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度重庆市技工院校专业课教师思政能力提升研修班”开班仪式 |
|
思政教师参观陈列馆 |
在重庆这块英雄的土地上,“红色资源丰、党史底蕴深、革命先辈多”是其鲜明特色。红岩精神作为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是重庆城市的精神核心,孕育产生了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红岩思政”育人品牌。
肩扛着富国强工的使命,重庆技工教育在红岩精神的照耀中——于民族危难之时发轫,于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之中发展,于民族复兴之路上兴盛。
重庆技工教育的发展历程映照我国工业建设、产业升级的壮阔征程,更是一部红岩精神传承与发扬的生动史诗。
新时代新征程,重庆技工教育将红岩精神融入教育教学、专业建设、技能实践等方方面面,以思政引领“思正”,用深、用透、用活红岩精神讲好思政大课,赋能发展大局。
从历史维度挖掘思政精神富矿
1940年,兵工署第21厂技工学校在重庆诞生,这是中国第一批以技工学校命名的学校,也是中国工业发展史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
在这段风云激荡的岁月里,重庆技工教育始终与国家命运同契、与工业发展同频,每一次蜕变升级都有红岩精神的鲜明烙印:“从无到有”建学校、编教材,纵然条件简陋依然德技双修,用自强不息诠释“红岩风骨”;“从有到多”扩规模、广招生,纵然环境艰苦依然韧性生长,用改革创举彰显“红岩气概”;“从多到优”提质量、深内涵,纵然荆棘载途依然弦歌高昂,用向新向强燃旺“红岩薪火”。
尤其在改革春潮激荡的巴渝大地,重庆技工学校应产业而生、随产业而强,“专业紧贴产业”“学业紧贴就业”,从汽车制造、智能制造、现代服务等多个领域,每年培养现代技工近3万人,用最新的技术培养新时代的工人,积极投身建设发展的大势大潮。
几代技工学子的青春记忆汇成一句话:“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人们也许记不住他们的名字,但永远记得住这些彪炳史册的“新中国第一”:新中国第一根自主轧制的钢轨、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新中国第一辆吉普车,还有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依靠自己力量设计、施工、建成的电车线,新中国第一个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全流域梯级水电开发工程等,在中国工业史、重庆建设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回眸重庆技工教育发展历史,“三线建设”的无私奉献、“备战备荒”的挺身而出、大局为重的“库区精神”、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这些闪光的历史节点、这些鲜活的历史人物、这些重要的历史成就,不断丰富延伸红岩精神的深刻内涵,为创新发展思政教育留下宝贵的精神富矿。
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步同向同行
一路风雨,一路风景;红岩精神,生生不息。
当产业需要的时候,技能人才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排头兵,其技能水平关系产业发展水平,思想觉悟更是直接影响行动方向。
作为技能人才的孵化摇篮,重庆技工院校将红岩精神始终作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以“红岩血脉”为根、“红岩思政”为翼、“光耀红岩”为愿,不断拓展思政教育途径,让思政课程这门“关键课程”,在技能人才成长的“关键阶段”,发挥“关键之力”的重要作用。
纵深式挖掘红岩精神深度,让思政课程“红起来”。技工院校立足重庆红色资源、学校校史资源,找准红岩精神与思政课理论知识的关联处、历史与现实的衔接点,由远及近厘清历史脉络、由表及里提炼精神内涵、由广入深发挥价值作用。例如,重庆建筑技师学院思政研修基地依托具有重庆三线巴渝红色军工文化载体的“816工程”基地,打造出“五位一体”的思政课程体系,通过思政教学特色课程、三线特色课程、工业实践与创新课程、生存生活与劳动教育课程、非遗传承与发展体验课程,发扬三线文化,存储时代记忆,激励家国情怀,共筑“中国梦”的精神堡垒。
延展式拓宽红岩精神广度,让专业课程“红起来”。技工院校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各专业课程同步、同向、同行建设,构建起全课程、全过程、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例如用100年党史教育馆、“816”工程、两弹一星纪念馆、三线建设历史馆等作为专业教学场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以喜闻乐见、润物无声的形式融入每节课堂,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又如邀请816基地老一辈的三线建设者和亲历者走进课堂,既讲建筑专业知识,又讲当年历史记忆,形成专业覆盖面广、人员结构合理的育人队伍。
创新“红岩思政” 立师德、强师能
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当产业需要的时候,技工院校的思政教师作为技艺与道德的双重传播者,也在提升师德、师技、师能的道路上孜孜以求、研修致远。
8月末的重庆热浪翻滚,来自全市技工院校的60名思政教师齐聚“2024年度重庆市技工院校专业课教师思政能力提升研修班”,在重庆工贸技师学院思政研修基地感受豁然开朗。
与参训教师交流,听到最多的就是受益匪浅的感受,从专家讲座的红岩精神中受益匪浅,在中国技工教育展陈馆、红色党建文化馆开展的情境教学中受益匪浅,从忆往追今的感悟分享中受益匪浅……依托作为中国第一批技工学校的深厚底蕴,重庆工贸技师学院思政研修基地如同“知识密林”,“学—研—践—行—思”五位一体的研修模式无不紧扣红岩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精神谱系展开,通过专家讲座、现场教学、情境教学、示范展示、分组研讨等形式不断激发技工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以点带面、窥见全局,思政研修基地的研修方式描摹出思政师资的培养底色——专业提能、精神立人。市人社局将教师研训视作系统工程,深刻领悟与把握红岩精神的时代内涵,通过“理论讲授+沉浸体验”“校内研讨+校外游学”“讲赛结合+成果分享”等多元方式创新“红岩思政”的落地路径,全方位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实践素养、专业素养、师德修养等,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师资队伍。
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纵观我市技工教育的思政工作“全局”,全局之“全”,全在以“红岩思政”为核心,上下贯通、广泛覆盖、万众一心;全局之“局”,既有布局思政基地的“棋局”,也有创新红岩思政的“新局”,还有服务国家发展的“大局”,充分展现市人社局领导下思政工作的“近优”与“远谋”,带领各个技工院校以匠心独运之智,织就育才成林的锦绣篇章。
链接>>>
培养学生走向技能成才、精神成人、磨砺成匠
躬耕不辍、履践致远,这是一份荣耀的答卷: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3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68万人,占比31.7%,位列西部第一。
数字勾勒出重庆技工教育的发展侧影,其中的领先与突破无不彰显着教育的力量、师者的力量,培养学生走向技能成才、精神成人、磨砺成匠。
作为技工教育发展的航标灯、火车头,市人社局以服务我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为己任,以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模式改革为抓手,围绕国家兴盛、城市发展、产业升级的需求培育技能人才,提内涵、树品牌、优质量,让更多技工学子的人生被“技能”点亮,让现代化新重庆的建设征程因“技能人才”而更明亮。
人才培养“强技提能”
德技兼修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我国首位女性世界技能大赛冠军聂凤、世赛电子技术项目冠军梁攀、世赛光电技术项目冠军李小松、世赛美容项目冠军王珮,还有4名全国劳模、5名特级技师、53名大国工匠……这一个又一个“人才样本”印证了技工教育的人才培养成效。
“技”与“能”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驱动技工院校在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势如破竹、高歌猛进。
如何强“技”?我市以良师育良匠,4704名在职教职工倾囊相授、匠心育才,以精湛技艺培养技工学子在毫厘间开天拓地,在指缝中穿山跨河,传承与弘扬工匠精神成为行业翘楚、企业中坚、国家栋梁,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建功立业。
如何提“能”?从招生扩量到内涵提质,从专业建设到实训强能,从合作结友到赛场练兵,技工院校以“能”为要素架起学历教育和技能培养“立交桥”,尤其随着“校企双制、工学一体”课程教学改革走向深入,我市技工教育6个专业已被列为全国试点并圆满完成任务,成功创建15所市级“双优”技工院校,30个“工学一体化”专业。
努力办好每一所技工院校,努力培养每一名技工学子,所有的举措都遵循一个原则:德技兼修,全力培养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为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注入技能力量。
产教融合“共行共赢”
供需匹配年均培训20万人次以上
当智能制造装备车间“重新定义”学技能、当工人,当不断扩大的产业人才缺口发出“求贤若渴”的信号,当技能的“金字塔尖”随着产业发展、技术进步而不断攀高……每一项变化都预示着从山脚重新出发,而翻山先要架桥,架起产教融合的“合作桥”“同心桥”。
关于新旧如何更替、供需如何匹配、校企如何双赢,答案正是“产教融合”。
我市技工教育坚持“五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制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做到“八个共同”——共同招生招工、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开发、共组师资队伍、共创培养模式、共建实习基地、共搭管理平台、共评培养质量;搭建“多种模式”——订单班、冠名班、集团化办学、校企股份制合作、自主经营生产、租赁承包、前厂后校、校中有企、企中有校。
从“牵手拥抱”到“你中有我”,共赢始终是校企合作的“基准点”和“北斗星”。我市与航天科工、腾讯、京东、比亚迪、长安等多家头部企业开设订单班、冠名班,年均为产业发展培养培训技能人才20万人次以上。
生产线上,改变一天天加速,校企联手、供给人才,以一流技艺精雕一流产品、托起一流产业。
生产线外,改变也在同步发生,产训结合、供需贴合,实现“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
国际合作“技能出海”
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深交流合作
“技能出海”,这4个字是技工教育发展历程中富有远见又奠定未来的抉择。
重庆技工教育沿着国家开放战略的前进航向,以技术扬帆,以合作为桨,随企出海、跨境办学:重庆积极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国际合作试点,累计培训10万人次;打造国际技能学院、产业学院,形成“1+1>2”的叠加共赢效应;建立“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培训认证中心、陆海新通道技术技能人才发展联盟,实现“融圈—扩圈—破圈”三级跳;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交流合作,加深国际友谊并探索国际化产教融合新范本……
在开放之约的奔赴途中,我市坚持国内和国际“两条腿”大踏步前进,走得稳、走得快、走得好,培养出更多拥有技能手、中国心、世界眼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一座国际技工教育城令世界瞩目。
大道如砥,执着如初;未来已来,可见可期。技能强国、技能强市的集结号,召唤万众归于一心的力量,重庆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拿出善作善成的勇毅,围绕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等重要战略举措,为技工教育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
王小寒 图片由市人社局提供