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江河——滨江公园段 |
|
大溪酉水 |
|
中药材加工车间 |
核心提示
金属锰是高端合金的重要原料和工业战略物资,被誉为“钢铁味精”,是钢铁工业不可缺少的原料。我市秀山县、湖南省花垣县、贵州省松桃县是我国重要的锰矿开采加工区,碳酸锰矿资源丰富、电解锰企业集中,被称为中国“锰三角”。
上世纪80年代,秀山着手研究开发利用锰矿资源,培育发展电矿产业。锰矿石电解冶炼成金属锰,耗电量大、锰渣难处理,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渝湘黔交界武陵山区‘锰三角’污染综合整治”,吹响了“锰三角”污染治理攻坚战的号角。
新形势下探索发展动能转换路径,考验的是勇气与智慧。近年来,秀山县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把淘汰锰行业落后产能和锰污染整治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民生工程、发展命题,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从污染治理、生态修复,调整结构和生产方式等方面,打好锰污染治理“控增量、减存量、提质量”组合拳,推动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筑牢武陵山区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以实打实的举措、看得见的改变为美丽重庆建设作出贡献。
如今的秀山,过去满目疮痍的矿区正在逐步恢复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这里蓝天白云,天朗气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绿色制造占工业比重达到86%,连续5年入选中国西部百强县市;2024年上半年实现GDP增长6.3%,总量保持渝东南第一,增速高于全国、全市平均水平。不发“锰财”发“新”财的秀山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交出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的精彩答卷。
践行绿色使命——壮士断腕淘汰落后产能 坚定不移扛起上游责任
曾经,秀山的锰行业工业总产值近80亿元,财税收入贡献超70%。随着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不断迭代升级,锰行业对县域经济带动作用逐年减弱,反之粗放的生产方式带来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一头是经济发展,一头是生态保护,退与不退,既是选择,也是担当。秀山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顶住短期对经济、税收、就业等造成的影响,坚决彻底淘汰锰行业落后产能,消除污染根源。
“我们算了一笔账,淘汰退出直接影响40亿元产值、10亿元增加值。狠下心来标本兼治彻底解决锰污染问题,是着眼秀山未来发展的选择,事关秀山高质量发展的最终成色。”秀山县有关负责人介绍。
秀山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任“双组长”的锰行业落后产能淘汰退出领导小组,下设采矿企业退出、电解锰企业退出、就业安置等12个工作组,抽调生态环境、规划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部门精干力量集中办公,与锰污染治理领导小组协同发力,强力推进锰行业落后产能淘汰退出。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从源头着手限时淘汰、全面退出锰行业落后产能,秀山采取“一企一策”制定方案,系统集成80余页的《工作专班工作指南》,明确退出奖补、企业转型、职工安置、安全维稳等具体措施。建立“市管领导+县级部门+属地乡镇(街道)”共同负责专班包干机制,形成领导专班、驻矿专班、督导专班“一企三专班”工作体系,确保如期完成整改目标任务。
走进秀山矿山井口分布最集中的老山沟片区,以往遍布的工棚和厂房,早已恢复往日生机,鸟语花香。秀山在老山沟打造生态修复示范项目,按照“宜耕则耕、宜园则园、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水则水”的原则,使矿山损毁土地达到可利用状态并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放眼秀山大地,曾经锰渣堆砌、岩石裸露的锰矿山迎来了涅槃新生。全县29家锰矿开采企业140万吨落后产能、19家电解锰生产企业30万吨落后产能全部淘汰退出,境内201个矿山井口永久封闭。
建好民生工程——创新赋能开展精准治污 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
行走在秀山城区,梅江河穿城而过,赋予了城市水的灵动。而在多年前,梅江河却因电解锰行业的严重污染而鱼虾绝迹。
如今的梅江河,在蓝天白云下清澈见底,梅江河流域锰污染治理及产业转型发展EOD项目通过生态环境部专家评审,进入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管理系统推送库。不仅获评“重庆市美丽河湖”称号,凤凰新城公园成为当地人休闲娱乐的新去处。
梅江河迎来蝶变升级,折射出秀山锰污染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和阶段性成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秀山组建国有企业秀山县清源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专门负责锰污染整治工作,从锰矿山、电解锰、锰渣场、渗滤液处理等关键环节全链条深化整改,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秀山大地气质更好。
秀山地处喀斯特地区,裂隙溶洞多,遗留锰渣场怎么治理?治理到什么程度?以前没有可参考的成熟方案,也没有具体标准。在生态环境部技术帮扶组的指导下,秀山编制完成国内首个针对历史锰渣场治理的规范性文件《历史锰渣场环境风险管控技术指南(试行)》,创新性提出以风险管控为目标,解决缺乏技术规范和治理标准的最大困难,并在“锰三角”地区全面推广。
“依照技术标准,我们结合渣场环境现状调查评估、水文地质调查及工程勘察成果,对23座锰渣场进行风险判断、等级分类,对重大风险的5个渣场实施彻底清挖、转场治理,对较小风险的18个渣场实施原位治理。”秀山县相关负责人介绍。
面对复杂的地质结构,渣场与地下水、地表水之间水力联系交错,采用科学可靠治理技术成为关键。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学精准治污,秀山广泛邀请国内环境调查、水文地质、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等领域的顶尖团队参与技术攻关,提出“一截三控一达标”的治理思路,即通过“帷幕灌浆、导流等措施截断地下水来水,表面覆膜控制大气降水,两侧截排洪沟控制地表径流,渗滤液应收尽收达标排放”。地下水精准阻断、岩溶地下水导排、辐射渗滤液抽提等8项治理关键技术行业领先,走在全国前列。
全县23座锰渣场如期完成治理,治理成效得到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充分肯定。
随着锰污染综合治理纵深推进,秀山树立系统化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和治理,助力建设美丽重庆,积极打造城镇、农业、工业、林业、河流“五大生态”,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全县23个锰渣场地下水入渗量减少80%,锰环境年释放量减少87%,出境断面水质锰含量达到治理目标。2023年空气优良天数357天,PM2.5平均浓度17.9微克/立方米;国控、市控断面水质达到Ⅲ类以上标准,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治水兴水,守护长江上游,治山兴山,夯实绿色基底,绿水、青山、蓝天正成为秀山人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破解发展命题——绿色转型引领产业升级 多元发展拓宽致富新路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在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的同时,秀山县没有“一退了事”,而是积极助力涉锰企业加快转型发展,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物流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加速实现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迈向量质并举。
在秀山嘉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淘汰落后产能后原址投资新建年产3万吨化学级工业硅及配套项目即将投产。该项目占地125亩,总投资约2亿元,可解决300余人就业,年产值可达4.5亿元,实现税收5000万元以上。
而在乌江实业产业园,这里利用腾退的能耗指标和闲置企业资产发展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建设以生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和石墨负极材料为主、产值超10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园。
“我们精心编制5个中小企业集聚区规划,为企业转型发展预留6000余亩工业用地、配套0.6元/度的低价电力,设立4000万元锰产业转型基金,对转型企业给予招商引资同等优惠,企业累计享受优惠支持4亿元,激发了涉锰企业转型发展的源动力。”秀山县相关负责人介绍。
不断厚植绿色制造沃土,全链条发展绿色产业,有效弥补了锰行业落后产能淘汰退出后的产值缺口。以医疗健康、食品加工、电子制造为代表的“235”产业集群,对10条重点产业链实行“链长制”管理,实施“百亿集群、十亿链主、亿元规上、千户创新”四大产业培育行动,先后引进培育天津红日、深圳海王、陕西步长、闽商食品产业园等一批龙头企业。加快绿色清洁能源开发,风电、光伏发电共获建设指标59万千瓦,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达15.3万千瓦。2023年以来新增产值过亿企业12家、累计达52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至16.6%、位列渝东南第一。
加快产业转型步伐,秀山商贸物流、农村电商、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也迅猛发展,建成武陵山区首个百亿级批发市场、17条快递物流专线,形成覆盖武陵山区的“五大物流中心”,2023年上半年快递上下行2566万件,同比增长12.9%。
凭借绿水青山的优势,秀山积极参与武陵山文旅景区集群建设,打造“洪安边城”“川河盖”等旅游景区,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梅江镇兴隆坳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3年上半年秀山共接待游客1523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94亿元。
青山悦人目,“锰都”焕新颜。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持续深入推进产业升级转型、污染整治和生态修复,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持续做好锰污染治理“后半篇”文章,秀山在逐“绿”前行的新征程上,描绘出更亮丽的风景。
罗晶 刘玉珮 陈钰桦 马菱涔 图片由秀山县生态环境局提供
声音>>>
如何持续做好锰污染治理“后半篇”文章?
按照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要求,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做好锰污染治理“后半篇”文章,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持续巩固提升锰污染整改成效。从制度建设、行业监管、责任落实等方面入手,加强监管执法、巡查监测,保障污染治理设施稳定运行,巩固提升整改成效。
坚决走好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立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深化“锰三角”地区协作联动。进一步加强与湖南省花垣县、贵州省松桃县协作联动,加强跨区域环境监管和联合执法,引领带动毗邻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秀山县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钟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