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绿航院通航飞行器及中小型航空发动机测试试飞中心,研发人员在组装油电混合动力复合翼无人机。(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
一家研发人员数量占比超80%——其中一半多拥有博士学位,还设立了院士工作站的新型研发机构,一年的营收只有3万元?
还是这家研发机构,仅仅过了两年,年营收就增至2000万元,还孵化出了“专精特新”企业。
这是重庆两江新区推动院所改革后,发生在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绿航院)的变化。
坐拥强大智力资源,绿航院为何一度陷入“绝境”,又是如何通过改革浴火重生?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没找准发展方向,接连遭遇难题
“研究院这一年,才挣了3万块!”2021年底,令人震惊的消息在绿航院不胫而走。职工们面面相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绿航院有120名职工,其中研发人员99人;研发人员中65%拥有博士学位,50%以上获得高级职称。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军工程大学教授李应红在该院设立了院士工作站。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的研究院,难道会抱着“金子”活活“饿死”?
“究其原因,根本上是没找准发展方向。”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绿航院理事长张铭坦言,绿航院于2019年诞生,但对于该搞基础研究,还是搞产业转化,研究院内部一直未能达成一致。
在摇摆中,刚起步的绿航院又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本就处于开拓阶段的业务更是惨淡。这样一来,“年营收3万元”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长此以往,别说发展了,我们怕是连自己都养不活。”一位职工回忆,当时的绿航院可谓愁云惨雾,大家都为前途担忧。
“生死攸关”之时,绿航院的共建方两江新区站了出来。重庆交通大学、两江新区、绿航院负责人坐到一起,共商出路。
“还是要搞产业转化。”这次,大家很快达成一致。思路很清晰:两江新区有空天信息产业链和低空经济应用场景;重庆交通大学有人才资源和平台;而绿航院具备绿色航空赛道方面的技术优势,可以通过院士工作站等优势资源吸引项目。
此后,李应红院士携专家团队专程为绿航院“把脉”,也建议主攻产业转化、带着科技成果去闯市场。
大刀阔斧搞改革,发力绿色航空赛道
主攻产业转化,意味着绿航院要通过改革实现转型。摆在面前的选择有二:其一,把自身作为一家科技企业来发展,但这样的话需要较长时间,且作为事业单位,很难引入社会资金;其二,让科研团队自主创业,绿航院入股孵化企业,减负造血。
经多次研判,绿航院选择了后者,全资成立绿色航空科技(重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航科技),聚焦绿色航空赛道,致力于成果转移转化等产业化建设,并成立了重庆绿色航空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孵化器。
对孵化项目,绿航院严格遴选,以保证项目与绿航院本身发展高度关联,且项目之间可相互支撑,从而形成集群效应并降低孵化成本和投资风险。
2023年8月成立的环形山(重庆)科技有限公司,就是绿航院孵化出的企业之一,其主要从事智能驾驶与智能悬架系统产品开发及测试服务项目,和长安汽车、中国汽研等单位均有项目合作。
今年,环形山科技拿到了来自某头部企业的数万套订单。整个暑假,公司上下没休息过一天,全体连轴转。
“拿到订单的一刻,大家感叹:科研成果终于有实实在在的价值了。”环形山创始人、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学院教授隗寒冰介绍道。
2022年,绿航科技营收突破1000万元。2023年,绿航科技营收达到2000万元。
其科技成果转化的代表性产品和项目,包括全复材四座固定翼飞机、CDC减震器控制器、航空器加装改造服务项目等。
主动提供孵化服务,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绿航院的大楼共有5层,其中4层“装”满了项目团队。
“其实,这栋楼快要不够用了。”绿航院执行院长胡瀚杰告诉记者,目前,绿航院下属的重庆绿色航空科技创新中心已孵化“专精特新”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科技型企业16家,另有40多家企业“在孵”。
短短2年时间里,为啥突然冒出这么多“在孵”企业?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让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充分发挥了实力。”胡瀚杰说,绿航院的改革原则之一,就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怎么理解?胡瀚杰打了个比方:产业转化过程中,要让科研工作者成为精通市场的“达人”,难度不亚于让专业游泳运动员去参加乒乓球世界比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效果也不会好。
所以,绿航院直接给科技工作者加上了服务“外挂”,制度性地为创业者团队补齐短板。
简而言之,绿航院的投融资、市场、财务部门直接作为创业公司的相应部门开展工作,在不增加前期负担的情况下,使孵化企业迅速精通技术、财务、投融资、市场等,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为此,绿航院大幅压缩了原有行政部门人数,行政人员从16人减少到2人,其余14人全部去服务孵化企业。
有了服务团队,绿航院又积极推动研究所“下海”。2023年,绿航院的3个研究所分别成立了企业,实体化独立运营。
截至8月,重庆绿色航空科技创新中心已经孵化了5家年产值过千万的企业,全部在孵企业带动超百人就业,融资合同金额近7000万元。
记者了解到,包含绿航院在内,两江新区的50家科研院所中,有30多家正在进行产业化转型。它们将把重心更多地向产业化方向倾斜,以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和技术服务等方式落地先进成果。
下一步,两江新区将继续完善拨投结合等路径,加大力度推进院所的产业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