7万标箱,运输货值130亿元,重庆与德国进出口总额达到440.7亿元。
特别是在今年6月15日,满载55柜货物的“X8011次”中欧班列(重庆—德国杜伊斯堡)从团结村车站驶出;同一天,重庆首列全程时刻表进口班列亦从德国杜伊斯堡同步启程。
这两列“去与回”班列的同步运行,标志着中欧班列(重庆)迈入全程时刻表行列,开启重庆与德国开放合作和物流通道建设发展的新篇章。也正是中欧班列(重庆)的不断完善优化,让重庆优越的营商环境、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德企之间口碑相传,推动双方进出口贸易“不断升温”——
今年1—8月,重庆与德国实现进出口总额285.8亿元,其中出口242.4亿元,进口43.4亿元。其中,两地主要出口商品包括电工器材、汽车零配件、农业机械等,主要进口商品包括汽车及零部件、计量检测分析自控仪器及器具等,双方之间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高度匹配。
擦出更多“合作火花”携手共赢
“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德国这句谚语强调合作的力量和重要性。
重庆和德国的合作由来已久,情谊深厚——
早在2004年7月,重庆就与德国杜塞尔多夫建立友好城市关系;2013年9月,重庆与德国杜伊斯堡签署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协议;2019年3月,重庆与德国萨克森州签署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协议;2019年8月,重庆与德国科隆签署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协议。
与此同时,重庆两江新区、永川区、长寿区等多个区域对德产业合作也是亮点纷呈,硕果累累。
“重庆与德国的合作,正是建立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之上。”市经济信息委主任王志杰表示,一方面德国是制造强国,特别是奔驰、西门子、巴斯夫、博世等一众行业领先的德企,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亦注重基础研究,为产业创新注入强劲动能,值得重庆学习借鉴,同时它们也是重庆争取合作、招引外资的重要对象。
另一方面,重庆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随着德国政府高层及德企负责人接连访渝,将深入了解重庆相关产业发展情况,开展更多交流合作。
“在深化与德企合作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推动多个产业领域合作‘全面开花’。”市经济信息委副主任吴涛表示,重庆和德国“产业基因”共通,从宏观层面,重庆须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学习借鉴德国在产业重塑、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坚持市场导向,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持续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助力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
从微观层面,重庆应进一步做优营商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既是吸引力、竞争力,更是创造力、驱动力,要持续塑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全力做好服务保障,更好地实现“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利”。
德国有谚语说,“山和山不相遇,人与人会相逢”,期待通过这次“德国先进制造企业重庆行”活动,让更多德国企业走进重庆、了解重庆、投资重庆,擦出更多“合作火花”,携手共赢同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