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白公馆一楼四室曾是宣灏被关押的地方。 |
解放战争时期,重庆的白公馆看守所是关押革命志士的地方,被誉为“活棺材”。然而,这个关押革命志士、共产党人的地方,也曾关押过一位军统人员,他叫宣灏。
1940年的一个夜晚,天空下着蒙蒙细雨。宣灏从军统的禁闭室里冲了出来,他的目的地是新四军驻地,可刚跑了十来里路就被抓了回来,关在息烽监狱,1946年被转押到了白公馆看守所。
宣灏出生于江苏的一个贫困家庭,11岁时就没了母亲。他追求进步、不断学习。后来,他做过解剖绘图员,小学老师、校长,参加过“一二·九”爱国运动。
随着抗战的爆发,宣灏的思想发生了变化,选择弃笔从戎。由于缺乏经验,他误入军统组织的特务培训班“息烽训练班”。在培训期间,他一直保持着与进步人士的联络,也在阅读进步书籍,因此被逮捕了。
刚开始,特务认为他的情况不严重,便要求宣灏悔过并诱捕他的朋友。宣灏拒绝后,便被关了禁闭,也就是在这期间他跑出了禁闭室。
在白公馆看守所,他和许晓轩等革命者被关在一楼右侧的一间牢房里。1949年11月14日,此时的宣灏已被关押了9年多。也就是这天,宣灏得知已有30多名难友被押往电台岚垭秘密“制裁”了。夜里,宣灏辗转反侧,他轻轻起身,找出了自己珍藏的笔和纸,借着微弱的光线写了一篇自传,将他的经历、遗憾与愿望都写在了纸上。
自传里写道:“亲爱的朋友、思想上的同志——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你,我虽然不是党员,但我对共产主义和人民的党的诚信,也像你们一样,用行动来证明了的……只要能逃出牢门,我仍旧要逃向那有着我自己的队伍中去!”
宣灏把这份自传交给了同样被关押在白公馆看守所的狱友罗广斌。后来,罗广斌将这份自传藏于白公馆牢房的地板中。重庆解放后,这份自传才被取出。
1949年11月27日,也就是在写完这份自传的十多天后,宣灏牺牲在重庆“11·27”大屠杀中,年仅33岁。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吴静供稿 记者何春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