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产品”自用+分享如何套路中老年人上班网上聊天违规要扣工资?法院这样判!北京正规划3000平方公里自动驾驶示范区绝境重生 重交大绿航院靠的是什么朝鲜发现坠落无人机并判定为韩国军用无人机以军轰炸加沙地带中部
第0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高科技产品”自用+分享如何套路中老年人
上班网上聊天违规要扣工资?法院这样判!
北京正规划3000平方公里自动驾驶示范区
绝境重生 重交大绿航院靠的是什么
朝鲜发现坠落无人机并判定为韩国军用无人机
以军轰炸加沙地带中部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0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江改革进行时
■坐拥强大智力资源、99名研发人员中65%有博士学位,年营收一度仅3万元 ■2年后营收激增至2000万元,还孵化出“专精特新”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
绝境重生 重交大绿航院靠的是什么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申晓佳

  绿航院通航飞行器及中小型航空发动机测试试飞中心,研发人员在组装油电混合动力复合翼无人机。(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一家研发人员数量占比超80%——其中一半多拥有博士学位,还设立了院士工作站的新型研发机构,一年的营收只有3万元?

  还是这家研发机构,仅仅过了两年,年营收就增至2000万元,还孵化出了“专精特新”企业。

  这是重庆两江新区推动院所改革后,发生在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绿航院)的变化。

  坐拥强大智力资源,绿航院为何一度陷入“绝境”,又是如何通过改革浴火重生?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没找准发展方向,接连遭遇难题

  “研究院这一年,才挣了3万块!”2021年底,令人震惊的消息在绿航院不胫而走。职工们面面相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绿航院有120名职工,其中研发人员99人;研发人员中65%拥有博士学位,50%以上获得高级职称。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军工程大学教授李应红在该院设立了院士工作站。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的研究院,难道会抱着“金子”活活“饿死”?

  “究其原因,根本上是没找准发展方向。”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绿航院理事长张铭坦言,绿航院于2019年诞生,但对于该搞基础研究,还是搞产业转化,研究院内部一直未能达成一致。

  在摇摆中,刚起步的绿航院又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本就处于开拓阶段的业务更是惨淡。这样一来,“年营收3万元”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长此以往,别说发展了,我们怕是连自己都养不活。”一位职工回忆,当时的绿航院可谓愁云惨雾,大家都为前途担忧。

  “生死攸关”之时,绿航院的共建方两江新区站了出来。重庆交通大学、两江新区、绿航院负责人坐到一起,共商出路。

  “还是要搞产业转化。”这次,大家很快达成一致。思路很清晰:两江新区有空天信息产业链和低空经济应用场景;重庆交通大学有人才资源和平台;而绿航院具备绿色航空赛道方面的技术优势,可以通过院士工作站等优势资源吸引项目。

  此后,李应红院士携专家团队专程为绿航院“把脉”,也建议主攻产业转化、带着科技成果去闯市场。

  大刀阔斧搞改革,发力绿色航空赛道

  主攻产业转化,意味着绿航院要通过改革实现转型。摆在面前的选择有二:其一,把自身作为一家科技企业来发展,但这样的话需要较长时间,且作为事业单位,很难引入社会资金;其二,让科研团队自主创业,绿航院入股孵化企业,减负造血。

  经多次研判,绿航院选择了后者,全资成立绿色航空科技(重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航科技),聚焦绿色航空赛道,致力于成果转移转化等产业化建设,并成立了重庆绿色航空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孵化器。

  对孵化项目,绿航院严格遴选,以保证项目与绿航院本身发展高度关联,且项目之间可相互支撑,从而形成集群效应并降低孵化成本和投资风险。

  2023年8月成立的环形山(重庆)科技有限公司,就是绿航院孵化出的企业之一,其主要从事智能驾驶与智能悬架系统产品开发及测试服务项目,和长安汽车、中国汽研等单位均有项目合作。

  今年,环形山科技拿到了来自某头部企业的数万套订单。整个暑假,公司上下没休息过一天,全体连轴转。

  “拿到订单的一刻,大家感叹:科研成果终于有实实在在的价值了。”环形山创始人、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学院教授隗寒冰介绍道。

  2022年,绿航科技营收突破1000万元。2023年,绿航科技营收达到2000万元。

  其科技成果转化的代表性产品和项目,包括全复材四座固定翼飞机、CDC减震器控制器、航空器加装改造服务项目等。

  主动提供孵化服务,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绿航院的大楼共有5层,其中4层“装”满了项目团队。

  “其实,这栋楼快要不够用了。”绿航院执行院长胡瀚杰告诉记者,目前,绿航院下属的重庆绿色航空科技创新中心已孵化“专精特新”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科技型企业16家,另有40多家企业“在孵”。

  短短2年时间里,为啥突然冒出这么多“在孵”企业?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让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充分发挥了实力。”胡瀚杰说,绿航院的改革原则之一,就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怎么理解?胡瀚杰打了个比方:产业转化过程中,要让科研工作者成为精通市场的“达人”,难度不亚于让专业游泳运动员去参加乒乓球世界比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效果也不会好。

  所以,绿航院直接给科技工作者加上了服务“外挂”,制度性地为创业者团队补齐短板。

  简而言之,绿航院的投融资、市场、财务部门直接作为创业公司的相应部门开展工作,在不增加前期负担的情况下,使孵化企业迅速精通技术、财务、投融资、市场等,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为此,绿航院大幅压缩了原有行政部门人数,行政人员从16人减少到2人,其余14人全部去服务孵化企业。

  有了服务团队,绿航院又积极推动研究所“下海”。2023年,绿航院的3个研究所分别成立了企业,实体化独立运营。

  截至8月,重庆绿色航空科技创新中心已经孵化了5家年产值过千万的企业,全部在孵企业带动超百人就业,融资合同金额近7000万元。

  记者了解到,包含绿航院在内,两江新区的50家科研院所中,有30多家正在进行产业化转型。它们将把重心更多地向产业化方向倾斜,以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和技术服务等方式落地先进成果。

  下一步,两江新区将继续完善拨投结合等路径,加大力度推进院所的产业化转型。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