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廖雪梅 杨永芹)10月18日,以“城市转型与开放融合”为主题的第七届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以下简称山水论坛)在重庆举行。与会院士、专家学者等汇聚一堂,围绕全球城市发展趋势、挑战以及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紧迫性展开深入探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周绪红表示,实施城市安全治理,是全球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和面临的共同挑战。建设山水城市的新路径是推动山水城市高质量发展,重庆应在三个方面重点发力:首先,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致力于节能减排降碳,发展新能源;其次,注重历史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发扬城市优良的传统;此外,以人为本,注重打造宜居生活环境,将自然历史文化融入到城市居民生活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认为,全球气候正处在极变时期,城市安全是什么,或者说城市生命线的安全是什么,是所有城市建设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他看来,城市无论发展到什么形态,都应该把人放在第一位。城市规划者、设计者、建造者应把握全生命周期发展理念,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以及人类适应气候骤变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数字技术将在城市改造升级和未来发展中派上大用场。
“城市因设计而美,发展因设计而兴。”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朱长喜呼吁,推进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勘察设计行业责任重大。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新机制,以安全、高效、低碳、生态和智慧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城市发展的质量和基础。
重庆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山水论坛探讨的话题具有国际共性,演讲嘉宾来自中国、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开放性和国际化程度更高,嘉宾们对重庆这座山水城市的典型代表推介和认可度更强。“我们希望山水论坛能成为一个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国际性、前瞻性、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思想碰撞与实践分享的交流平台。”
论坛上,重庆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与数字运维联合创新中心揭牌。该中心将围绕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与数字运维,开展科技攻关、人才培养和产业转化,构建“感知预警、趋势预测、应急处置”的轨道交通数智管理机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汉龙表示,重庆地形起伏大,河流纵横,轨道交通建设面临巨大挑战。创新中心的成立,将全面提升重庆轨道交通安全保障能力,推动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在安全和智能化运维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本届论坛由市住房城乡建委、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指导,重庆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心、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棪创科技(重庆)公司主办。
专家观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城镇化与城市安全研究院院长岳清瑞:
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预警技术体系
数字经济潮流势不可挡,治理体系需与时俱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城镇化与城市安全研究院院长岳清瑞表示,要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亟需加强科技赋能,努力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预警技术体系。
在岳清瑞看来,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城市安全是国家安全发展观的综合聚集与体现,城市安全代表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没有城市安全,也就没有国家安全。
目前,城市安全在时间、空间、体系和维度上出现新变化,如由短时的灾害变为灾前、灾中和灾后全周期变化,空间上由影响局部变为影响整个城市系统运行,由单一灾种变为风险耦联、复合链生的多灾种等。发展韧性城市是解决城市灾害脆弱性的根本途径。
如何更好地守护城市安全?岳清瑞开出了四个字“药方”:“防、诊、治、应”。“防”指的是灾前的防范预警,“诊”指的是灾前、灾中和灾后的问题诊断和评估,“治”指的是发现了问题,对其及时进行治理和提升,“应”指的是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救援。
他认为,建立城市全域联动、立体高效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预警技术体系,从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检、摄像头及暗光细观等方面实现对城市安全的立体覆盖,以及感知互补的协同融合,可以更好地提升城市安全和治理效能。
科技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卫:
成渝地区有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潜力
重庆如何更好地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科技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卫发表在线演讲时表示,区域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推手,成渝地区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区域,具备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潜力。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历程,或许值得重庆借鉴。”黄卫介绍,1980年以来,江苏实现了两次大转型,第一次是发展乡镇企业,实现由农到工的转变,第二次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由内到外的转变。针对自身人口密度高、外向型经济所占比重较大的特征,江苏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注重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同时积极引导中等城市向大城市发展,形成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通过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竞争;通过做强做优重点镇,提高城镇发展质量。此外,江苏还以紧凑型城市和开放型区域创新区域空间组织,全面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并以专项规划编制为抓手,支撑都市圈规划落地实施,其在区域供水、交通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项规划,对全省城镇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目前,江苏基本形成与现代化进程相匹配、与产业布局相呼应,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中小城市为纽带、小城镇为基础,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
江苏经验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何启示?黄卫表示,成渝地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的网络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产业体系;同时还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通过强化生态环境共治,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邓文中:
发展人工智能必须注重以人为本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未来城市发展?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邓文中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人工智能(AI)已成为最前沿的技术,我们必须以人为本参与其中。
“人工智能分为狭义的人工智能和广义的人工智能。目前人们能够实际应用的,都是狭义的人工智能。”邓文中介绍,作为数字技术的一部分,人工智能是利用计算机算法、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方法来模拟智能行为。无论是车路云、自动驾驶技术,还是工厂里的机器人,都是狭义的人工智能(又称弱人工智能)的体现。广义的人工智能又称强人工智能或者通用人工智能,它像人们教导自己的孩子一样,教导机器去考虑和决定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做什么事情。如果说弱人工智能灌输给机器的是“智能”,强人工智能给机器学习的则是“智慧”,目前尚处于概念阶段。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把不少事物的执行权渐渐交给机器。比如,在自动驾驶过程中,人们交出许多驾驶行为的执行权以换取更多的舒适和方便,这是世界进步的必然过程,但也存在挑战。
邓文中提醒,发展人工智能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作为人工智能的创造者,人们应该有能力控制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人类作为管理者,人工智能将辅助人,与人协同,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创造力。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院长方东平:
提升城市韧性是城市安全的核心议题
提升城市韧性是城市安全的核心议题。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院长方东平表示,重庆作为山水之城,桥隧比相对较高,应注重建设韧性城市,提升城市安全管理水平。
所谓城市韧性,是城市系统及其各子系统受到扰动时可以维持或者迅速恢复,并通过适应来更好地应对未来不确定的能力。在方东平看来,城市并不是建筑与基础设施的简单集合,人类的活动、信息的流通都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可以看作是由物理、社会、信息组成的“三度空间”。
“三度空间”中,最直观的是物理空间,涵盖所有可见的除人以外的自然物体与人工物体,如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建筑等。社会空间是城市区别于建筑群的关键要素,是指人及人类活动所组成的空间,包括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信息空间支撑着城市的高效运转,互联网技术、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正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无论是山水城市还是平原城市,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都为城市安全应急管理提供了新能力和新手段。”方东平认为,打造以人为核心的韧性城市,应围绕基础设施韧性、建筑系统韧性、医疗系统韧性、经济系统韧性等维度,采用跨系统—跨维度的情景推演技术来分析评估城市各方面的韧性,把资源配置到关键基础设施上,实现城市韧性的有效提升。目前,在城市模型构建方面,打造网络化的空间格局、将社区作为基本单元已经被各地纳入政策考量。
(本组稿件由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廖雪梅、杨永芹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