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及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登
第009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及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登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0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江思享论坛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及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10月23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及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召开。来自我市社科理论界的15位专家学者,紧紧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展开研讨交流。现按发言顺序摘发如下,以飨读者。

  1

  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李保海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努力推进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这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必须立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植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深刻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全面深化改革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提供了宏大舞台。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历史上非常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必将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全面深化改革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提供了革新契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将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提供最基础、最重要的理论来源,哲学社会科学必将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不断谱写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新篇章。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思想先导。面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破除的思维惯性、路径依赖、利益梗阻、体制痼疾,需要加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力度,不断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为改革提供思想先导、学理支撑和精神动力。

  我市社科界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贴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实践,聚焦讲好现代化新重庆故事的新需要,持续发挥好“思想库”“智囊团”作用。着力深化理论研究,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以体系化学理化为着力点,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着力推动智库建设,把智库建设作为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持续优化智库结构布局,加强市级重点智库建设。着力创新社科普及,把社科普及作为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组织全市社科界专家学者深入基层开展宣传普及活动。着力强化社团管理,把社团管理作为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基层治理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

  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张健

  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放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之首,把“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作为“七个聚焦”之一,并对“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作出系统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范围广、触及利益深、攻坚难度大,必须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

  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结合重庆实际开拓创新,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特别是扎实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重庆见行动”。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调动党员干部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业主课核心地位,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健全完善“三全”选人用人机制,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深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载体形式,完善党员分类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不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综合发挥党的纪律教育约束、保障激励作用。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建立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完善“以案四说”和以案促改促治机制,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丰富防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有效办法,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注重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大力宣传廉洁理念、廉洁典型。

  3

  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总编辑 张倵瑃

  推进系统性变革 全面提升主流媒体传播效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这是党中央给主流媒体部署的新课题,是发展方向也是变革号角。主流媒体进行“系统性变革”,意味着在新闻传播领域要进一步进行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主动求变,为历史性突破奠定基础。一是清醒认识媒体形态的演进。传统媒体如报刊、电视、广播等正向数字媒体转型,通过网站、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新平台进行内容传播。二是深刻把握传播方式的革新。主流媒体要加快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新形势,构建以主流媒体为主导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三是加快推进内容生产的升级。主流媒体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扩大优质内容产能,将内容生产作为中心任务,在采编工作中,坚持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创新为要,用流量和效果说话。

  集成整合,实现媒体生态系统重塑。一是组织架构的优化。主流媒体要进行“系统性变革”,首先要将关注点聚焦于自身的体制框架层面,重新思考、界定媒体的属性,以及探索与之相应的结构体系。二是技术驱动的转型。‌通过技术驱动,主流媒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提高内容生产效率,优化传播方式,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流程再造的创新。主流媒体要从“策、采、编、审、发”等流程再造入手,积极探索适应融合生产要求的新流程,提高资源转化效率。

  长远布局,打造立体传播整体架构。一是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全媒体传播本质上就是把主流媒体长期积累的强大内容生产能力和影响力,向智媒时代的移动互联网迁移,努力锻造强大的新型传播力。二是科学制定全媒体评价体系。主流媒体要围绕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竞争力五个维度构建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成效评价体系,通过可测量、可评价的指标,评估和分析主流媒体建设成效。三是打造全媒体人才培养体系。主流媒体要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建立灵活的选人用人机制、科学的激励机制、完善的培训机制,以及健全的人才交流机制、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

  4

  重庆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 刘嗣方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思想理论的深刻变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具有标志性、开创性、里程碑意义,明确了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与全面深化改革一以贯之,又表明改革要继续深化拓展,其主题、目标、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是一场思想理论的持续深刻变革,也是组织方式、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人民广泛参与的持续深刻变革。

  这是思想的又一次大解放。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思想解放的历史,改革开放离不开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不仅是开启改革的逻辑起点,也是推动改革的强大动力。唯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才能破除各种阻碍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桎梏和体制性障碍,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和风险挑战。解放思想和深化改革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新征程上,必须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同时作为解放思想的新起点。

  这是改革理论的又一次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源自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的不懈探索,根植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变革思维,是在积极应对“两个大局”需要、解决时代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中产生的理论成果,具有内在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文化逻辑和主体逻辑,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是指引新时代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

  要坚定不移以创新的改革理论引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伟大实践。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指导改革实践,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会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和部署要求,锚定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进一步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促进各方面制度有机衔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

  5

  重庆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覃正杰

  加快探索数智技术赋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快探索数智技术赋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效路径,建立起满足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需要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以数字健共体建设为引擎,推动紧密型医联体提档升级。一是推进“互联网+诊疗”服务。推动上级医院向基层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诊断等服务,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和效率。二是推进“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由各级医疗机构、各类健康服务人员组成的家医团队,改革家医签约和健康管理方式,按需建立服务团队,实现居民自主查询家医签约、自动履约情况,密切与居民的联系。三是推进“互联网+重点人群”服务。在上级医院的指导下开展“互联网+”营养健康、妇幼健康、医养服务、托育服务、护理服务等,提高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以打造区域一体化智慧健康管理平台为核心,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与疾病监测的精准性。一是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和规范使用,提高医疗卫生机构以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为重点的在线服务管理能力。二是以儿童为重点服务对象,整合现有预防接种信息平台,优化预防接种服务。三是利用可穿戴设备获取孕产妇的胎心、‌血糖、‌血压等重要‌生命体征数据,同时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实现院内外全方位健康监测与管理。

  以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和家医签约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家庭医生健康服务能力。一是建立服务于基层医生的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集智能问诊、病历书写、病历质检、辅助诊断、推荐诊疗、医学知识检索于一体,从而扩充基层医生知识库、提升基层医生诊疗服务能力、规范诊疗行为,有效解决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二是加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智能化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开展网上签约服务,为签约居民提供在线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健康管理、延伸处方等服务。

  6

  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宫辉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深化以“互”促“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这既是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指引,也是新时代共建“一带一路”的新课题,要实现这一目标,需多方深化以“互”促“通”。

  加强政府合作与民间交往的互动畅通。政府合作搭建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框架。习近平总书记将支持民间交往作为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之一。政府合作为民间交往提供平台和保障,而民间交往又会增进互信,深化政府合作。要健全政府与政府、政府与民间组织、民间组织与民间组织互动合作机制,不断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往平台,设立专项基金,以支持民间组织开展各类交流活动。从单向到多维、从被动到主动、从政府到市场,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形成协同发展的强大合力。

  加强“硬联通”与“软联通”的互配相通。“硬联通”构筑了“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骨架”。“硬联通”支撑“软联通”发挥效用,“软联通”推动“硬联通”持续发展,两者协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行稳致远。为此,既要深化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硬联通”提质升级,又要推动规则标准“软联通”迭代升级,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能源、税收、金融、减灾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聚焦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关键项目,扩大合作范围、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质量,相互配合、携手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加强国家形象塑造与国际舆论环境优化的互促融通。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助于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积极正面的舆论有助于提升中国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健全多种媒体接力运作、协同互促、精准推送的传播机制,持续提升国际话语权。此外,通过多边外交和国际组织平台,大力倡导共建国家共同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唱响共建“一带一路”大合唱,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

  7

  四川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唐青阳

  在法治轨道上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要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与法治辩证关系的重要论述,坚持依法治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法治轨道上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深刻认识改革与法治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辩证统一关系。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与法治辩证关系的重要论述,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包含了深邃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是我们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与法治关系的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

  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正确处理改革与法治关系的成功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正确处理改革与法治关系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功经验,需要深入总结、深刻领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坚持并不断丰富。一方面,对于那些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重大改革举措,因其可能突破现行法律的规定,就必须事前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以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要及时通过立法将其上升为法律制度,使其制度化、法律化、长效化,以法律形式肯定和巩固改革成果,引领改革不断走深走实。

  深刻把握在法治轨道上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要求。要在法治轨道上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新任务、新部署、新要求。一是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二是深化立法领域改革;三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四是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五是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六是加强涉外法治建设。

  8

  市教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范卿泽

  持之以恒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持之以恒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市,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力量。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准确把握教育的“三大属性”。一是准确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准确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进教育公平两个方面同步发力。三是准确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突出教育的先导性功能,强化战略支撑能力。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需要深度聚焦教育强市的“四个体系”。一是深度聚焦教育强市的目标体系。要深度聚焦政治保障更加坚实、战略引领更加强劲、惠民有感更加彰显、科技支撑更加突出等教育强市目标要求。二是深度聚焦教育强市的工作体系。要深度聚焦培根铸魂全面覆盖、基础教育公平优质、数字教育赋能提质、开放合作集聚辐射等教育强市工作部署。三是深度聚焦教育强市的政策体系。要深度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政策措施、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等教育强市的政策保障。四是深度聚焦教育强市的评价体系。要深度聚焦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建成、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全面跃升、学习型社会全面形成等教育强市的评价维度。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密切关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五项重点”。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二是坚持立德树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三是坚持科教协同,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四是坚持教育公平,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五是坚持队伍建设,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优先谋划、优先保障。

  9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刘渝琳

  数字化改革助力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的制度体系。数字化改革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

  打造“数字平台+”就业。一是通过平台经济、零工经济等新型经济形态,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灵活的就业选择。二是通过电商平台将农产品、手工艺品等直接销售给全国消费者,带动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帮助更多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三是通过在线教育平台降低技能培训门槛,帮助低收入群体利用碎片时间学习与数字经济高度契合的数字技能,如电商运营、直播带货等,帮助其通过电商平台实现创业,使低收入劳动者快速适应新兴行业的需求,从而获得更高收入。

  深化“数字金融+”改革。一是深化资本市场的数字化改革,优化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结构。把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财产性收入作为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来源的重要补充,是应对收入风险的主要渠道。二是通过放宽金融市场准入条件,促进数字要素在金融领域的运用,为家庭提供多样化的投资工具和投资选择,促进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增强中等收入群体对收入波动的抵抗力。三是发展数字金融,优化普惠金融服务,帮助中低收入的家庭更加便捷地获得小额贷款或创业资金支持,帮助其进行小本创业或再投资,拓展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来源渠道。

  优化“数字服务+”政策。一是通过“供求数字链”接通人才供应链与需求端的人岗匹配,找寻结构性失业的症结,搭建教育和产业数据互通的智慧平台,形成更精准的“招生—培养—就业—培训—再就业”的联动反馈机制。二是通过开放数据要素,健全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数据市场。三是完善政策链条。以产业和就业为主攻方向,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挖掘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潜力,建立工资性收入增长机制;以“互联网+社保”“互联网+医保”转移支付等社会保障支持为重要补充,高效识别和定位需要帮助的低收入群体和脆弱的中等收入群体,建立转移性收入增长机制。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