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四十余年,是中国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四十余年。激荡的时代,极速扩容的经济规模,如涨起的大水,滋养了无数中国企业和企业家。贡献50%以上的财政税收收入、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如今,从官方到民间,民营经济“56789”的说法已广受认可。
文章有起承转合,企业也是。伴随第一代企业家的陆续退场,下一代如何接班,成为了中国民企迫切需要回答的时代命题。近日,本报聚焦重庆知名民企,策划了“接力棒 接住啰——‘创二代’接班故事”系列报道。一期一个企业、一篇一个故事,既讲述了重庆民营企业家“创一代”筚路蓝缕的故事,也见证了“创二代”们开拓进取的过程。如何传承企业家精神,如何用创业撕掉“二代”标签,如何站在父辈的肩膀上开拓企业未来……重庆“创二代”的故事,能给许多面临类似情况的企业和企业家带来启迪。
开拓未来,要铭记过去。纵观系列报道中的“创二代”们,他们有的全程参与企业发展与转型,有的在发展的重要节点接管企业、谋划布局。一个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对企业的发展历程十分熟悉。因为熟悉,所以知道企业的优势与短板,知道企业经历过的风与浪。“父辈这么拼,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这是“创二代”的共同心声。知道企业如何成长,也能看到企业身后的辙痕,“创二代”在“继往”中找到了“开来”的思路。
开拓未来,要靠真本领。在本报系列报道中,读者能看到“创二代”们敢闯敢干、真抓实干的身影。例如,在三峡电缆的何耀威身上,能看到坚持转型的魄力;在秋田齿轮的刘一身上,能看到将传统齿轮制造业带入新赛道的能力;在陈麻花的陈建兵和杨学武身上,能看到挖掘传统小吃文化精髓的智慧,等等。通过这些故事,人们能够发现,“创二代”心里有谱、手里有招,他们的思路很清晰、措施很务实、成绩很显著,值得更多期待。
开拓未来,要不负“创”字。“创”是创业、创新、迭代思维,是企业在高质量发展和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重要根基。“创二代”让人们看到,他们不仅是实干者,也是创新者,他们正在补齐企业原创能力弱、同质化程度高的短板,也在用行动坚守实体经济、防止脱实向虚,他们还主动将企业发展与国家发展、时代大势联系在一起,他们立足重庆、放眼全国,规避风险、勇闯新赛道。“创二代”,正在走出新的创业之路,正在用更高的知识水平、更大的格局视野、更新的科技应用,走出企业发展的新节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政策“大礼包”接连落地,为“创二代”送来了时代的东风。几天前,司法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又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释放出我国稳定民营企业发展预期的积极信号。乘着东风,“创二代”们大展身手的舞台已经展开,开拓进取的空间无比广阔。
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期待更多“创二代”,能如春笋般从各行各业冒出来。更期待“创二代”们,能继承老一代企业家的精神特质,坚持创新,以青年人的锐气、勇气、才气,为重庆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