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时节,大巴山腹地的城口县仍绿意葱茏:绿色的田野上,是村民忙碌的身影;山水间,游客在习习凉风中感受红色文化和传统民俗;加工产业园里,企业将加工后的农产品打包发往国内外;山野中,西渝高铁城口段正加紧施工……
绿色,是城口发展最重要的底色、最倚重的特色。近年来,该县围绕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整体部署,秉承“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靠生态富”的发展理念,推动更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城口,去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增长11.4%,有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以创新促绿色发展
——“老字号”找到新增长点
“在做传统腊肉的基础上,我们又研发出了休闲食品,城口老腊肉也可开袋即食。”在重庆市城口县赵孝春野生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展厅内,83岁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老腊肉制作工艺第四代传承人赵孝春自豪地说。
城口老腊肉是城口的一张“金字招牌”,已有上千年历史。经过多年努力,城口老腊肉在专家技术支持下,不断改进传统工艺,已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目前,包括赵孝春在内的多家腊肉生产企业,可年产城口老腊肉1.2万吨。
近年来,“老字号”城口老腊肉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需求。结合休闲度假热潮的兴起,赵孝春及第五代传承人赵友安开发出了低盐低脂的小包装休闲食品,有5种口味、30多个品种。“在超市,这种休闲包装每公斤可以卖到200多元,并供不应求。”赵孝春说。
“以前城口的农产品多是以初级农产品的形式进行销售。”城口县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县依托生态资源和优势,通过创新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去年,城口老腊肉和中药材两大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分别达10亿元、15亿元;在农家乐基础上升级而来的2000余户“大巴山森林人家”,接待游客530余万人次,全年旅游综合收入增速达到15.6%。
以改革促“绿金”生长
——建成林下产业示范基地20个
河鱼乡场镇至大店村的峡谷中,与溪流并行的公路旁有一段70余米的林下堡坎。这段堡坎用当地河滩中常见的石灰石垒成,石头上正拔节生长着铁皮石斛。
“石斛是一味常用中药,也可作观赏用花。它喜阴怕涝,林下石头上是它最喜欢的生长环境。”河鱼乡乡长陈康乐介绍。
大店村一社公路旁的这片山林,长着笔直的松柏,占地近300亩。这片山林,也是我市林权制度改革中,获得全市首张林地经营权证和林业经营收益权证的山林。
今年初,掌握了野生石斛驯化技术的重庆裕品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这片林地流转过来,并按照股权化项目模式建设——通过“市场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解决市场主体融资难题,带动村集体、农户多重受益。
“在这片林地,我们有流转收益、务工收益、分红收益、产业收益,一年收入两万多元。未来有游客来,还有旅游收益。”大店村脱贫户杨开平说。
利用绿色资源,通过改革获得更多收入,成为城口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作为全市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区县,城口是我市首批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区县之一。该县制定了“1﹢7”系统化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和8个配套制度,形成了“整乡试点﹢点上协同﹢政策配套”的改革工作体系;认定改造低质低效林1万亩,累计流转林地80万亩;围绕林木、林药推进“5个1万亩林业产业基地带动5万农户林业产业增收”行动,建设森林康养基地9个、发展森林康养民宿105家。
目前,该县建成林下产业示范基地20个,带动群众全年劳务增收超过2000万元,并成为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推进区。
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发展新机遇
——围绕高铁站建“东部新城”
在任河河畔的葛城街道棉沙村,一排灰白色的水泥巨柱拔地而起;旁边的西渝高铁城口站站场,正在紧张施工中……
“西渝高铁城口境内线路47.5公里,桥隧比达到99.6%,是西渝高铁线路中桥隧比最高的路段,施工难度非常大。”负责这一段施工的指挥部负责人任均介绍,该段线路中有6个控制性工程,占全线控制性工程的37.5%。
在城口山间穿行的西渝高铁,也是一项“绿色工程”。负责该段施工技术的中铁十二局工程师张磊表示,城口任河特大桥将采用“桥屏一体”的结构。这座自带“隧道”的大桥,既可减少高铁列车通过时噪音对桥下学校、居民区的影响,也提升了高铁通过的安全性,是国内首座采用此结构的大桥。
目前,西渝高铁城口段进展顺利:东大巴山隧道、北屏隧道开挖突破1000米,任河特大桥已有8个桥墩完成封顶,城口境内工程量已完成27%,预计2028年建成通车。届时,城口到西安50分钟、到重庆主城90分钟、到成都120分钟,两小时交通圈目标人群达5000万人。
“与外界的时间距离缩短后,城口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城口县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县围绕高铁站规划建设4.75平方公里、4.5万人的东部新区,配套了完善的商业、教育、医疗等设施;以绿色资源为依托,进一步打响“重庆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县”的招牌,持续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推动大巴山森林人家服务能级跃升,为高铁时代到来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