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长江文明论坛成果丰硕做靓长江文化的“重庆品牌”
第004版:长江文明论坛 2024·重庆
上一版 下一版 
2024长江文明论坛成果丰硕
做靓长江文化的“重庆品牌”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9 月 2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2024长江文明论坛成果丰硕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韩毅

王春法

范昀

张东刚

李国强

王震中

孙熙国

秦宣

戴斌

张翼

张宜

傅才武

蓝勇

张松

杨振之

彭琳

  9月25日17时许,由中共重庆市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24长江文明论坛落下帷幕。重庆市政府副市长但彦铮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

  在本次论坛上,来自全国的15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长江文化建设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主题,呈献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思想盛宴,为我市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成果丰硕:

  主题突出、思想深刻,对长江文明的内涵、特征以及长江文明在中华文明谱系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有了新提升。

  具体包括——

  古今一体、传承有序。专家认为,长江文化根脉悠长,其历史轴线贯通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演进过程,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文化叠加、不同地域之间文化交融,使其成为既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包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立体化时空嵌合体。

  江河互济、通江达海。专家认为,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一条开放的河流,长江文化是流动不息的文化。特别是唐宋以来,长江与“海上丝路”共生,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通道。

  与时俱进、开放包容。专家认为,长江沿线数量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国家工业遗产、近现代革命遗迹等,共同构成了规模巨大、类型丰富的长江文化资源宝库,展示出长江文化的强大活力和持久魅力。

  把脉精准、路径清晰,进一步厘清了长江文明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系,提出了很多“拨云见日”的新观点。

  具体包括——

  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专家认为,繁荣发展长江文化,既要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又要创新长江文化发展的思路、话语、机制和形式,发挥文化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的独特优势。

  重视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协调。专家认为,长江是多样文化、多元文明荟萃交融的重要枢纽,应保持长江文化的连续性,将传承长江文化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等更好结合起来。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专家提出,自觉将长江文化的人文优势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激发人文经济活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增添动能。

  深化务实合作,共同下好高水平协同联动“一盘棋”。专家提出,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推动跨区域共建共享,推动上中下游之间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形成溯江而上梯次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立足重庆、面向全国,为回答好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这道“必答题”打开了新思路。

  具体包括——

  加强区域合作,打破行政垄断。专家提出,发挥巴蜀文化作为长江上游核心的文化样态和标志性区域这一优势,建好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树立“大流域”观念,充实政策工具箱。专家提出,妥善处理好长江文化的同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形成上下游协同发展、东西部双向互济、形象鲜明突出的文化发展格局。

  突出文化利民惠民,让更多普通人走进历史文化现场。专家提出,充分发挥已有大遗址、考古遗址公园等的文化功能,让考古走进大众,把当代生活与历史文脉有机统一起来。

  着眼新质生产力,提升传播效能与水平。专家提出,强化市场意识,找到更多更精彩更深刻的发力点,打造更多具有青春态和国际范的文化产品。

  据介绍,这些成果对重庆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展现“上游担当”,担负起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的崇高使命,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标志性成果,具有深刻的启迪和积极的借鉴意义。

  接下来,我市还将精心谋划下一届长江文明论坛,进一步提升辨识度和影响力,推动成果转化运用,努力把长江文明论坛打造成全国高端学术论坛、长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庆品牌”。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馆长,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王春法:

  推动构建立体化的长江文化体系

  “提升长江文化建设水平,不能就长江论长江、就文化论文化,应把长江文化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结合’的使命任务中来理解和把握,处理好长江文化体系内的关系,切实提高长江文化建设水平。”王春法以《关于提高长江文化建设水平的几点思考》为题进行分享。

  在他看来,长江文化具有六大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古今一体、通江达海、江河互济、虚实相生、开放包容、创新自强。

  他认为,提升长江文化建设水平,要加强长江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其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构建长江文化建设理论体系,包括从多方面综合提炼长江文化的精神标识、塑造长江文化形象等。

  要加大政策协调力度,构建科学合理的长江文化政策体系。在宏观上把握好中华文明双螺旋结构的运作机制;树立大流域观念;健全文旅融合政策,完善开放交流机制,让历史文化遗产都“活”起来。

  此外,还要培育创造长江文化展示利用的新模式新业态,构建更有感召力的长江文化传播体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组成员、副总编辑范昀:

  三大方向做大做强长江文化传播

  范昀以《大江流日夜 国风正未央》为题进行了分享。他表示,针对长江文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等,总台主要有三大战略方向——

  首先,丰厚的时光积淀,才能浩荡汪洋,重视传承长江文化须精耕细作优秀传统文化。总台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精耕细作,打造一批精品节目,成功回答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根本问题——怎么做和为什么做。在此基础上再谈长江文化,赓续长江文脉,就不缺情怀、方法和设计灵感。

  第二,丰沛的源头活水,才能生机盎然,弘扬长江文化要着眼气象万千的现代文明。对长江文化的理解,不能只局限于狭义概念,要扩展到生产生活,赓续长江文脉,要善于发现、提炼和呈现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

  第三,高远的全球视野,才能百川归海,推广长江文化要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要有国际视野,使其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抓手和支点。下一步,将联合多元传播主体,共享资源、共建平台,优势互补,携手把长江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大做强,做出江河浩荡的气势来。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经济学博士、教授张东刚:

  推动实现“双轮驱动”“双向同构”

  “要推动长江经济带与长江文化实现‘双轮驱动’‘双向同构’。”在9月25日开幕的2024长江文明论坛上,张东刚发表以《弘扬新时代长江文化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题的演讲。

  张东刚认为,要深刻把握长江文化的历史底蕴与现实价值。深刻认识长江文化在坚定文化自信中的重要地位,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功能。

  要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始终,构建文化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体制机制。发挥长江文化引领作用,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贯穿始终,增强长江文化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外部协调性、价值相融性、整体关联性以及结构耦合性。

  要发挥高校优势,为弘扬新时代长江文化、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高校应彰显文化价值、强化文化引领、深化务实合作,共同谋好深化研究长江文化“大文章”,谱好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合奏曲”,下好高水平协同联动“一盘棋”。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国强:

  立足“水文化”,树立“大长江文化”观念

  李国强以《厚植历史根基 担负起建设和发展长江文化的时代使命》为题,分享了他的观点。

  李国强说,保护传承长江文化、创新发展长江文化,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

  建构中国自主的长江文化知识体系,对建设和发展新时代长江文化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是新时代长江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理论之源、发展之基。

  如何建构?他建议,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牵引,立足长江文化具有的原真性、融通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等“水文化”特点,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具有借鉴价值的长江历史文化的内涵和形式加以改造,激活其生命力。

  树立“大长江文化”观念,有效整合全流域各类优质文化资源。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积极推动长江文化IP化发展与数字赋能,使长江文化资源成为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长江流域实践的新窗口。

  此外,还可以江河为媒,搭建世界大河文明对话平台,创新世界大河文明对话载体,拓宽长江文化走向世界的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副主任王震中:

  文旅融合需在“深度旅游”上下功夫

  “长江流域‘组合拳’式的文旅融合需在‘深度旅游’上下功夫。在设计旅游模式时,既要有‘走马观花’,又要有‘下马观花’。”王震中作了题为《坚持文旅融合 传承发展长江文明》的演讲。

  王震中认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有多方面的交叉,“把二者统筹兼顾,无论对于资金合理有效使用,还是对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历史文化内涵,都是最科学合理、行之有效、可持续发展的。”

  他以重庆为例表示,奉节白帝城、大足石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不可移动文物、遗址和国家级博物馆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

  王震中表示,重庆三峡游在设计旅游线路时,要针对沿途重要景点,让游客既能体验文旅融合的乐趣,又能提高当地旅游经济的收益。

  他还提出,要加强体验式旅游,并以重庆彭水的蚩尤九黎城为例指出,游客可在当地住上一两晚、旅游一两天,领略苗寨风光,体验当地风土人情,“这就是有深度的文旅融合。”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熙国:

  五大方法论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

  孙熙国作了题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意义》的分享。在他看来,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有五大方法论:

  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这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创新的根本路径。要在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等实践活动中,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

  必须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长江文化。

  必须坚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实现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古老长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必须秉持开放包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发展面向中国实践和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国人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科学方法,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秦宣:

  处理好“七个关系”,繁荣发展长江文化

  “繁荣发展长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人文和经济、整体与部分、文化与生态、自信与包容、坚持与发展、守正与创新的关系。”秦宣以《立足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繁荣发展长江文化》为题,进行了分享。

  秦宣表示,长江经济带应更好发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引领带动、辐射扩散等作用,加快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引擎区域和核心区域。

  在他看来,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走前列、做示范,率先实现长江流域的现代化,必须保护、开发、利用长江文化,大力繁荣发展长江文化。

  秦宣说,重庆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巴文化、蜀文化、楚文化等璀璨文化在此融合共生,展现出长江文化崇尚奋斗的蓬勃朝气和创新创造的实践伟力。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将重庆的工作摆到国家区域发展大局中去思考谋划和推动落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

  长江可成为世界级大河文明经典游线

  “长江可以成为新时代国家旅游线路的示范样本,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大河文明经典游线。”戴斌以《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线路的长江样本》为题,分享了他的观点。

  戴斌认为,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要依托国家文化公园、流域内国家公园和沿线省市,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成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经典线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国家典范流域。

  在戴斌看来,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应着力培育世界级旅游线路节点城市,率先建设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城市和街区。

  同时,加快培育以主题公园、度假区、商业街区、民宿集约发展区为空间依托,以科技、艺术、人文、资本和创业团队为支撑的现代旅游业,共同打造三峡、夜游等区域品牌。

  此外,戴斌还建议,重构文化参与与旅游消费融合、增量拉动与存量盘活相协调、旅游市场和休闲业态相融合的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旅行商、酒店与民宿、景区与度假区、主题公园与旅游演艺公司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张翼:

  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

  “在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更是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张翼以《大力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 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题,分享了他的观点。

  在他看来,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要以长江文化的时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包括:

  以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构建中国式现代化长江新文化;将长江的优秀传统文化,改造为现代新文化;继续走自己的路,以实践创新促进理论创新。

  与此同时,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还要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涵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文明典范;以长江文化中的团结协作、开放包容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通过文化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长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张宜:

  共同打造长江文艺创作良好生态

  如何进一步打造长江文艺创作良好生态,推动新时代长江文化文艺精品不断涌现?论坛上,张宜作了题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 打造体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文艺精品》的分享。

  张宜表示,要系统总结长江文艺的艺术形式、美学特质、传播特点等,也要坚持“两个结合”,巩固长江文化文艺的主体性特质,使长江文化在新时代长江文艺创作中生根发芽,焕发时代光彩;要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高度认识把握文艺工作,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重要时间节点,拟定选题方案和创作计划。

  文艺精品还需要持续拓展传播平台渠道,提升传播水平和效能,要线上线下一起抓,通过直播、录播等形式触达亿万观众。相关主管部门要积极推荐作品参与到重要外事演出中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张宜建议,要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要在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打造长江文艺创作良好生态。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傅才武:

  探索确立中央与地方协同激励机制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战略工程。”傅才武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如何协同国家目标与地方需求》为题作了分享。

  傅才武表示,通过确立和传播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象征,有助于回应中华民族的对内凝聚力来源和对外传播的符号化问题。长江是中华民族母亲河、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立,建构了一种独特的情感叙事结构,是由自然长江、文化长江和经济长江叠加而形成的“超级文化空间”,建设国家文化公园要构建“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思路。

  他表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是核心段,重庆可以从中探索地方特有经验。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需要更多文旅融合场景,从这个意义上讲,重庆的山城地貌、两江交汇等特色,在打造文旅融合场景方面天然优势明显。要探索确立中央与地方协同激励机制,形成地方特有的经验模式,正确处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与长江流域大遗址公园、非遗文化生态实验区等国家级项目之间的协同关系。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蓝勇:

  彰显世界大河上游文明特色

  “长江文明作为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各流域应该充分总结出本流域的文明特色,充分开发利用本区域的特色文化;将文化自信具体化、文明传承实作化。”蓝勇以《彰显世界大河上游文明特色 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题,进行了分享。

  在蓝勇看来,长江文明是世界少见的全流域文明,长江上游文明是长江文明的重要文化IP,有着全世界唯一沉淀了数千年人类文明的世界级大峡谷——长江三峡大峡谷,以及世界上少有的四向闭塞但相当富庶且面积巨大的盆地——四川盆地。

  这两个特征,使近古以来川江的历史文化有着明显的特殊性。比如,川江流域是世界上内河木船种类最多的地区,内河航运的繁忙也催生出规模宏大的拉纤盘滩提驳场景、特殊地位的滩师角色等。在此基础上,又滋生出在世界历史上少见的平民饮食菜系等。

  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的建设方向,蓝勇建议,要在古人类与古遗址的活化利用、川江航运文明的保护、川菜推广等方面多做一些工作。

  同济大学教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委会委员张松:

  推动长江历史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既养育了生命,也塑造了灵魂;既生产了时代的物质文明,也造就了国民的精神文明。”张松以《长江文化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张松认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强调“保护优先、应保尽保”的新要求新形势下,在健全、完善系统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机制的进程中,需要不断改革与探索,为实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城乡遗产保护展开更具积极意义的实践探索。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绿色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必须进行有效和系统的保护管理,开展更全面、更积极的活化利用。

  因此,长江文化保护传承需要建立自然遗产系统,保持长江文化的连续性,延续传承历史文脉。推动长江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治理体系。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四川大学中国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振之:

  推动长江生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我建议,建立‘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杨振之以《高水平推进长江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题,分享了他的观点。

  “长江经济带以‘经济带’为定位,经济发展被置于突出地位,但生态大保护、高质量发展是不变的主线。”杨振之称。

  他认为:“建好用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关键在于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三位一体融合。”

  杨振之表示,“生态—文化—旅游”融合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长江文化与生态环境相依相生、与人文底蕴相生相促、与文旅融合相得益彰。推动生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需要在历史地理空间流动中走向文化和旅游的“诗和远方”,从动态立体的视角感受体悟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

  他建议,建立“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以此作为长江生态、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最佳实现载体,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青年学术委员会主任彭琳:

  重视长江流域风景遗产的传承保护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城市,在山川形胜、文化遗产叠合下的重庆,承大河文明,营高地之城,应肩负重要使命,为保护风景遗产方面作出贡献。”彭琳受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杜春兰委托,以《长江流域风景遗产的当代价值与保护传承》为题进行汇报,阐明了重视长江流域风景遗产的传承保护,对于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意义。

  彭琳表示,巴蜀地区自然人文交织尤为密切,风景遗产分布尤为聚集,是长江流域风景遗产保护的高地和重镇。她所在的团队已搭建起巴蜀地区风景遗产数据库,构建了巴蜀地区风景遗产保护理论体系,并对每一类风景遗产的特征、生成机制以及保护传承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巴蜀遗产廊道为例,他们凝练了三峡遗产廊道、川盐古道、成渝古道、古蜀道的价值内涵、空间分布规律、功能演变以及在地性景观营建特色。同时,他们还对会馆、寺庙、宗祠、寨堡、书院、码头等一系列典型历史景观开展了深入的分类研究,总体上形成了多尺度贯通、体系完整的巴蜀古城公共空间和风景遗产体系。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记者兰世秋、韩毅、赵欣、李晟、周双双采写,图片由记者谢智强、尹诗语摄/视觉重庆)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