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传承 挥毫新时代壮丽画卷
第017版:敢为人先重庆城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文脉传承 挥毫新时代壮丽画卷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9 月 3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脉传承 挥毫新时代壮丽画卷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韩毅

  万州区三峡文化园,2023世界大河歌会精彩纷呈。(摄于2023年10月19日)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位于沙坪坝区的重庆图书馆,市民在安静地看书。(摄于2024年8月30日)    特约摄影 孙凯芳/视觉重庆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众多市民、游客正在参观。(摄于2024年2月14日)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大足宝顶山石刻景区,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摄于2023年4月30日)特约摄影 瞿波/视觉重庆

  1952年的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全貌。商德伦 摄/视觉重庆

  经过保护提升工程后,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焕然一新。(摄于2022年12月30日)(本报资料图片)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一代代巴渝儿女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磨砺淬炼,创造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形态,重庆文脉传承呈现出灿烂辉煌之姿。

  抚今追昔,穿越时空。75年前,山城破晓,日月换新天,人民当家作主,为重庆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

  仍记得,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现在重庆解放了,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打上了“肉牙祭”,但这还不够,还要让重庆人民打上“文化牙祭”。

  彼时之重庆,百废待兴,事关国计民生的生产建设项目众多,资金缺口大。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邓小平亲自点将,让时任重庆市市长曹荻秋担任修建委员会主任,修建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建设中,他多次审查工程图样和工程模型,多次到工地视察工程进展情况。

  1952年8月,文化宫建成,邓小平亲自题写“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镶嵌在弧形大门的顶部,至今仍光彩夺目。重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幕由此拉开。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文化艺术界与时偕行,在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群众文艺、艺术教育等领域取得长足进步,文艺事业百花齐放、生机勃勃——

  上世纪50年代,李少言、牛文、林军等一批原晋绥解放区的版画家来渝,与李焕民、宋广训、吴凡等一批从艺术院校毕业的青年一起,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美术新纪元。代表作有吴凡的《蒲公英》、集体创作的《红岩》组画等。其中,《蒲公英》在德国举行的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获得金奖,是中国版画首次在国际重要艺术展览中获得最高奖。

  文学创作,硕果满枝。1961年12月,长篇小说《红岩》横空出世。该书语言朴实,笔调悲壮,展现了江姐、许云峰等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如今,该书发行量逾1000万册,成为歌剧《江姐》、歌曲《红梅赞》、电影《在烈火中永生》、话剧《幸存者》、川剧《江姐》等众多文艺作品的题材源泉,堪称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舶来的油画艺术,经重庆再造,同样问鼎高峰。1980年,罗中立创作的油画《父亲》问世,浓郁的色调、精湛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位情感真挚、淳朴憨厚的普通农民形象,无数观众边看边流泪,此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重庆则是诗的故园。1986年6月,中国新诗研究所在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研究新诗的实体机构。臧克家发贺信感慨:“是一个创就!”如今,该研究所不仅创立著名的“上园派”理论,还培养出600多名博士、研究生,占据中国当今诗坛“半壁江山”。

  精美的石刻会“说话”。1999年12月1日,摩洛哥马拉喀什,郭相颖带着20米长的手绘画卷,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现场推介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座丰碑”的大足石刻,震撼了所有人。大足石刻从此享誉世界,也是重庆迄今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舞台艺术,人才辈出、群星闪耀,川剧《金子》《江姐》夺得中国舞台艺术领域最高政府奖——文华大奖,舞剧《绝对考验》获得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等。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重要标尺。

  近年来,重庆聚力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高质量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造高品质生活,累计建成图书馆分馆1771个、文化馆分馆1287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75个,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760平方米,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一级馆率分别达90.7%、95%,位列全国第三、第二;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满意度位列全国第三。

  如今,漫步山城大街小巷,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空间触手可及,文化展览、文艺演出、文化体验等活动遍地开花,市民和游客不经意间,转身回眸便能邂逅一场文化盛宴。

  文脉传承,弦歌不辍。今天,新时代重庆把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让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巴渝儿女,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汇聚强大的精神动力。

  

  重庆文化领域百花齐放

  1959年,吴凡创作的版画《蒲公英》,获得德国莱比锡市举行的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金奖,这是中国版画首次在国际重要艺术展览中获得的最高奖

  1961年,罗广斌、杨益言出版长篇小说《红岩》。截至目前,该书已发行逾1000万册,堪称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1980年,罗中立创作的油画《父亲》,淳朴憨厚的普通农民形象打动了无数观众,是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1986年,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成立中国新诗研究所,是我国第一家研究新诗的实体机构。该所已培养600多名博士、研究生,占据中国当今诗坛“半壁江山”

  2000年,沈铁梅主演的川剧《金子》获得中国舞台艺术领域最高政府奖“文华大奖”;2022年,她主演的川剧《江姐》再次获得“文华大奖”;她还三次获得梅花奖,是川剧领域全国唯一一人

  2019年,焦兴涛创作的雕塑《烈焰青春》,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上获得金奖,是在全国美展雕塑作品金奖空缺30年后评出的首个金奖

  截至目前,我市建成图书馆分馆1771个、文化馆分馆1287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75个,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一级馆率分别达90.7%、95%,位列全国第三、第二

  (资料来源:市文化旅游委)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