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盛镇银杏村,收割机穿梭在金色的稻田间进行水稻收割作业 摄/熊伟 |
核心提示
自今年1月5日高质量承办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现场推进会以来,梁平区对创建巴渝和美乡村示范区进行系统安排部署,科学研究设置巴渝和美乡村达标创建标准体系,由点及面、迭代升级,分批次推进宜居宜业巴渝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迈出坚实步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先行先试、勇当示范,梁平乡村振兴(人居环境)等重点工作两次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获评全国首批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获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获批创建,梁平正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示范区。
坚持规划先行 着力提高乡村建设水平
金秋时节,地处梁平区东南部的铁门乡呈现出丰收的景象,成片的稻田已是一片金黄。
过去,铁门乡是另一幅景象。劳动力大量流失,土地得不到有效利用,耕地碎片化,矿山裸露,村舍破漏,断头路导致村组户之间不能互通,机耕机收率排名全区靠后,农业活动滞后。
“全域土地整治为铁门注入了新动力。”梁平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落地铁门乡,梁平区高标准高起点编制该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将整治区内的田、水、路、林、村统一规划,从土地整理、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提升、道路整治等方面共形成25个子项目,纳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一张图”统筹实施,统筹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他说,“确保项目不冲突、投资不重复,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这只是梁平坚持规划先行,着力提高乡村建设水平的一个典型案例。在加快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中,梁平区坚持编好全域规划“一张图”,推进城乡总体规划与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交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建设、文化保护等专项规划实现无缝衔接,以山脉、水脉、文脉、业脉为轴线,规划建设东山、西山、平坝三大特色片区;坚持做好生态修复“一件事”,实施“全域治水·湿地润城”综合治理,在全国首创“小微湿地+”模式,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坚持树好示范带动“一面旗”,通过抓点带面,引领示范,辐射周边,全面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推进,梁平区将全区需要编制村庄规划的300个行政村(社区)细分为重点规划类19个,特色规划类24个,稳定发展类250个,适时撤并类7个。以铁门乡为示范,打破行政边界,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加强村庄规划,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相融合,多村联合编制村庄规划,整体优化生态、生产、
生活空间,确保各类乡村振兴与和美乡村建设项目落实落地落细。同时出台10个示范镇、100个示范村、1000个示范院落、1万个示范户具体创建标准,示范带动取得了良好成效。
据了解,梁平全区6个村评为全国美丽乡村,2个村评为全国文明村,成功创建全国美丽宜居乡村1个。猎神村规划引领优秀案例全国推广;《统筹规划精准治理龙溪河流域水环境》典型经验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小微湿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
坚持提质增效 助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8月30日,明月山优质粮油产业技术创新中心2024年梁平稻测产观摩活动结果出炉,示范区内3个典型样方,7个水稻品种高亩产818.6千克,平均亩产749.9千克。
“结实率高,籽粒饱满,综合性状良好。”梁平区水稻常年种植面积43万余亩,规模种植大户430余户、面积10万余亩,大米加工企业40余家,年加工能力70万吨,具有良好的优质粮油生产条件。专家组一致认为,“水稻肥水协同高效技术模式和土壤培育与作物增产协同互馈技术模式可在梁平相同生态区推广应用。”
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助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是关键,梁平区因地制宜发展“土特产”,围绕“五子登科”推动农业生产持续绿色转型,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8亿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0万亩,总产量35.5万吨;出栏生猪70万头;饲料产业全市领先;蔬菜播种面积36万亩,依托国家蔬菜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种植梁平柚近15万亩,深加工20余类产品,综合产值近50亿元;竹林面积45万亩,积极培育竹笋加工发展竹制品;生态渔业3.5万亩,建成鱼菜共生工厂、对虾工厂。“一年卖出百万只”的张鸭子畅销高速服务区市场,梁平豆制品远销欧美。
依托提质增效的“土特产”,梁平区抢抓预制菜产业新赛道,以打造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为切入口,加快构建预制菜产业生态体系,连续两年举办西部预制菜产业发展大会,“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名列工信部赛迪研究院“2023十大预制菜产业基地”之首,持续壮大预制菜产业。
目前,梁平区发展培育预制菜生产企业300余家,2023年实现预制菜全产业链产值280亿元、同比增长18.6%。梁平成功创建百亿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
9月7日20时,CCTV-1央视综合频道播出《非遗里的中国》重庆篇,梁平竹帘、梁平木版年画等两项国家级非遗也随之亮相。“非遗竹帘上的熊猫太逼真了”话题上了重庆市同城热搜榜第一、连续3小时10分钟居全国总榜第六。
“文化是诗,旅游是远方。”梁平区相关负责人称,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梁平文化底蕴深厚,农耕文化、禅宗文化、非遗文化、军事文化、易学文化、古寨文化等相互交融、互荣共生,为打造具有梁平辨识度的文旅品牌铸魂赋能。“我们坚持‘旅游+’‘+旅游’,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近年来,梁平区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携手川渝毗邻七区县,唱响明月山生态旅游文化节特色农事节庆品牌,深化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提档升级,“一遗一策”精准传承发展梁平竹帘、梁平木版年画等文化遗产和特色文化,不断推动美丽环境、文脉乡愁转化为美丽经济。
2023年,梁平区接待游客1502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2%、14.5%。9月初,梁平区仁贤街道五一社区、金带街道石燕村、蟠龙镇扈槽村、明达镇红八村、袁驿镇邵兴村上榜全市强村富民综合改革试点名单。
坚持数智支撑 分级构建乡村治理体系
今年7月,一场以“擂台比武见真招·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为主题的“大比武”在梁平区展开,全区342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谈工作思路、讲典型经验、述做法成效,用生动的案例和直观的数据,全方位展示工作亮点和特色做法。
经初赛、决赛,“擂台比武”最终决出一二三等奖及优胜奖,其中屏锦镇万年社区党总支书记肖志艳获得第一名。过去,肖志艳开办过石膏矿。2011年,她担任社区党总支书记后主动关闭矿山,牵头实施“千石坝·万年稻里-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项目,对谢家湾58户51栋农房进行了院落和人居环境等方面的美化提升,推进土地流转,培养振兴产业,改变了村容村貌,带动了村民增收,壮大了集体经济。
“基层党员干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巴渝和美乡村的中坚力量。”梁平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称,近年来,梁平健全从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能人、退役军人、本土大学毕业生中选拔村干部机制,每年全覆盖开展治理能力提升集中培训,将乡村治理知识列入必学内容,以党建统领乡村治理,让能人领跑乡村振兴。
梁平区还承担了全国“探索数字乡村治理建设机制”改革试验任务。为此,梁平区坚持党建统领基层智治,依托“141”基层智治体系,分级构建“区—镇—村—网格—微网格”五级治理体系,建立网格1068个,建设“线上网格”管理服务,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矛盾。
猎神村地处百里竹海旅游度假区景区腹地,为高效服务当地村民和外来游客,该村深化运用智慧党建、数智村庄、渝益农12316等数字平台,有效推动服务群众工作流程化、网格化、数字化。
“‘一图感知猎神’不再是难事。”猎神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宗寿打开数智猎神乡村治理平台,里面涵盖了标准地图、人口总数、产业概况、健康管理、电商物流等基层社会治理所需的各类数据。他举例,“游客高峰时候,通过平台5分钟就解决车辆乱停乱放问题,比过去效率快多了。”
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梁平区实现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发展,村“四职”干部100%能完成数字化操作运用,搭建乡村治理积分平台100%的村推广积分制。梁平区《数字化乡村治理新模式》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全国典型案例。
坚持内容升级 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位于聚奎镇席帽村的观音寨是川东唯一保存完好防御型汉寨,多年前因年久失修破败凌乱。2014年,区级文保单位聚奎镇席帽村观音寨进入住建部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在住建部和市住房城乡建委的支持下,投入1700万上级资金完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农房整治提升项目和席帽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项目,复建民居并增设旅游设施,历经10年实现了观音寨从抢救保护型到融合发展型的建设蜕变,践行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良性循环之路。
“美化了环境,保护了传统村落。”梁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称,从院落整洁到厕所革命、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整治,再到产业发展、文明乡风、科技与改革、强村富民,梁平区一直聚焦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急需解决的难题。“目标一直不变,内涵不断丰富,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据统计,梁平在财政(债券)资金持续加大投入同时,还大力引导和鼓励金融、社会力量投入乡村公共服务。如今,全区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广播电视、5G信号、行政村通客率、行政组通达率、场镇天然气、村级服务中心、区镇村三级物流体系、乡村漫道覆盖、村卫生室“10个100%”。
近年来,梁平区大力推进良田建设,全区集中连片建成高标准农田40多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4万亩。秋收时节,全区大部分水稻进入成熟期已经陆续开始收割。截至目前,梁平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7.5%,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位居全市第一。
“这都得益于系列改革创新。”梁平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梁平区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夯实共同富裕基础。依托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平台,在农村承包地制度、农村宅基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持续深化。“5项经验写入中央1号文件,15项案例全国推广。”
围绕宅基地制度改革,梁平探索“四个三”的盘活利用模式,盘活利用闲置农村宅基地4万余平方米;创新“跨村申请宅基地,审批资格看成员;有偿退出活利用,闲置流转20年;附属面积30平方米,委托镇街执法严”系列经验。
围绕集体经济发展,在“管理政经分离、全区联合发展、创新激励机制、承担项目实施、搭建交易平台、成立强村公司”等方面大胆探索,全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总收入1.8亿元,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村(社区)占比100%,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90%以上,成员分红2130万元。
围绕新型经营体系培育,建设区域农事服务中心7个,常年社会化服务面积60万亩,节本增收2亿元以上,入选全国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区。
此外,梁平区还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整区提升示范区,入选全国农村产权交易试点区,产权交易1.5亿元,位于全市前列。《打造全流程数字化平台提升社会化服务效能》案例全国推广。
罗晶 王琳琳 马菱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